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是指那些对某人、某物甚至某个抽象概念的狂热追随者和支持者,他们一般对自己支持的对象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对其有较为深入的了解,非常容易投入到一个固定的有规律的情绪化的流行故事中去。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粉丝是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它具备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他们具备明确的成员关系,维持持续的相互交往,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行动规范,分工协作,有一致的行动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时刻为自己的“偶像”奉献高度的信任是粉丝的一个天然属性。
目前,我们习惯于把所有关注过我们的用户统称为粉丝,这其实扩大了粉丝的范围,那些在微博、微信、QQ空间、百度贴吧等处关注过我们的用户,大部分只是可能对我们产生过短暂兴趣的一般用户,并不是对我们有深入了解和浓厚兴趣的粉丝。
企业信息社会化传播的本质是用户首先信任了企业提供的信息,然后才有了主动传播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基础是用户的数量,而比用户数量更重要的是用户的信任。
社交媒体相对封闭的传播特性,把用户的人际关系平等地网罗到一个小范围的公共平台上,这就意味着用户在每一次主动传播消息的时候,也在同时消费着自己的名誉。所以他们每一个人都很慎重,只会选择在自己的人脉圈子里转发那些自己“信得过”的消息,而又因为企业利用社交媒体发布的营销信息只有通过用户的评论和分享才能产生传播张力,所以首先获得用户的信任,并把他们变成粉丝,是社会化媒体运营的根本。
另外,企业通过社交媒体获取的用户和粉丝具有流动性,他们可能相互转化,并非一成不变。企业的社交媒体平台运行得好,能够满足用户需要,向他们提供足够的信息点,与用户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用户就有可能转变为粉丝。而有的企业不够重视社交媒体的建设和运营,只是单纯地把社交媒体当作推送产品广告的新通路,总是用粉丝不需要的东西来骚扰他们——须知激发了粉丝的厌烦情绪,粉丝也会背弃品牌的。还有的企业虽然花费大量成本建立了社交媒体平台,却像操作传统营销一样,要么把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外包出去,要么简单地从原来的营销部门抽调一两个有互联网知识的员工去运营账号。这种敷衍的运营态度是没有温度的,每天复制摘抄的运营内容,不但令粉丝失望,也很难从用户同质化的消息列表中脱颖而出。久而久之,难免被用户遗忘在折叠后的二级菜单里,而粉丝也难免要转化为普通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