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念性错误三:模糊概念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提出一些模糊不清的概念。比如,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中的“气”到底是什么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的“道”和“名”又指的是什么呢?追究起来,不管是“气”、“道”还是“名”,其概念都是模糊不清的。即便是到了现在,也没有谁能给它们一个确切的定义。

古时候的人们不探求事物的本质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时的经济水平较低,受条件局限的人们没有办法通过先进的技术去获得关于事实的真实信息;二是说话的习惯,模糊概念,故意留白,意在给人无穷的遐想,使得答案丰富多彩。

到了现代,这种状况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不过是场景和地点变化了。如前几年红极一时的“小明体”,就是一个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小明去给领导送礼。

领导问:“小明,你这是什么意思?”

小明答:“没有什么意思,就是意思意思。”

领导说:“你这样就不够意思了。”

小明说:“这只是小意思,小意思啊。”

领导又说:“小明,你这人还挺有意思。”

小明赔笑:“我没有其他意思。”

领导笑了:“我就不好意思啦。”

小明说:“我才不好意思。”

明明是在行贿,但是双方都没有明白地说出来,到底“意思”是什么“意思”也没说清楚,很像在打哑谜。在特定的场合中模糊概念,往往是为了掩人耳目。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模糊概念,往往会给自己惹来麻烦,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为了不犯“模糊概念”的错误,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模糊概念。在思维过程中,人们所提及的概念应该有准确的范围和含义,概念之间也要有确切的关系,但是,有些思维过程中却出现了模糊和错乱的现象,这种现象大量地存在于我们的观念、看法和意见之中。概括来说,模糊概念就是对象性质、范围及相互关系不确切、不明朗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概念在特定的氛围、场合等都具有明确的外延,比如一个人的身高、体重、收入等,这些概念都有明确的范围。而具体的身高、体重、收入,都有着明确的数字来限制其范围。但是假如我们用下面的字眼进行描述,那么听话者就糊涂了。

“这个人长得挺高的。”

“这个中年男子还是蛮重的。”

“小王的收入处于中等水平。”

不难看出,在上面的例子中,“长得挺高的”这句话并不明确,不知道到底是多高,而“蛮重”究竟是多重,也没有一个清楚的说明。“中等水平”看似没有破绽,其实不然,因为各个国家地区,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城市,对于中等收入水平的划定都不尽相同。因此,在语言逻辑高手看来,这些具有相对意义的词语,稍不注意就很容易造成概念的模糊。

要判断某段语言是否存在概念模糊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假如一个人没有讲明白他所要阐述的东西,使听者想到了其他事物时,我就可以说出现了概念模糊。至于克服模糊概念的话语逻辑问题,就得先弄明白它是怎么来的。概括来说,概念模糊发生的情况通常有以下两种。

第一,是概念本身导致的。世界上的事物是丰富多彩的,就因为它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我们无法主宰其含义的复杂和变化。比如,人口到底是多少,假如没有限制一定的时期,我们是没有办法确定它的总数的,因为人口的数目总是在不断地增长;再比如,人的健康状况,此刻还活蹦乱跳的人,可能下一秒就被检测出身患顽症。

第二,就是上文提到的,一些概念本身具有相对的含义,其范围具有不确定性,比如体重和身高等等。

在沟通的过程中,假如不注意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很容易在话语中犯下逻辑错误。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案例。

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伯乐本名叫作孙阳,是春秋时代一个非常出名的相马之人。伯乐有了儿子以后,很想把相马的本领传给自己的后代,于是每天潜心教诲。转眼间儿子长大了,伯乐觉得儿子学得差不多了,就让他出去寻找千里马。

儿子临行前问伯乐:“到底什么是千里马呢?”

伯乐笑着说:“你看有着隆起的额头,突出来的眼睛,脊骨弯曲,而且会叫善跳的就是了。”

儿子高兴地点了点头,找千里马嘛,太简单了。于是,他背着行李出发了。

伯乐的儿子在外面游荡了一年,四处寻找着千里马,他去过很多著名的地方,可还是没有找到伯乐所说的千里马。一个夏日的晚上,伯乐的儿子因为走得太晚,没有地方可以投宿,于是在就近的荷塘边休息。听着荷塘的蛤蟆叫声,伯乐的儿子若有所思地起身看,然后喜出望外地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哇!”于是,他捧了一只蛤蟆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到了伯乐的跟前,儿子兴高采烈地说:“父亲你看,这莫不是隆起的额头,突出来的眼睛,脊骨弯曲,而且会叫善跳的千里马嘛!”

伯乐看着蛤蟆,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在这个例子中,其实伯乐并没有准确描述“千里马”的范围,只是对“千里马”的外形和特点做了解释。伯乐的儿子在不了解概念的情况下,犯了模糊概念的错误。

正因为在话语逻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模糊的概念,所以我们要听话有术,仔细听出一些具有相对含义的概念,并根据这些概念进一步提问,以避免出错。当然,光能听懂还不够,我们还要能表达清楚。

按照话语高手的逻辑,现实生活中的人对于某一件事物的认识过程总是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比如主体的心情、外在的情境等。作为人们思想的载体,语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说话者内心的想法,使得说话者“发乎情,言于外”。但是,谁都可能会碰到词穷的情况,言语并不是随时随地能传达说话者真正的意思。因为话语好比舀水的瓢子,而事物的性质和状况就像一望无际的大海,话语能够舀越来越多的水,但是不能把大海舀干的。

简单理解就是,语言本身就是模糊的发源地,因此,当我们使用语言来进行推理或者判断的时候,也免不了会出现概念模糊的情况。也就是说,模糊概念会因为言辞的匮乏或者词不达意而产生。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

“我觉得你今天穿得非常漂亮。”

“老师好,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唐诗宋词’。”

“你做得十分糟糕。”

其实,这几个句子都犯了概念模糊的错误。假如为了恭维他人,我们说“你非常漂亮”,对方并不一定会感到高兴,因为你可以跟任何人说这句话,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人都是无法忍受彻底的重复的,但是假如你把这句话换成“你穿这种款式的衣服能凸显你的好身材”,或是“别针的搭配非常适合你的气质”,那么,对方一定会乐于接受你的赞美。

同样,“论唐诗宋词”这句话的范围也过于宽泛,唐诗、宋词多如繁星,可以讨论的话题也多不胜数,具体要论述哪些类型,哪位诗人,哪种诗风呢?既然知道了话语的有限表达会导致逻辑错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缩减话语所指对象的范围这个问题呢?

语言逻辑高手建议,如果想把话说得更加精确,就要在对话中坚持“能简则简”的“简”法原则,摒弃抽象的描述,简单化话语的枝枝叶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所要表达的事实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听话者就不会云里雾里,而恍然大悟了。

比如,上文提到的“论唐诗宋词”这个话题,我们可以采取这种简化原则,将唐诗宋词的论述范围进一步缩减为“论李白的诗歌意象”或者“苏轼的用典分析”等等,使论述范围更为清晰。再如,“你做得十分糟糕”一句,批驳对方时,一定要找对阵脚,明确指出哪里做得不对,哪里做得不好,这才是逻辑说话的王道。 oODnVi7djvuBOyLcbp7un9pSdlfic9D+CHSueV3MKolDncpC15nqiyoB21mf+cj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