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理乱十一

社会发展有一定之规,事物发展有一定之势。治理天下如果只依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办事而不遵循客观规律,就可能导致大乱。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起推动作用,却不能起决定作用。顺乎社会发展,顺乎民意向背,就会政治清明、法纪严明,才能达到大治。

【经文】

夫明察“六主”,以观君德。审惟“九风”,以定国常。探其“四乱”,核其“四危”,则理乱可知矣。

何谓“六主”?荀悦曰:“体正性仁,心明志同,动以为人,不以为己,是谓‘王主’。克已恕躬,好问力行,动以从义,不以从情,是谓‘治主’。勤事守业,不敢怠荒,动以先公,不以先私,是谓‘存主’。悖逆交争,公私并行,一得一失,不纯道度,是谓‘衰主’。情过于义,私多于公,制度逾限,政教失常,是谓‘危主’。亲用谗邪,放逐忠贤,纵情逞欲,不顾礼度,出入游放,不拘仪禁,赏赐行私,以越公用,忿怒施罚,以逾法理,遂非文过,而不知改,忠言拥塞,直谏诛戮,是谓‘亡主’”。

【译释】

分辨清楚六种类型的君主,就可以用来考核每一位皇帝的功过得失;总结出九种类型的国家风气,就能鉴定一个国家的兴盛衰败;探讨四种乱国的表现,核定四种危国的征兆,那么治国安邦、拨乱反正的方针也清楚了。

东汉末政论家、史学家荀悦说:“天性仁慈,头脑清醒,志在天下大同,所有的举措都是为了人民,而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是‘王主’;能克制自己的私欲,性格宽厚,能身体力行,勤学好问,办事遵循仁义的原则,不感情用事,这是‘治主’;勤政爱民,兢兢业业地保护先辈开创的基业,丝毫不敢荒淫懈怠,处理国家大事能做到先公后私,这是‘存主’;性情狂恃,叛逆伦常,朝廷里的奸邪争权夺利,公私并得,政策的得失没有什么真正的理论标准做依据,这是‘衰主’;情欲压倒了礼义,私利重于公益,国家制度超过了界限,政治文化失去了常规,这是‘危主’;亲信、重用诬陷忠良的邪恶小人,排挤、打击德才兼备的忠臣,放纵情欲,贪得无厌,不顾忌礼教法规,出入游幸放荡,不受规章制度的约束,拿着国家的财物赏赐亲信,超过了用在公共事业上的开支,一不高兴就乱加刑罚,从不依据法律,文过饰非,有错不改,忠诚的意见听不到,敢于冒死直谏的大臣都要被杀掉,这是‘亡主’,也就是亡国的君主。”

【经文】

何谓“九风”?

君臣亲而有礼,百寮和而不同,让而不争,勤而不怨,惟职是司,此“礼国之风”也。礼俗不一,职位不重,小臣谗疾,庶人所议。此“衰国之风”也。君臣争明,朝廷争功,大夫争名,庶人争利。此“乖国之风”也。上多欲,下多端,法不定,政多门。此“乱国之风”也。

以侈为博,以伉为高,以乱为通,遵礼谓之拘,守法谓之固。此“荒国之风”也。以苛为察,以利为公,以割下为能,以附上为忠。此叛国之风也。上下相疏,内外相疑,小臣争宠,大臣争权。此“危国之风”也。上不访下,下不谏上,妇言用,私政行。此“亡国之风”也。

【译释】

“九风”是什么意思呢?

君臣之间亲近有礼,文武百官虽有不同政见但仍然和睦相处,互相谦让,不争名夺利,勤勤恳恳为国效力,不互相埋怨,一心一意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做好。这是“理国之风”——国家大治的象征。礼教风尚不能统一,当官的不受敬重,基层官员攻击国家的弊病,平民百姓议论纷纷,这是“衰国之风”——国家衰败的象征。君臣互相争荣誉,朝中大臣争功劳,士大夫争名声,老百姓争私利,这是“乖国之风”——众叛亲离的象征。上层官员私欲泛滥,下层官员作恶多端,法规不稳定,政出多门,这是“乱国之风”——国家动乱的象征。把奢侈误以为繁荣,把骄纵误以为高贵,把自由散慢误以为开明,遵守礼义的人被认为是顽固不化,奉公守法的人被认为是固步自封,这是“荒国之风”——国家荒淫的象征。把苛捐杂税当作精明,把为国家服务是为了捞取好处,把宰割老百姓当作能耐用,把溜须拍马当作忠诚,这是“叛国之风”——国家叛乱的象征。上下隔阂,内外猜疑,小官员争着讨上司的欢心,当大官的争夺权力,这是“危国之风”——国家危亡的象征。上级官员不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下面的群众也不向上反映意见,老婆怎么说就怎么办,国家的法律不执行,而是各搞各的,这是“亡国之风”——国家灭亡的象征。

【经文】

何谓“四乱”管子曰:“内有疑妻之妾,此家乱也;庶有疑嫡之子,此宗乱也;朝有疑相之民此国乱也;任官无能,此众乱也。”

故曰:立天子者,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者,不使大夫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妾疑焉;立嫡子者,不使庶疑焉。疑则动,动则争,杂则相伤。故臣有两位者,国必乱。臣两位而国不乱者,君犹在也,恃君不乱,失君必乱矣;子两位者,家必乱,子两位而家不乱者,亲犹存也,恃亲不乱,失亲必乱矣。臣疑其君,无不危之国;孽疑其宗,无不危之家也。

【译释】

什么是“四乱”呢?

管仲说:“家中有疑忌正室的小妾,这是家乱;庶子疑忌嫡子,这是宗乱;朝廷里有疑忌宰相的大臣,这是国乱;任命的官员昏庸无能,这是众乱。”

所以说:“确立谁为太子时,不能引起各地诸侯的疑虑;分封王侯的时候,不能让朝中大夫疑虑;立正妻的时候,不能让妾疑忌;立嫡子的时候,不能让庶子疑忌。一有疑忌就要有所行动,不分正偏、长幼就要争斗,没有秩序就会互相伤害。因此把同一职务任命给两个大臣,国家必然发生动乱,没有发生动乱是因为国王还健在,依靠国王平息纷争,大臣们有所畏惧,还不敢乱来。国王一死,必乱无疑。同时立两个嫡子的情况也一样。另外,大臣疑忌国王,没有不危害国家的;庶子疑忌家长,没有不危害家庭的。”

【经文】

何谓“四危”?

又曰:“卿相不得众,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此治乱之形也。”凡为人上者,法术明而赏罚必者,虽无言语而势自治;法术不明而赏罚不必者,虽日号令,然势自乱。

【译释】

什么是“四危”呢?

管仲又说:“国家的危险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卿和相国得不到群众的拥护;二是大臣们不能同心协力;三是统帅军队的元帅不足以引起敌人的畏惧;四是人民不关心生产,这就是识别天下大乱或天下大治的标准。”凡是作为最高领导者的,法策、法规严明,赏罚必定兑现的,虽然不用多少号令,大势所趋,国家自然能达到大治;法令、策略不明,赏罚又不兑现的,即使天天发号令,也必然要大乱。

【经文】

论曰:夫能匡世辅政之臣,必先明于盛衰之道,通于成败之数,审于治乱之势,达于用舍之宜,然后临机而不惑,见疑而能断,为王者之佐,未有不由斯者矣。

【译释】

论者认为:能够匡扶世道人心、辅佐国家大政的权臣,务必要首先明白盛衰的道理,精通成败的奥秘,研究造成大治或大乱的体制根源,通晓各级领导的任用和罢免的规矩,这样,以后面临纷繁复杂的时局就能不迷惑,遇到疑难、棘手的问题就能断决——作为君王的辅相,古往今来,没有不首先从这里做起的。 Jq1ltWYkMr8W5aew8JWqIeWvcsK65FYsjrYzBR2VJVhe5VtWa/qtLDOZr3aiLLv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