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真善的境界是“止水澄波”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这样询问宽广禅师:“你既然号称为禅师,又为什么要说法布道呢?”

宽广禅师回答他:“无上菩提的妙义,约束身体的就是戒律,宣之于口的就是道法,在心里参悟的就是禅。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比如,江河湖海,它们的名字虽然不一样,为水的本质却没有分别,而戒律就是道法,道法离不开参悟,所以为什么要对它们妄自加以区分呢?”

白居易追问禅师:“既然没有区别,又为什么要修心呢?”

宽广禅师认真地说:“心本来就是无损的,为什么还说要修呢?不管是好的念头还是不好的念头,要一念不起。”

白居易十分疑惑:“不好的念头不应该起,好的念头为什么也不能起呢?”

宽广禅师微微一笑,道:“这好比人的眼睛,里面容不得沙子,同样容不得金屑。”

宽广禅师对白居易描述的境界,就是南怀瑾先生认为的“圆同大虚纤尘不染”,既容不下沙子,也没有金屑,所以至纯至清。

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即谁能够在浊世间慢慢修行至身心清净的境界呢?一杯浑浊的水,使它长久的平静起来,泥渣沉淀,这杯水就由浊转清,成为一杯清水。人心就像这样一杯水,只要能从混乱浑浊的状态下抽离出来,慢慢平静,慢慢稳定,总会回归纯粹和清明的。所谓止水澄波,正是心如止水,万念不生,一切顺其自然,心情平静安详,自然舒畅。一个人一旦心存刻意,善念也好,恶意也罢,总会牵动心绪,平起波澜。

或许有人认为心存恶念是不对的,不存善念实在于理不合。需知善恶之间,是很难分辨的。南怀瑾先生曾说:“有时以为做了善事,救了别人,后来思量,他们继续的生活方式,对于其他人来说,反而是更大的伤害。因此,善与恶,难以捉摸,没有绝对。”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看似荒诞,却值得人们深思。

从前有个僧人跟屠户交好,僧人要每日早起念经,屠户要每日早起杀猪,他们约定每天早晨叫对方起床。很多年过去以后,僧人与屠户都去世了,屠户得到善果,僧人却坠入苦海。原来屠户生前天天叫僧人起来念经,是天天行善,而僧人却天天叫屠户起来杀生。

我们的善行善举,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起来似乎没错,对他人来说却不一定是对的。好心做坏事的例子已经太多,天地自然有道,妄加干涉,是自作聪明的表现。

南怀瑾先生提醒我们,真正的善与恶,有时候需要放在一个大的前提下去考量。世间的人和事都不能简单地下定论。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渡河时看到一座塔,这座塔名叫僧伽塔。传说只要拜过这座塔,渡河之时就能一路顺风,平安抵达目的地。于是苏轼也在拜过塔之后才登船,果然一路顺风,因此心中自然得意。多年后,苏轼历尽人世沧桑,再次见到这座塔时,心境已完全不同,并留下了《泗州僧伽塔》一诗:

我昔南行舟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告物应须日千变。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绕淮甸。

苏轼在诗里感叹道,耕田的人想求雨,收割的人求放晴,去的人求顺风,回的人不就要逆风了吗?老天爷可怎么办?到底帮助谁呢?一切都随天意去吧。

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心灵不容尘埃,也不容金屑,一切都随着本性的纯朴,不要追逐刻意的为善。刻意为善,掩盖了善良的本质。要知道,违背自然规律的人力帮助,大多数时只能适得其反。苏轼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能够平心静气,与世无争,对一切泰然处之,自然心情舒畅。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九章提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所谓“绝圣弃智”是要求我们把脑海中的固有观点抛弃掉,不能迷信权威,自作聪明。

南怀瑾先生解说老子的观点,认为“见素抱朴”是将绝圣弃智的观念归纳到生命理想中。这里面的“朴”,是指还没有经过雕琢的、质地天然的原木,大约是教导我们要“现其本真,守其纯朴”,不要为外物所累。老子主张“绝仁弃义”,不以圣人为标榜,不以修行为口号,老老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才是真修道。老子认为,人性之初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善恶是在周边环境的影响下,依据本性而生的,有善恶之分的不是本性,而是受环境影响形成的习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性都是很朴素的,这种自然的本性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自然的人性是圆满的,是质朴的,人为的雕琢反而破坏了这种朴素。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历尽尘世浮华之后才体会到本性的可贵。

因此南怀瑾先生提醒我们,“圆同大虚纤尘不染”,也就是,不要让沙子和金屑沾染我们纯洁的心灵。心如止水,随遇而安,保留住人性中可贵的单纯和质朴,才是真善。 MnDG1KfRGBPinDUYz1ziXnm07hjFcZNj3HksaydKu9wbmiQfd9j/hiXBlgLwwyqQ



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庄子·内篇·人间世》有云:“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南怀瑾先生针对此解读说,如果人一生都要求有幸福,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幸福就像轻飘飘的羽毛一样难以把握,而艰难痛苦就像脚下的大地一样始终不离左右,所以人一生都是身在祸福之中。明白了这点,你就能以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身边的得失。

生活中我们常常抱怨自己不如别人过得好,感叹苍天不公。其实命运对每个人都是一样,人人都会拥有,也会相应失去。南怀瑾先生提醒我们,在慨叹不幸时,多想想自己所拥有的,其实我们所拥有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最宝贵的。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南怀瑾先生针对此解释说,一个人如果真正能够对天道自然的法则有所认识,那么天赋人生,已够充实。善于利用生命中原有的真实,应对现实生活,就能够悠游余裕而知足常乐。但是,如果忘记了原有生命的真善美,任欲望膨胀,希求永无止境的满足,那么,必定会招来无限的苦恼。生命给谁的都不会太多,当我们觉得拥有太少而拼命争取的时候,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也就随之而来,只有停下追逐欲望的脚步,快乐才能来到我们身边。人的一生难免起起落落,有得意也有失意,因此我们要学会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得失,把握住自己不为外物所动。

南怀瑾先生认为,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关键是看你如何从不利的一面当中看到有利的那一面。庄子把这个道理看得十分透彻。《庄子·内篇·人间世》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头上有白毛的马没有人愿意骑它,它因此可以免去一辈子的奴役。鼻子高高翘起的猪,不会被用来做祭祀,可以安然到老。凡人认为不吉祥的事,在“神人”眼里却有益无害。因此说一个人,能从不利的事物中找寻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认为这是最好的安排,便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南怀瑾先生在《老子他说》一书中有过这样的阐述:“人生的祸福善恶,因果之间,没有另外一个做主的,就是所谓的‘无主宰’,所以叫‘不召而自来’。”《太上感应篇》中有一句重要的话:“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对此南怀瑾先生说,祸与福是没有主宰的。他说:“鬼神也做不了你的主,上帝菩萨都做不了你的主,只有人自己的心念,所谓‘惟人自召’,是你自己召的。所以我们人生一切的遭遇,严格地反省下来,痛苦、幸福、烦恼等等,都是自己召来的。”人生总有成败得失,如果我们不能认清自己,正确地看待利弊,就难免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所以他提示我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学会用辩证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减少一些挫折感,这样人生才能轻松愉快。

《庄子·内篇·应帝王》中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认为,得道的圣人,他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对于外物,来者即照,去者不留,能够清楚地反映外物,又不会因为外物损心劳神。这样的人就是能胜物而不伤己。

南怀瑾先生认为,庄子所言的“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他说,得道的人身处世间,对于外物既不欢迎,也不拒绝,“物来而应,物去不留”,因此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小徒弟一边擦镜子,一边笑着感慨:“镜子可真便宜啊,几个钱就能买到这么大一面呢!”

师父教导他说:“你可别小看镜子,它足可以当你的老师。”

小徒弟很疑惑,问:“镜子有什么可以教我的呢?”

“无论什么东西只要放在镜子前,它都能映得出。东西移走以后,镜子里又什么都留不下,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就是智慧。”

师父的话可谓字字珠玑,值得我们深思细品。

一日,清了禅师路过厨房,正巧负责倒水的弟子弄坏了水桶,将整桶水全都洒了。众人见水桶的底脱落了,都觉得很可惜。清了禅师却说:“桶底掉了是好事,诸位何必烦恼呢?扶持旧桶,桶底呼脱,桶底无水,水中无月。”

桶底掉了,桶中什么都没有,而且再也装不进去,不是很妙吗?想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就要学会“事来则应,事过即忘”。要知道,适当地放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去寻找快乐的生活,他跋山涉水,始终找不到快乐。路过的农夫告诉他:“想要快乐很简单,只要放下就可以了。”富翁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背着这么重的珠宝,还要防备别人的暗算,整天忧心忡忡,怎么能够快乐呢?

当我们越是执着于一件东西时,这件东西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当各种各样的负担如同大山一样压在我们心头,让我们无法自由呼吸的时候,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放下它。

南怀瑾先生曾幽默地说:“中国人有一句很好的修道经验的话,‘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修道想成神仙,没有另外一个法子,只要一切烦恼痛苦都丢掉放开,永远高兴,这样才会修成神仙。会不会成为神仙不管,至少可以冒充神仙,活得很快活。” MnDG1KfRGBPinDUYz1ziXnm07hjFcZNj3HksaydKu9wbmiQfd9j/hiXBlgLwwyq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