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是精明而又慈爱的,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为多……我母亲的仁慈而恳切,影响于我们的品性甚大。
——蔡元培
曾任北大校长,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论语》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说,君子立身有本,这个本就是道德。而孝悌,是道德之本,是为人之本。
孝悌,就是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十分重视孝悌,认为是为人之本,是施行“仁”的根本。孔子主张“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孟子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更提出“孝为百行之首”的主张;儒家要求子弟敬重父兄,晚辈善事长辈,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可见,孝悌自古受到国人重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蔡元培,北大最出名的校长,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自他就任北大校长后,开始对北大进行改革,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开北大“自由”与“学术”之风,引入人才和先进思想,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也因此培养和保护了一大批思想自由、才华出众的大师级人物。蔡元培还奠定了现代教育制度,为我国思想、教育、文化、科学事业做出开创性的贡献。他既传统又现代,为学为人都堪称典范,学者兼“通人”,其言行垂范士林,楷模后世。
从旧时代走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蔡元培,是个典型的大孝子,思想文化上新派的蔡元培,其孝顺却十分守旧而真诚。
蔡元培10岁时,父亲病故,家庭重担完全落到母亲身上。父亲离世,经济断了来源,亲朋们要凑钱资助他家,但被要强的母亲婉言拒绝。她宁愿典押衣物,克勤克俭,也不想依赖他人生活。
母亲的要强给蔡元培留下很深的印象。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而且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她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们,让他们明白做人要自立自强。母亲的刚强给蔡元培的影响很大,他从小就懂得母亲的辛苦,刻苦读书,十分争气。5岁起,蔡元培读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然后看“四书五经”,学写八股文。十几岁时,他已经把《史记》、《汉书》等读得烂熟。读书增长知识,更涵养了他的思想。特别是传统的孝道精神,对他影响深刻,使他感受到母亲的伟大。
16岁时,蔡元培考中秀才,母亲十分欣慰。但是,母亲的身体因劳累每况愈下,胃病加剧,最终病倒了。
蔡元培每天侍奉在母亲身边,煎药喂饭,端茶送水。但母亲的病还是日益严重,常吃的药也不起效用了,蔡元培心急如焚。他忽然记得小时候听长辈说,祖母大病时,七叔秘密割下一片臂肉,和进药里,祖母服之而愈,民间相传此土方可延寿12年,云云。
蔡元培心想:不妨一试。于是,他咬着牙,在自己的左臂上狠狠割下一小片肉,和进药里。这事他没告诉别人,因为总是他熬药,所以当时没人知道。后来,大哥发现了他的臂伤,全家人才都知道了。蔡母感动得流下眼泪。
但蔡母的病还不见起色。次年,病情加重。蔡元培的三弟又割了一片臂肉,和进药里,但还是没效果。最终,无力回天,蔡元培的母亲还是病故了。
母亲过世,蔡元培悲痛欲绝。为表达哀思,他不顾人劝阻,坚持尽完孝道。他睡草席、枕土块,以寄托哀思。他的兄弟们见他如此,也过来陪他一起守灵。
不久,哥哥要给他娶亲,他哭着恳求哥哥说:“母亲死后,还没有尽完孝道,我绝不成婚。”同时,他更加刻苦读书,化悲痛为力量。结果,他进步神速,23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1892年成为翰林院编修。后来又成为开北大新风的校长,成为令人敬仰的大教育家。母亲地下有知,也可含笑九泉了。
多年后,蔡元培回忆起母亲,深情地说:“我母亲是精明而又慈爱的,我所受 的母教比父教为多……我母亲的仁慈而恳切,影响于我们的品性甚大。”
今天,蔡元培割肉孝敬母亲的做法当然不科学,我们不必效仿,但他的孝心却值得学习。
无独有偶,北大的另一位校长胡适,也是从小丧父,其孝敬母亲也是无条件的。他努力学习以慰母亲,而且遵守母命,与江冬秀结婚,战胜自己的其他爱情,一生维持这份婚姻。胡适在谈到母亲时说:“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北大的两任校长,如此事亲至孝,不愧为万世之表。
“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要趁早、要随时,不要等,否则很可能留下遗憾。很多人忙于事业,忙得顾不上孝亲,口口声声要等到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给父母一个幸福的晚年。但往往是,当他成功时,父母已经等不及了,导致遗憾终生。
人生命有限,人生际遇无常,旦夕祸福,未卜先知。所以,要趁父母在时,常回家看看,承欢膝下,给其天伦之乐。
1. 孝敬是为人之本,孝敬父母是评判人品最重要的标准。孝敬父母,是身为子女的最基本义务,也是最基本的修养。
2. 蔡元培和胡适的“至孝”,体现了他们对传统孝道的继承,也体现了他们在这方面严格的自我要求和修养:无条件地尽孝,甚至牺牲自己,放弃自己的喜好,以报养育之恩。
3. 为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奉劝天下子女,尽孝要趁早,不要做事后的孝子。
在中国,每个个体之所以不感到有用物质力量保护自己的必要,是因为他确信公理和正义被公认为一种高于物质力的力量,而道德责任感则被公认为一种必须服从的东西。
——辜鸿铭
曾任北大教授,学贯中西的“清末怪杰”
古人重视“道德”,“道”即天道、地道和人道,古人认为“大道归一”,“道者无形”,它存在于万物中。所以古人敬畏“道”,认为大道不可逆,唯有顺道而行。
而“德”呢?就是心怀良善,让万物“得”其位,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先济别人,让别人得到,自己才能得到。“德”体现了一种博爱精神,有成人之美,对自我却加以规范;有所操守,但这种操守必须符合“道”。所以,“德”有自我约束性、原则性,不仅上遵大道,而且下与自我追求、人格、节操相关。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古人把“德”和“天”连在一起,天、地、人合一,体现出一种大智慧。
《道德经》说:“孔(大)德之容,惟道是从。”是说品德要以道为前提。有道之人,必然有德;有德之人,必顺道而行。这个道,是大道,即真理。有道德的人,自然会在仁、义、礼、智、信等方面实践,这是道德的外化和表现。有仁义、知礼节的人,必道德庄严;道德高的人,必然严苛自己,不断完善修养自己。“无德不贵”,有德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活出有尊严的高贵人生,才能活出高境界。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文的,重德育,对价值观的评判不从物质层面讲,而是从精神和道德层面讲。所以,德高望重,最受崇敬。传统社会中,上自君主,下到百姓,无不以道德自律,修德为先,而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几千年来,这个道德体系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存在着,对完善个人,协调社会、形成价值一统的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这是先人的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人本、最温暖、最智慧的所在。而且,其生命力巨大,福泽后代,绵延至今。
曾任教于北大、有“清末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就是一个认识到传统文化道德力量和价值的人,并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他学博中西,是当时中国精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他母亲和义父都是西洋人,他受西洋教育多年,但最后回到中国,回归传统文化。他用英文翻译“四书”,影响巨大;他用英文写《中国人的精神》,对比中西方人,彰扬中国人及其文化的魅力,轰动世界。以至当时西方有言:“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尊崇传统已达顽固,在当时西风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他的这种不合时宜的行为,显得可笑而悲哀,但又不失警醒作用。
辜鸿铭祖籍福建,生于南洋富裕的橡胶园总管之家,母亲是西洋人。义父是橡胶园主布朗。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义父对辜鸿铭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已被放在砧板上,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
十岁时辜鸿铭跟义父到英国读书。临行前,父亲在祖宗牌位前焚香,对辜鸿铭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辜鸿铭重重地点点头。
在西欧留学14年后,辜鸿铭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先后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莱比锡大学。当蔡元培留学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已声名显赫;当林语堂留学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书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辜鸿铭毕业时已经成为西方有名的青年学者了。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来到中国,他苦读中国典籍,研究中国文化。他在张之洞幕府中做“通译”20年,一边做洋务,一边研究国学。
他深深地爱上了祖国文化,开始对西学不屑。看到国家受欺,他自觉走上捍卫中国文化的道路。一次,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道:“这样,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香了吗?”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
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鸿铭,有人写信让辜鸿铭来,但久等不来。毛姆只好亲自拜访。他一进屋,辜鸿铭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一句话,令毛姆尴尬异常,无言以对。
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到武昌时,他与张之洞会面。辜鸿铭是张的幕僚,作为见面礼,他送了伊藤一本自己刚出版的《论语》英译本。伊藤早知他是中国保守派的先锋,便乘机调侃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说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无言以对。
民国时期,辜鸿铭受聘于“北大”,讲授英国文学。他梳着小辫子,刚一进教室,就引来哄堂大笑。他却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他公开对学生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蛮夷之邦。”
他了解西方文明和科学的发达,但他还是坚持说西方是“四夷之邦”,人们讥讽他,甚至把他告到蔡元培那里,蔡校长主张“自由思想,兼容并包”,当然包容辜鸿铭的我行我素。于是,拖着辫子的辜鸿铭,成为北大的一大风景。
1915年,辜鸿铭用英文写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轰动世界。他对比中西方人,指出中国文化于世界的意义,指出中国人“温良”外表下的一颗“纯真的 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说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然而,毕竟当时西风东渐,加之北大孕育的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西方文化的进入成为必然。辜鸿铭忧心忡忡,但无力回天,又不甘心,只好一个人疾呼呐喊。但是有谁理解他呢?他是孤独的——这个最早受到西方文化界尊敬的人,在自己国内却遭到同胞的嘲笑。
他预感到中国传统文化即将断层的命运。因为他的开阔,他认识到这个文化的价值和被淹没的危机,于是产生深刻的民族自尊和忧思意识。忧思无以自遣,干脆采用偏执的方式——学在西洋,却喜欢东方姑娘,尤喜中国姑娘的小脚;主张皇权,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做辩解,以此对抗当时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弃绝和畸形走向。
据说,他的夫人淑姑长着一双可人的小脚,他一见钟情、终身不负。读书之余,以抚弄夫人的小脚自娱,以至于康有为送他一联“知足常乐”,成为一时趣谈。
辜鸿铭是典型的守旧卫道士。他坚守民族自尊自信,坚守道义追求,维护中华文化的尊严,体现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道德责任感。也许,当时和身后,对他存在诸多误解,但他以自己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活出了人生高境界。辜鸿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传统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
当下社会,物欲横流,人心不古,道德下滑,信仰危机。曾几何时,国人失落了传统的道德观,唯利是图;曾几何时,道德教育不再受重视。面对物质和金钱,无限追捧,对道德的力量表示怀疑。于是,做人做事没了底线。连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也难耐寂寞,羞谈清高,拒绝安贫乐道,甚至放下学问,加入到赚钱大军中。至于人生境界,没有时间空想!一个多么浮躁的社会,贫富都不感到幸福。为什么?因为道德失落,精神空虚。
实际上,道德力量是无形的、巨大的,它承前启后,连接着古今文化命脉,直接影响着国民素质,凝聚着民族人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怎么可以忽视?
泱泱大国,正呼唤着辜鸿铭一样遵守道统的人,而且呼唤着创新传统文化的人。他们尊重传统,承上启下,坚守道统,勇于创新;他们安贫乐道,不失自我,不为世俗所左右;他们坚持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追求成就但不图虚名。人生的高境界,就在这里。
这样高境界活着的人,相信就在民间,他们是民族的希望和力量。
1. 一个人,不守道义,不会有好人品,不会可爱;一个民族,缺乏道义,不会有国民的高素质,不能铸就坚不可摧的民族灵魂,国家不会强盛。道德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所以,道义之教育不可偏废。
2. 辜鸿铭的做法也许失之偏颇,但他坚守道统的精神可嘉。因为坚信所以固执,因为坚守所以不屈。而北大的包容,也保护了他。今天看来,谁说他的做法没有一定道理呢?
3. 真正有道之人,他活在实践里,也活在人生的边上——既躬行道义,也洞察社会和人生,审时度势,保持一份从容。不遇时,他“潜居抱道,以待其时”;得遇时,他应时而动,一展身手。
4. 当下社会正呼唤着传统道德精神的回归,所以,辜鸿铭不失为我们学习的一个榜样。当下社会的某种乱象,正是重建道德精神,重塑民族灵魂的时候。有志于此的仁人志士,要战胜浮躁,专心致志,以行道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