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一个理由就行了

一般来说,一段完整论述的逻辑结构是观点+论据。说话者先概括自己对某些事物的看法、态度,然后列出相关论据来证明观点的有效性。在论述的过程中,话语中的论据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事实性的,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应该紧紧围绕观点,证据确凿,使听众不得不信服。

在语言逻辑高手的论证思维中,论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旦缺少有力的论据,再小的判断也可能仅仅是空穴来风,由于理由的不充分,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充足的论据却随处可见。很多人不关心自己的论据是否充分,只在意有没有一个理由,像以出身论英雄、诉诸怜悯、诉诸感情的逻辑错误,都根源于理由不充足。

充分的论据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当然,论据的真实性同样不可小视。语言逻辑专家提出,对于论据的要求首先论据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掺假,假如论据虚假,那么即使观点是正确的,也不能必然地推出毫无破绽的判断。

论据通常可分为事实性的论据和理论性的论据两种。事实性的论据一般是人们所切身感受的现实,是真实的事实材料。这类论据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是过去发生过的事实,也可以是现在发生的事实;可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实,也可以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实;可以是正面的事实,也可以是负面的事实。而理论性的论据,则指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或者公认的道理、名言、俗语等。

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命运的残酷阻挡不了人的意志,人是可以依靠自己的毅力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享誉世界的作曲家贝多芬,尽管命运让他失去了听觉,但是他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作曲家。

一项研究发现,人平均每隔十分钟就要撒一次谎。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不撒谎的人,只是谎言有大有小罢了。

只要有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太行、王屋这二座山都很高,愚公还是锲而不舍地移山,最后他的精神感动了神灵,山终于被移走了。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因此,要想成功,后天的努力至关重要。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虽然生意失败了,但你也不需要跟他斗个鱼死网破,好好养精蓄锐,日后总有机会东山再起的。

上面是五段论述,前三个分别是事实性的论据,后面两个分别含有理论性的论据。语言逻辑专家提醒大家,搞清论据的性质只是一方面,要想让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在选择论据上还要多下功夫。

论据必须是真实的

保证论据的真实是话语逻辑的前提。不管是何种论据,都应该是经过实践或者为人所确认的事实或者原理,否则不能成为论述的充足理由。也就是说,充足论据的第一个要点是真实不骗人的。因此,在日常的论述或者对话中,我们一定要保证自己观点的论据是真实可信的,否则你的看法很难站住脚。

小涛放学回家,爸爸问他:“下午你班主任打电话过来,说你今天没有去上课,为什么旷课?”

小涛说:“班主任误会了,我是迟到,并没有旷课,下午上课铃一响我就进了教室。”

爸爸:“这不可能,今天下午县里停电了,你怎么会听到铃声呢?”

在上面的这段对话中,小涛爸爸正是以小涛论据的不真实为突破口,推断出了小涛观点的虚假性。仔细听对方的论据,分析他在事实或者理论上是否成立是语言逻辑高手常用的手段。因此,我们要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首先就要保证论据是真实可靠的。

论据要和论点保持一致

论据的真实性非常重要,但真实的论据是否就一定说明观点的正确,或者说,就一定可以推断出论点呢?不一定。要保证论点的正确性,还有一个比论据真实性更重要的关键点,就是论据要必然推出结论,即论据和论点保持一致。

假如前提并不止存在观点的一种情况,那么它就无法必然地推出观点的有效。举个例子,我们可以说“天上下雨,地面变湿”,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是,假如把这句话换成“地面变湿,天上下雨”,那么它就是错误的了,因为地面变得湿并不只是下雨这一种情形,可能是有人泼水,也可能是洒水车刚刚来过,所以我们不能由地面变湿推出天上下雨。

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常常会犯下论点和论据不一致的逻辑错误,导致牛头不对马嘴。我们通过下面一个实例,让语言逻辑高手告诉你,怎样揭穿对方的论证错误吧。

有一次,三年级的老师在班里举行画画比赛,并宣布这次画得好的同学可以得到巧克力作为奖励。同学们高兴极了,都用心地画着,到了午休时间,大家都到学校的食堂吃饭,老师也忘记把抽屉里面的巧克力带走。

等下午上课的时候,老师发现巧克力袋已经被人拆开,有些巧克力已经不见了。而袋子的旁边,恰好放着李磊的铅笔。

老师生气地把李磊叫起来,斥责道:“太调皮了,李磊你怎么能够偷吃巧克力呢?”

李磊不慌不忙地回答说:“老师,假如袋子旁边放着谁的铅笔就说明谁偷吃了巧克力的话,那么要是放了老师的铅笔,是不是说明老师就是偷吃的那个人呢?”

老师愣了,觉得李磊说得好像也没有错。

李磊继续说道:“袋子旁边放着铅笔,说明是有人留在那里的,可能是铅笔的主人,也可能是其他人。”

老师觉得李磊说得在理,扫视了一下教室,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偷吃巧克力,肯定来不及到比较远的厕所洗手,大家把手伸出来,只要检查手,就可以知道是谁偷吃巧克力了。”

老师的话刚刚说完,坐在角落的小强赶紧把手放在了背后,眼尖的李磊立刻指着小强说:“偷吃巧克力的人就是他。”

最后,小强不得不承认的确是自己偷吃的。

在上面的例子中,李磊就是通过先分析老师话语中的推理,再根据事实为自己洗脱嫌疑的。老师的话语逻辑是“放了谁的铅笔,谁就是偷吃者”,而聪明的李磊指出了其中的逻辑错误,因为从放了谁的铅笔并不能必然推出谁就是凶手。老师也随之理清了思绪,判断出在时间不足的条件下,谁的手上沾有巧克力才是偷吃巧克力的人。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也可以根据对方的话语整理出观点和论据,再来分析从论据是否必然能推出观点,进而判断对方的论证是否正确。不要觉得这个过程很麻烦,其实很简单的,你绝对可以做到! 4IfwtSzDVbP76IyM5lPSE7YvaOyPfbJ7NX2cpO0Qk6z4tEEl9WFl0VXNMdvDwMX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