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痓湿暍病脉证第二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

郭白云曰:痓是病名,如中风伤寒之类也。痉是病证,如结胸痞气之类也。痓为轻,痉为重,痓而又痉者为尤重。痓之发柔软,痉之发刚硬,二字当有别也。痓病者以太阳病发汗太多,荣血已亡,风寒易中,故筋脉劲急,作刚柔二痓也。寒邪内入于荣,郁于肌肤,则发热;凝其血脉,则无汗,无汗为表实,不应恶寒。今反恶寒者,以寒邪严厉,从卫入荣,卫亦因之而不阖,故反恶寒也,其痓故名曰“刚”。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

风伤于卫,则发热,开其腠理,则汗出。汗出当恶寒。今不恶寒者,以风为阳邪,木性曲直和软,虽汗出亦不恶寒,其痓故名曰“柔”。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为难治。

太阳病发热,指表而言也。若脉沉迟可用栝楼桂枝汤解肌。今脉沉而细,细为气少,未可以解表,故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

《内经》曰:“夺汗者无血”。血虚则风寒易伤,筋脉得寒则引急,故令病痓。

夫风病,下之则痓,复发汗,必拘急。

风伤于卫,若下之虚其阴血,风乘其虚而陷于荣血之中,血不荣筋,因作痓。四肢为诸阳之本,复发汗以虚其阳,必令四肢拘急。

疮家虽身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疮家则过于亡血,虽有身疼表证,亦不可发汗。若汗之是重虚其阳,阳虚必作痓也。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

身热头热,邪在太阳也,面赤、目赤足阳明之正系目系,邪在阳明也。颈属阳明,项属太阳,邪在二经,则颈项强急恶寒也。阳明之脉挟口,故卒口噤。太阳之脉循背上头,故头独摇,背反张也。此其人必汗下亡血之后,正气已虚,而邪气但胜于上,其足则寒,此痓之证具见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痓。

此承上文而言,如上诸证,若误发之,汗出则衣里冷湿,又成寒湿相搏之证,其阳益虚,则较前恶寒更甚矣。其脉如蛇,暴腹胀大为欲解,于理不顺。脉伏弦,即后条伏坚之意。

夫痓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经曰:脉弦者痓。寒令脉紧,紧则如转索无常,有近于弦,故曰紧如弦。以其劲急,故直上下行。

痓病,有灸疮难治。

有灸疮,则焦骨伤筋,血脉未复,栝蒌桂枝、葛根二汤皆近于解表,非灸疮所宜,故云难治。《脉经》曰:“痓家其脉伏坚,直上下”。前条按之紧,今脉伏坚,亦近于紧也。寒则诸脉劲急,故有直上下之称。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 然,脉反沉迟,此为痓,栝蒌桂枝汤主之。“ ”音殊。

太阳病,其证备,言头痛、项强、发热、恶风寒具见也。太阳阳明合病,则身体强; ,俯仰不自如之貌。太阳伤寒,则脉浮紧;中风则脉浮缓。今脉反沉迟,与风寒有异,故为痓病。

按《说文》,“ ”字无钩挑,有钩挑者乃几案之“几”字也。 乃鸟之短羽,像小鸟毛羽未盛之形,飞 也,故“ ”字从“ ”,盖形容其颈项强急之意。

栝楼桂枝汤方

栝楼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

《内经》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庞安常曰:“栝楼根不主项强 ,其意不令肺热移于肾也。加之于桂枝汤中则可以彻热荣筋,调和荣卫,不待疏而疏自至矣”。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葛根汤主之。

刚痓为寒邪,无汗小便少者,寒主收引也。气上冲胸者,寒邪上逆也。口噤不语者,寒令牙关紧也。此欲作刚痓之象。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咀 ,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麻黄、葛根以发其阳,则汗自出而口噤自开。桂枝通血脉,芍药和阴血,则小便自通而冲气自止。生姜之辛以散逆,甘草、大枣之甘以和胃,则经络疏通,内外柔和,而强急可愈。

痓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啮齿,可与大承气汤。

胸满即气上冲胸之互文,卧不着席,亦反张之互词也。庞安常曰:“痓病卧不着席者,小儿腰背去席二指,大人手侧掌为难治。”邪在太阳,则挛急,邪在阳明,则口噤。《灵枢经》曰:“热而痓者,腰折,瘈疭,齿噤啮”。啮,切齿也,噤之甚者则切。《灵枢·热病篇》有啮齿,当是啮齿之类。痓病属表属虚,未可与承气下也,当详之。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太阳病,脉沉细,若背反张则痓病;关节疼痛,则湿病也。《内经》曰:“湿流关节”。关节者,溪谷之会,邪与正争,则疼痛而烦也,以其疼痛,故名湿痹。《内经》曰:“脾恶湿”。湿淫于内,则横流不遵故道,故小便不利,而大便反快,如湿胜则濡泄也。湿家不利小便,则非其治,利小便者,引其遵故道而行也。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脾主身之肌肉,湿为寒邪,郁于肌中不得散,则一身尽疼,发热也。阳明瘀热,则黄色鲜明如橘子;太阴寒湿,则黄色黧暗如烟熏。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蚤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 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为阴邪,阴邪客于阴,则阳上越而不行于腠理肌肉,故但头汗出。背为阳,寒湿胜则阳虚,故背强欲得被覆向火也。若下之虚其胃,湿干于胃,则令哕。寒客于上,则胸满,亡其津液,则小便不利,以寒湿在上,故舌上如胎,而实非胎也。丹田有热者,以下后里虚,上焦阳气因虚而陷于下焦,为丹田有热。表中寒气,乘虚而客于胸上,为胸上有寒。唯其丹田有热,则渴欲饮水,胸上有寒不能散水,虽得水而不能饮,故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湿不能越于肌肤,则头汗。今但额上汗出,此孤阳上脱也。面黄而喘,汗出短气,皆湿邪内胜。今但微喘,此正气衰微也。湿家小便利则湿去。今气衰不能禁制,则小便利也,故死。若下利不禁,则五脏气绝于内矣。兹条为治湿误下之明禁。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风,阳邪也。湿,阴邪也。风善行,相搏则一身尽疼。身疼属表,其在表者汗而发之。以后诸方,皆微取汗。若汗出如水流漓,则病不除,反伤正气而湿不去。但微微似欲汗,则风散湿除。此治风湿相搏之法也。兹条为治湿大汗之严律。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经曰:“清邪中上”。阳中雾露之气,必发热头痛身疼。面黄而喘,鼻塞而烦,脉大能食,皆上焦阳分受邪。不干中焦,则腹中和无病也。头中寒湿者,申上文之意,寒以湿之性言。鼻气通于天,内药鼻中,以宣泄其寒湿。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慎不可以火攻之。

身疼烦,湿淫于外也,故可汗而泄。若以火攻之,则湿热相搏,血气流溢,迫而为衄,郁而为黄,非其治法。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白术逐皮间风水结肿,加于麻黄汤中,为风能胜湿之剂。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一身尽疼,发热,风湿在表也。日晡,申时也,阳明旺于申酉戌。土恶湿,今为风湿所干,当其旺时,邪正相搏,则反剧也。汗亦湿类,或汗出当风而成风湿者,或劳伤汗出,而入冷水者,皆成风湿病也。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麻黄、杏仁以去风,薏苡仁以去湿,甘草以和荣卫。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寒湿则脉沉细,风湿则脉浮。身重而不疼痛者,风湿微也。风伤于卫,则腠理开,开则汗出恶风。防己黄芪汤以去风湿。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渣。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差。

防己疗风肿水肿,故以为君;白术治皮间风水结肿,故以为臣;生姜主逐风湿,故以为佐,三味去风行湿药也。风湿去则荣卫虚,黄芪、大枣、甘草为使,用以养正除邪,调和荣卫,为治风湿之缓剂。风湿胜于上则喘,加麻黄以定喘。风湿胜于中则胃不和,加芍药以缓中。风湿胜于下则气上冲,加桂枝以伐肾邪。下有陈寒,留而不散,再加细辛以温中利水。如虫行皮中者,风湿行也。腰已 下如冰,指下有陈寒而言。故令重被围绕于腰间,覆令微汗出也。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风淫所胜,则身体烦疼。湿淫所胜,则身体难转侧。风湿相搏于荣卫之间,不干于里,故不呕不渴也。脉浮为风,涩为湿。以其脉有近于虚,故用桂枝附子汤温经以散风湿。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方中加白术去桂,即是白术附子汤。服白术附子汤后,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桂枝、甘草,辛甘以发散风邪;附子、生姜,辛热以温经逐湿;大枣引辛温之药而通十二经脉。此风湿相搏之重者,故用此辛热之药以除风逐湿也。小便利者,大便必硬,桂枝近于解肌故去之,白术能生津液故加之也。凡方中有如虫行状、如醉状、如冒状者,皆药势将行使然也。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此风湿之最重者。湿为阴邪则疼,风为阳邪则烦。风湿搏于关节之间,注经络,流骨髓,则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也。汗多阳虚,则短气也;小便不利,里湿不行也;以其汗多阳虚,则恶风;以其小便不利,则湿气外薄 。外薄,则身有微肿也。或,未定之词。若不薄则不肿矣。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附子能温经散湿,白术能胜湿燥脾,桂枝能通行荣卫,甘草能益气和中,斯成固表散湿之重剂。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内经》曰:“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又曰:“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以其太阳受病,与伤寒相似,亦令发热恶寒,身重而头痛也。《内经》曰:“寒伤形,热伤气”。气伤,则气消而脉虚弱,所以弦细芤迟也。小便已毛耸者,阳气内陷,不能卫外,手足亦逆冷也。劳动则扰乎阳,故小劳即身热也。《内经》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故热胜则口开,口开则前板齿燥也。发汗虚其阳,则恶寒甚。温针动火邪,则发热甚。下之亡津液,则淋甚也。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风伤于卫,邪胜则汗出恶寒,此热伤气。正虚,亦汗出恶寒也。内热则津竭,外热则汗多,与白虎加人参,以除表里之邪热。

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西方神名也,其令为秋,其政清肃。凉风至,白露降,则溽暑 潜消。此汤有彻暑热之功,行清肃之政,故以白虎名之。表有热者,散以石膏之辛寒。里有热者,降以知母之甘苦。热则气伤,人参用以生津而益气。石膏过于寒凉,甘草、粳米之甘,用以和胃补中,共除中热而解表里。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此证先伤于热,再伤冷水。水气留于腠理皮肤之中,则身热疼重也。与瓜蒂汤以散水气。

一物瓜蒂汤

瓜蒂二七个

上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本草》 云:“瓜蒂味苦寒,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用之以散皮肤水气,苦寒又可胜热也。 pUdjGzWDJ2ydzpIZH4Num6pSJIXtd4mHjC9RdTqZrDC7szg4JYm5YEovuijAO8l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