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汉文帝刘恒——意外登上王位的清明天子

因祸得福 保身称帝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刘恒出生。刘恒出生后,汉高祖先后又添了四个儿子。

刘恒为薄姬所生,从而决定了他在诸多皇子中的轻微地位。楚汉相争时,汉高祖打败了依附项羽的魏王豹,将魏宫中的宫女押入荥阳,薄姬就是其中的一位。后来,汉高祖偶然遇到了薄姬,将其纳入后宫。刘恒出生前,薄姬没有受宠。刘恒出生后,汉高祖也没有因此宠爱她,始终没有封她为“夫人”。

小时候的刘恒虽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处处需要小心谨慎,因为后宫中的权力之争是残酷的,他与母亲薄姬没有后台力量的支撑。为了不给母亲添麻烦,刘恒从不招惹是非,待人接物都严格遵照宫廷礼仪,得到了宫中上下的一致好评。公元前196年,7岁的刘恒在朝中上下三十余位大臣的共同保举下,汉高祖封他为代王。

汉高祖死后,吕后的儿子汉惠帝即位,吕后成为了太后。汉惠帝做了不满7年的皇帝后,也离开人世。汉惠帝去世后,朝政大权落在了吕太后的手中。

吕太后只有汉惠帝这一个儿子,为了防止其他皇子将皇权夺去,她先后除掉了汉高祖的四个皇子。刘恒的母亲地位卑下,使得他们母子二人没有成为吕太后的敌人,从而保全了性命。

公元前180年,吕后死。汉高祖旧臣陈平、周勃二人携手合作,铲除了吕氏家族在朝中的势力,掌握了朝政大权。当时,大臣们多认为吕太后生前所立的小皇帝刘弘不是皇家子孙,纷纷要求另立皇帝。一番商议后,他们决定立代王刘恒为皇帝,并迅速派使者前去代国迎回刘恒。

刘恒从京师来的使者口中得到消息后,一向小心谨慎的他心中起了疑惑,遂与诸臣商议。属臣们各有看法,意见不统一,弄得刘恒举棋不定。此时,他想起了占卜,欲通过占卜来测算吉凶。占卜结果是“大横”,意味着他将要做天子,像夏启和大禹那样子承父业。不过,刘恒和母亲薄姬二人仍不放心。薄姬找来弟弟薄昭,派他前往长安城察探实情。薄昭马不停蹄,了解到朝中真要立刘恒为天子后,速回禀报。

刘恒知道实情后,带着随从前往长安。在距离长安近五十里地的时候,刘恒又派人进城探路。刘恒得知朝中上下皆已列队恭候他的到来后,这才放下心来,入城与众人相见。起初,刘恒在大庭广众之下并不接受玉玺和符节。他回到在长安城的府邸,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八名朝中重臣联名上表给他,阐述立他为天子的理由后。在这种情况下,刘恒才同意做皇帝。刘恒称帝后,是为汉文帝。

党同伐异 加强皇权

汉文帝即位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巩固皇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号令如山,保证各种措施的顺利推行。

汉文帝深知失去军权就等于失去了控制力,于是把国家军权交给了跟随自己多年的幕僚。同时,他从自己做皇帝的经历中看到,要想保住皇位,必须除掉有可能与自己争夺皇位的人,于是先后将汉惠帝的四个儿子统统诛杀。

吕太后执政期间,极力使刘姓天下变成吕姓天下。在这种局势下,朝中元老重臣遭到排挤,一些同姓诸侯王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制。汉文帝即位后,重新起用朝中与吕氏对立的旧臣,分别封周勃、陈平、灌婴为右丞相、左丞相和太尉,在朝中建立了一个新的权力核心。与此同时,汉文帝不仅恢复了同姓王曾被吕氏削去的封地,而且仿效父亲汉高祖的做法,在原有同姓王的基础上新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

不过,任何一种措施的实行都具有两面性,关键在于它是向好的一面发展还是向坏的一面发展。汉高祖之所以要分封同姓王,目的是为了防止外姓人篡权夺位。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杜绝内乱的发生,因为在有些时候,内乱来自于同姓。一旦同姓王的势力得到膨胀,他们便有可能萌发称帝的野心,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首当其冲,举兵谋反;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也欲犯上作乱。幸好汉文帝及早发现了他们的阴谋,有效制止了内乱的发生。

汉文帝从同姓王叛乱的事实中感受到了潜在的威胁,遂听取了贾谊的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过,汉文帝担心这种做法会引起各地同姓诸侯王的不满。起初,他只是有选择性地多建诸侯,尽量不得罪原来的诸侯王。比如,没有子嗣的齐王死后,他在齐国设立了六个诸侯王;淮南王刘长被发配后,他在淮南封了三个诸侯王,这三个诸侯王是淮南王的三个儿子。后来,汉文帝才在全国范围内众建诸侯。不过,众建诸侯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方法,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心忧天下 创造治世

汉文帝即位后,在经济、司法和对外政策上都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使得汉朝出现了第一个盛世。

在经济上,汉文帝继续大力发展农业。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汉文帝继续降低田地赋税,在十五税一的基础上“除田租税之半”,变成了三十税一,而且,按照这种比例收取赋税的方式一直延续到西汉昭帝时。另外,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汉文帝采用了太子家令晁错的卖爵屯粮的建议,充实了汉朝边境和各郡县的粮库。汉文帝用这种方法满足了国家的需要,索性免去了田地租税。不过,这种惠民政策是不能长期推行的,否则将会影响到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行。

为了进一步减轻百姓的负担,汉文帝降低了口赋。口赋又称作算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人口税。汉高祖时期,每人每年要交纳120钱的口赋。汉文帝将口赋减至汉高祖时期的三分之一,即为40钱。

文帝以前,全国绝大多数的山川湖泊都被划归国家,私人一律不允许擅自围猎捕鱼、伐木采矿。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58年),汉文帝放宽了政策,允许私人在一定范围内开发山川湖泊的资源,使得汉朝的经济发展多样化和全面化。

文帝以前,为了保证国内稳定,朝廷设立关卡,严格控制各地军事要地的人口流动。汉文帝一改以往的规定,允许人们自由流动,促进了各地商业贸易的发展。

汉高祖时期,汉高祖为了防止各诸侯国内的名门望族反叛汉朝,遂将他们迁至长安。汉文帝于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取消了这种措施,将各地的列侯遣回他们的封地,不仅进一步减轻了百姓的劳役,而且节省了运输费用。

在司法方面,汉文帝废除了收孥连坐法和肉刑,从而更能稳定人心,让人感受到汉朝政府的仁德。

从汉初开始,黄老学说成为了治国安民的主要学说。所谓黄老学说,是以黄帝、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学说。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有人在汉初道家思想流行的情况下把黄帝推崇为道家鼻祖,于是出现了黄老并称的现象。

汉初推崇的黄老学说已经不再是单一的道家学说,而是道家、儒家、法家等各种学说的糅合体。陆贾在汉高祖时期提出了这种治国思想,曹参在惠帝时期成为了全面推行这种思想的第一个执行者。到了文帝时期,惠帝时期的“黄老政治”继续得以延伸。

黄老学说虽然融合了多家思想,但“无为而治”的思想没有改变。“无为”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遵循以往的旧制,另一方面是尽量少干涉百姓。然而,在有些时候,要想使这两个方面能融为一体,为了能够更好地无为而治,进行一些改革还是有必要的。汉文帝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敢于打破传统,敢于标新立异。

所谓收孥连坐法,是指一人犯罪,其家人皆当被贬为奴隶,而肉刑是指以往挖眼、割鼻之类的残酷刑法。汉文帝废除这种法律和刑罚的做法是中国文明史上的进步,也是一个有为帝王的英明之举。

当时,汉朝北有匈奴、南有百越,都威胁着汉朝的稳定长存。汉文帝采取了“和为贵”的做法,即使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只是采取抵御措施,不主动进攻外敌。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此后便与匈奴交好,直到文帝时期。文帝即位后,继续与匈奴交好,以免破坏了国内的和平稳定。然而,匈奴为了从汉朝得到更多的利益,有些时候并不遵守约定,进犯汉朝边境。此时,汉文帝又一次听取了太子家令晁错的提议,通过种种优惠政策号召内地人前往边地生活,然后按照什伍编制将他们组织起来。他们一边务农一边参加军事训练,有效地保证了汉朝边境上的稳定。

除了匈奴外,汉朝的东南方还有“百越”。百越是对越族人的统称,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越族人的支族有很多。早在战国时期,越族人已经开始在我国东南沿海和岭南一带活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岭南设置了三郡。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赵佗乘势而起,宣布岭南独立。

汉高祖称帝后,派陆贾出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的封号,表示向汉称臣,奉行与汉朝的约定。吕太后掌权后,改变了汉高祖的外交策略,在经济上不再对其开放,导致了赵佗对汉朝的敌视。文帝即位后,立即令陆贾再次前往南越,采用各种政策对百越进行安抚,如无偿向其提供各种生产工具和牲畜、替赵佗修葺祖坟、任赵佗兄弟为汉官等。赵佗被汉文帝的诚意打动,再次向汉朝称臣。

文帝后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46岁的汉文帝病逝于未央宫。 D7zSTnybUAh4YSQWeQIhvZN5H2p97XVGDGIAMlmWG1Aq9JJPPkAp24CHDYv8j7P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