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刘启生于代国国都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公元前179年,其父代王刘恒登基,是为汉文帝,刘启遂被立为皇储。
公元前157年,文帝死,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
文帝在位时,由于没有及时依照太子家令晁错的建议众建诸侯,使得地方上有些诸侯王的实力在以后得到更大的扩张,已经威胁到汉朝的统治。在众多诸侯国中,吴国的实力发展最为迅速,吴王刘濞的野心也越来越明显。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封刘濞为吴王。刘濞是刘仲的儿子,而刘仲是汉高祖的兄长。刘濞到了吴国后,极力发展吴国的经济。吴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刘濞渐生野心。文帝在位时,刘启因与入朝的吴国太子在博弈过程中发生争执而失手将其砸死。吴王刘濞接到从长安送回来的尸体后非常愤怒,此后以身体有病为由,不再上朝。汉文帝心中有愧,此后很少干涉他。
汉景帝即位后,晁错被任命为内史兼御史大夫。晁错早就看到了各地诸侯王坐大的危害,再加上吴王刘濞此时已经蠢蠢欲动,于是呈上《削藩策》,建议景帝迅速削减各诸侯王的封地,以此来约束他们。汉景帝此时也明白,无论削藩与否,诸侯王都会发生叛乱,于是开始削藩,将威胁降到最低。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初,汉景帝先后将楚地东海郡、赵地常山郡和胶西六县化出各诸侯国管辖区域。吴王刘濞见汉景帝开始削藩,以为时机已到,迅速拿“诛晁错,清君侧”做幌子,号召各诸侯王叛乱。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煖、济南王刘辟光、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纷纷响应。此次大规模叛乱的主谋是吴楚两国,史称“吴楚之乱”。因参与此次叛乱的有七个诸侯国,又称“七国之乱”。
吴楚联军浩浩荡荡向西挺进,初战大败汉军后,又有赵军前来汇合。同时,齐国国都临淄被胶西、胶东、淄川和济南四国之兵围困。汉景帝收到消息后,立即发兵征讨。汉景帝生于治世,长于治世,连一场小规模的战争都没有经历过,更何况如此大规模的叛乱。正值此时,朝中奸臣袁盎上奏说,晁错是引起叛乱的根源,只要诛杀此人,叛乱自然会平息。汉景帝求之不得,遂草率腰斩了忠臣晁错。然而,叛军得到晁错被诛的消息后毫无退兵的迹象。汉景帝因悔生恨,令汉军猛击叛军。
联盟的瓦解和它的形成有时候会一样的迅速,因为联盟只有在各自的利益面临着严重威胁时才会牢固,一旦威胁有所缓解,内部就容易出现纷争。有了这个规律,加上安居乐业的人对叛军作乱的厌恶和太尉周亚夫的英明指挥,叛军很快被击溃。
汉景帝从七国叛乱中意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性,于是立即着手改革。经过一番整顿后,诸侯国的封地大大减少。一般来说,一个诸侯国的封地就是一个郡。不仅如此,汉景帝还规定诸侯王“不得复治国”;不再拥有官吏任免权;除田地租税外,其他租税皆归朝廷所有。
在对待诸侯国势力问题上,汉景帝采取的措施虽然比汉文帝更加强硬有力,但还是给诸侯王留下了生存的空间,没有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正是因为如此,汉武帝即位后仍要面对这一问题。
景帝以前,汉朝在对待匈奴问题上,一直通过和亲的政策与匈奴交好。这种做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汉朝从中争取到休养生息的时间,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匈奴因汉朝的不断妥协而日益骄横,更加频繁地侵扰汉朝边境。
汉景帝认为,汉朝的国力还有待增强,否则无法战胜匈奴,但又不能放纵匈奴。于是,他在与匈奴继续交好的同时,增强了对匈奴的抵御力量。
当时,“飞将军”李广成为了匈奴的克星。作诗称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除李广之外,程不识、郢都等人都是驻守边疆、与匈奴作战的杰出将领。他们的存在给匈奴造成了一种威慑,使得匈奴的侵扰行为收敛了许多。
汉景帝除了将勇猛的将领派往边地戍边外,还继续采用了晁错在文帝时提出的两条建议:建立马苑和卖爵屯粮。这两条建议的继续推行不仅大大满足了边地作战对马匹的需求,还能够充分保证军粮的充足。另外,汉景帝仍然不断地将内地人民迁往边地,对屯垦戍边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景帝即位后,继续大力发展国内的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汉景帝发展经济的主要策略是重农抑商,因为他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他在国内大力提倡农桑,以保证全国的衣食之需。他一方面减少各种徭役赋税,一方面禁止用谷物酿酒或喂马。
在法制上,汉景帝以轻刑罚为主旨思想,在文帝废除肉刑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修改。比如,他废除了磔刑(分裂肢体);文帝虽然用笞刑取代了肉刑,但同样会使犯人致残或将犯人打死,汉景帝对此做了修改。另外,为了避免冤案的发生,汉景帝要求有司在审案过程中一定要弄清真相,做到实事求是。
还值得一提的是,汉景帝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贡献。汉景帝在对待各种思想学说时采取了求同存异的态度,各种思想学说纷纷兴起。除了黄老思想外,儒家思想的推行尤为广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与汉景帝起用儒者为博士官是分不开的。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选派了一些人前往长安城求学,然后在蜀郡创建了汉朝以来第一个学馆,在蜀郡广泛传播了儒学思想。
为了维护社会治安,汉景帝一面仿效汉高祖,对部分豪强采取迁离措施,一方面在各地安插酷吏,严惩无视法纪的盗贼、豪强、外戚等,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汉景帝采用的诸多措施促进了汉朝的经济繁荣,汉朝在他的统治下又迎来了一个治世。汉文帝和汉景帝在治国安邦上有着杰出的贡献,后来人们把他们在位的这两段辉煌时期并称为“文景之治”。
景帝后三年(公元前141年),汉景帝积劳成疾,病死于未央宫,享年4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