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念性错误二:偷换概念

对语言逻辑高手来说,在叙述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意见或者看法时,思维总是确定、统一的,概念一般不会发生偏移,听者也听得明明白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却并非如此。人们经常会在言语中“偷换概念”,有的人甚至是这方面的高手,比如明朝的大才子唐伯虎。

明代有一大户人家的老夫人过八十大寿,儿孙为了热闹,特意大摆筵席,并请来了大才子唐伯虎。酒足饭饱之后,主人郑重其事地请喝得醉醺醺的唐伯虎题字,为老母亲做纪念。

唐伯虎笑笑点了点头,管家赶紧奉上文房四宝,宾客们听说唐伯虎要题字,都聚过来凑热闹,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只见唐伯虎大笔一挥,写下这样一句话:

“这个婆娘不是人。”

围观的宾客们都愣了,站在旁边的主人也变了脸色,老奶奶的儿孙们撸起了袖子,想要上前“理论”一番,老夫人却笑盈盈地说:“不碍事,且让他写下去罢。”

只见唐伯虎又挥毫写下:

“九天仙女下凡尘。”

于是众人大喜,主人也露出了笑容,称赞唐伯虎构思巧妙。唐伯虎又写下第三句:

“儿孙个个都是贼。”

刚才还哈哈大笑的宾客们,一见到这句话都停了下来,主人的脸色也很难看,儿孙们都对着唐伯虎摩拳擦掌,最后还是老夫人制止了他们。唐伯虎喝了一口酒,继续写:

“偷来蟠桃奉至亲。”

于是声乐大起,主人双手接过唐伯虎的墨宝,连声致谢。

上面的例子中,机智过人的唐伯虎巧妙地偷换了“不是人”与“仙女”,“贼”和“偷桃孝子”的概念,使得宾主尽欢。偷换概念用得好是可以制造幽默,但运用不当也会带来笑话和欺骗。

大街上,一个“大学生”跪在路边,胸前挂着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求两块钱上大学。”

他身前的地面用粉笔写着大家早就熟悉的经历:原本家庭贫困,可屋漏偏逢连夜雨,父母双亡,考上了某某名牌大学但是无力负担学费、生活费,好不容易凑了一点点,却仅差两元钱,希望好心人慷慨解囊。

一个愣头愣脑的年轻人恰巧经过,他跑到“大学生”的跟前,涎着脸问:

“只差两块钱,你就能上大学了?”

“大学生”没有说话,默默地点了点头。

年轻人见状,笑眯眯地掏出四块钱,说:

“我多给你两块,也让我一起上大学吧?”

尽管这个故事只是一个笑话,但是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出,这个愣头愣脑的年轻人犯的就是偷换概念的错误。谁都知道,“只差两块钱就可以凑够学费”并不等同于“只要有两块钱就能上大学”。混淆了这两个概念,会给人诡辩的感觉。

遇到偷换概念的情况,语言逻辑高手总是能巧妙地识别出来。而普通人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却很容易就被他人的概念偷换所影响,稀里糊涂的上当。我想,也许是大家对偷换概念还不是非常清楚,下面就给大家讲解一下。

按照逻辑思维的要求,说话或者论辩中的概念都应该保持统一,由于辩论和言语具有思想的自由性,因此,说话者通常可以自己设置规则,来改变其中的游戏玩法。偷换概念正是由于说话者、辩论者趁对方不注意换掉了原来的说法的概念,而导致了逻辑错误,想借机蒙混过关,扰乱对方关于某件事情的判断。

我们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来给偷换概念下定义。刚开始,对方在你面前放出了一只兔子,你看着兔子钻进了树洞,出来了一只土拨鼠,土拨鼠爬上了树,树上原来有五只鸟儿,然后对方问你,这种情况下,树上还有几只鸟。当你绞尽脑汁地思考树上的鸟儿还剩下几只的时候,对方就偷偷笑了,因为你忽略了重点,兔子怎么会变成土拨鼠呢?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一个不留心,兔子就被替换成了土拨鼠。类似这种偷换概念的现象简直太多了,而且防不胜防。概括来说,假如概念本身的意思被替换掉,它的修饰词、应用领域和所指代的目标、对象等都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是“偷换概念”。偷换概念常常跟诡辩联系在一起,是一种蒙蔽他人的重要手段。

在语言逻辑高手面前,诡辩家们通常都会无计可施,因为他们惯用的技巧就那么几种,只要多用心就能识破。接下来,咱们就揭了诡辩家的底,看他们是如何成功偷换概念的。

很多情况下,诡辩家们在偷换概念之前就已经给你设了套,先入为主地设想正常人的思维,模糊对象的性质。比如“苹果作为蔬菜,是炒着好吃还是蒸着好吃”这个问题,它的前提就已经是默认“苹果是一种蔬菜”。你在思考到底选择哪种做法的时候,就已经不知不觉地钻进了对方设下的圈套。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一个青年人向远近闻名的智慧老人请教,“请告诉我,到底什么是诡辩?”老人笑着让青年人坐下,然后问:“假设沙漠里有两个行人,一个灰头灰脸,一个干净整洁,当遇见绿洲的时候,你认为谁会去洗脸呢?”

青年人不假考虑地回答道:“当然是那个灰头灰脸的家伙了。”“你错了,应该是干净整洁的那位会去洗脸。因为爱干净的人不管身在何处都要求干干净净的,而邋遢的人情愿像猪一样赖在泥地中,也不会去把脸洗干净。你好好想一下,到底谁会去洗脸呢?”

“那位干净的。”

“你又错了,应该是灰头灰脸的那个人。干净整洁的那位不需要再去洗一把脸了,而脏兮兮的那个却很有必要。有需要就会有动力,这是做事的惯常道理,难道不是如此吗?”老人微笑着继续说道,“你再想想,是不是那位灰头灰脸的家伙会去洗脸呢?”

“就是这样。”青年人满怀信心地说道。

“你又错了,年轻人。既然干净整洁的人有洗脸的习惯,灰头灰脸的人有洗脸的需要,那么两个人应该会一起洗。那么,你再说说,是不是这两个人都会洗脸?”

“是这样吧。”青年人已经没有底气了。

“还是错,两个人都不会去洗脸,因为干净整洁的人没必要洗脸,而脏兮兮的人不喜欢洗脸。”

青年人已经懵了。这时候,睿智的老人对他说:“瞧,这就是诡辩。”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见到,智慧的老人不停地给青年人假设前提,而且一直在偷换概念,导致作为听话者一方的青年人失去判断力,一次又一次地掉入他的语言逻辑陷阱。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该如何自保呢?

留个心眼,搞明白概念的含义

在交流的过程中,概念含义非常重要,假如一词多义,就很容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果想让诡辩家的伎俩无法施展,就要提前留个心眼,先仔细听清楚对方到底在说什么,把对方提到的概念牢牢记住,然后再跟对方明确一下是否是这个意思,并确定以后提到这个词时也是同样的意思。这样才能使对方的诡辩不攻自破。假如不确认复杂概念的确切含义,你就很容易落入圈套。

设定前提,不给对方“跑题”的机会

逻辑说话都会有明确的逻辑主语,假如说话者口中的对象出现了偏移,那么就很容易出现“跑题”,主语或者指向对象可能正在被转移。此时,我们一定要跟说话者明确逻辑主语,等得到了对方明确的答案以后,我们必须给对方加个前提,限制概念使用的范围,以防止对方有机可乘。

比如上文提到的诡辩家的例子,青年人其实可以跟智慧老人先确认一个前提——老人所说的“谁会去洗脸”,是谁需要洗脸,还是谁会按照个人习惯去洗脸。只要得到了明确的前提,那么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答案,也不会一再陷入对方的逻辑陷阱了。

中国人都很喜欢“偷换概念”,他们觉得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彰显自己的智慧,博得他人的赞赏,还可以隐藏自己的小阴谋,让别人在文字游戏中上当。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学会辨识,这样才能在应用时得心应手,不误人也不误己。 fbHJ1kUGVg/IS4GfMxhLnJ0xur3UAClvXFGP7/wbBoTHzRA1a6XnZU1c9N6/BYN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