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楚辞·渔父/屈原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 屈原被流放后,故国处在危机当中,他个人的事业也遭受挫折。在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屈原写下了这篇《渔父》。

楚辞·渔父

楚·屈原

屈原既放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 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 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歠 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 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 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

①既放:指屈原被楚襄王放逐。

②三闾大夫:掌管楚国贵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③淈(ɡǔ):搅动、搅乱。

④歠(chuò):饮。

⑤酾(lí):薄酒。

⑥察察:洁净。

⑦汶(mén)汶:玷辱。

⑧鼓枻(yì):划桨。

诗词赏析

本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夫两个人物形象。渔夫——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知天命的隐士形象,屈原——他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努力奋斗,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依据其所描写的内容,我们可将全文分成如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屈原出场。这部分内容为读者描述了这样一幅景象:茫茫旷野,滔滔江流,无边无际的苍穹之下,一个疲惫不堪的旅人在踽踽独行;第二部分,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十分传神。

《渔父》其内容所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自己最终的一个抉择。在艺术手法上,全文采取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两种思想性格。

延伸阅读

屈原《渔父》对后世文人所产生的影响,其中之一便是体现在“渔父”这一形象上。作品中的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怡然自乐,所以古代的文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大多都会对“渔父”的生活状态心向往之,如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张志和的《渔父》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等。 Bk+3M4IAR2ASkweL4MkaokX1ErYMHeAy/ac3GwG3gRqWdlOl2ujrJF5Z/fgBL7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