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期,秦国国君秦武王在位时,甘茂在秦国谋事。
一日,秦武王任命甘茂为大将,令他率领军队攻打宜阳城。当时,宜阳是韩国的一个比较大的城池,与秦国相隔甚远。而且,在前往宜阳的途中,地势险要的地方比较多。甘茂考虑到这两点后认为,要想顺利攻下宜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这些表面的阻碍外,甘茂还想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这就是后方的人心。如果秦武王在后方听信了他人的谗言,尽管自己有能力攻下宜阳,说不准也会在关键时刻被秦武王召回,只能落得前功尽弃的结果。
为了让秦武王不干扰自己在前方作战,他给秦武王讲了一个故事:
“孔子门下有一位名叫曾参的弟子,这个人的德行非常好,闻名远近。一次,另一位叫曾参的人杀了人。人们并不了解实情,听说这件事后,立即告诉了孔子弟子曾参的母亲。曾母原本毫不怀疑儿子的德行,当第一个人告诉她这件事情时,她感到人们的无聊和可笑。然而,当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相继告诉他这件事情时,曾母对儿子的信任便动摇了。她开始怀疑儿子的德行,想到儿子的罪行将要连累自己时,慌忙收拾好东西潜逃了。”讲完这个故事后,甘茂接着对秦武王说:“如今,我的德行无法与曾参相比,大王您虽然信任我,但信任度也无法与曾母对自己儿子的信任程度那么深。然而,曾母仅因为三个人的话便怀疑起自己的儿子。照此推理,我不得不担心大王您会听信别人诬蔑我的言论。如果大王果真对我产生了怀疑,我将很难攻下宜阳。”
为了让甘茂安心打仗,秦武王立即表态:“这一点你尽可放心,我会记住你说的话,不会被谗言迷惑的。”不仅如此,秦武王还表示,如果甘茂不相信他说的话,他可以与他立下盟誓。
既然如此,甘茂的后顾之忧便解除了。他立即整顿军队,向宜阳进发。
苦战数月后,甘茂仍然没有攻下宜阳。这时候,甘茂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秦武王的承诺不过是一句空话,他听信了谗言,立即派遣使者前去宜阳召甘茂回朝。
好在秦武王不是一个昏君,当甘茂提起他战前的承诺时,他顿时醒悟,将谗言抛在一边,支持甘茂继续攻打宜阳。如此一来,甘茂的后顾之忧才算彻底解除。他没有辜负秦武王,与众将士同心协力将宜阳攻下。
■
既然相信一个人可以做好一件事情,那么就要完全的相信他能做好,这是对他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怀疑他,也就是在怀疑自己当时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