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基本功训练法

凡练习少林功夫者,无论内功、硬功,皆以凝神固精、静心敛气为主。

一、内功训练法

内功训练,以六字治脏法每日练习之。六字者,即呵、嘘、呼、泗、吹、嘻,每日子时后及午时前,静坐叩击咽津,念此六字。其口诀为:“肝用嘘时目睁睛,肺宜泗处双手擎,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抢取膝头平,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有热卧嘻宁。”

二、少林气功训练法——坐禅功

气功训练以养气和练气。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则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宜。

练气宜勤于运体。运体之法,以马步(站桩)为先,以身之上下伸缩为次。练气其次为呼吸。呼吸为 49 度为定,以长呼短吸、气守丹田。时时习之。在少林气功中,以坐禅功的丹田练气功、丹田运转法、透骨贯通法为常用。

坐禅功又称“观壁坐禅功”,是以少林寺达摩禅师所传经法而著名,在佛门中又称“禅宗”。达摩主张以“寂修”为本,万念皆空,明心见性,做到“外息诸缘,内心无惴,心如墙壁”。坐禅功是少林拳法的根基,通过锻炼,对于气脉中和、坚实其内脏、顺通经络以充养先天,具有重要作用。

(一)丹田练气功——火珠训练法

方法: 坐禅坐北朝南,全身放松,头部、身体保持端正,双眼微合,“内照丹田”。口部自然闭合,牙齿相合,舌尖内卷轻轻抵住上腭。左腿弯曲,小腿内盘,脚背搁放于右大腿上面,脚心朝上,脚跟部紧贴右大腿根部;右腿随之弯曲抬起,小腿内盘,脚放于左大腿上面,脚心朝上,脚跟部紧贴左大腿根部,双腿交叉盘坐。同时,两臂保持松垂,腕部、臂部轻放于两大腿上面,两掌相叠,右掌在上,左掌在下,掌心朝上(古法中拇指端内扣于无名指根处,或右手握拳,以中指、无名指端抵住掌心“劳宫穴”,在功中又称为“握固”“掐诀”等)。

意念与呼吸: 练功时,精神集中在“丹田”处,“凝神守中”(本文所指“丹田”即人体小腹正中处,约脐下 5 厘米处)。此时全身骨节、肌肉均要充分放松,一切顺乎自然,保持内在的安静;只要能随着腹部轻微的一起一伏,并伴随着均匀、柔和、细缓的自然呼吸即可,即所谓“着意内守”。意守法的锻炼是把意念完全集中在“丹田”处,所谓以一念代万念,将杂念排除,达到大脑入静,全身进入舒适境界的方法。“丹田”称为生命之根,元气聚集之所,内气发动之源。因此,为了使“守一”的功效逐步提高,在意守时要似守非守,若即若离,用意宜淡不宜浓。也就是说要避免过分用意死守,或思想高度集中在“丹田”。因为用意勉强,或过浓,气沉“丹田”过量,“丹田”处就会产生气胀的现象,如果再进一步继续死守,即会产生腹部疼痛、鼓胀,以及意、息乱动之偏差,其结果事与愿违,对身体健康无益。所以我们主张在练功过程中,用意不要过浓,即不要“执着”,尤其练到一定程度时,意越淡越好,以便逐渐达到所谓“若有若隐,似意非意,恬淡虚无”的空无境界,即“不即不离”的练功状态,以免导致昏睡或失控等弊病。在练功过程中,正确掌握“纯于自然”的呼吸原则是尤为重要的。意境逐渐达到宁静的境界,其舒适感是言语、笔墨很难形容的。

在功法达到上述意境后,即可采用“止息”的方法练习,此时用意念观想,以眼观鼻,以鼻观“丹田”,或以双目视“丹田”部位,并把鼻、“丹田”两者连成一线,通过这种中垂线相连后的贯通、相依的“止观法”,可以很有效地协助和诱导“入静”,达到忘息、停息(内呼吸)的状态。这一状态的形成对神经中枢的调养十分有益。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后,在练功过程中,会逐渐感到头脑清晰、松弛、宁静、全身或局部出现温热、清凉、肌肉跳动、麻软舒适感,说明体内气机已开始发动,属于练功初期的正常反应。同时,感到肢体轻盈缥缈,心境如春水静波,意念轻悠悠、细缓缓,泯然“入全”,身体好像不存在了,进而产生一种虚无“忘我”的境界,即“神气合一”,这是由于在练功过程中,入静时间不断增加,意识逐渐加深,大脑皮层就会处于一种特殊的、相对的抑制状态,这种“止息”状态的形成和巩固,对经络、气血、脏腑等组织产生良好效应,机体内部或体表必将产生某种感觉,如:动、养、凉、冷、暖、轻、重、涩、滑、热、浮、沉等。古时把这种现象称为得其“精气、真气”等。

在练功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一种像电流一样的“物质”,顺着体内的经络、穴位而传遍肢体并达到其末端。入静状态下的多种效应古时称为“气行”和“静极而动”,属于正常现象。当然有些人还会在练功中出现各种幻觉,例如:感到眼前有光团的发射,有各种景物、幻觉的呈现等,此时不必紧张、恐惧(认为自己练出了偏差),更不要有意去追求,要安下心来,不理不睬,松静自然。同时意守不可“执着”和强制,要做到轻微缓缓,若存若隐。古人在这方面体会尤深,主张“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着相,无意落空,似守非守,绵绵若存”。如出现“动象”过大,进而无法控制时,可意守“涌泉穴”,症状就会逐渐平息下来。本文所介绍的功法,练到最高阶段,身体内部和外部的“动象”都会逐渐消失,仍然恢复到原有的安静、平稳、宁寂的虚无入定状态。这种状态的恢复与形成,与之前相比,只不过是程度、功夫不同罢了。

双膝盘坐,手叠近丹。周身松弛,顺其自然。体要正直,舌泉上卷。耳似虚无,目若垂帘。观准神凝,心息依连。暗听内注,气连中丹。

在静坐过程中,气功的“气”一般是内在运行的,由于每个人内气发动的情况不同,因此如练功得法,按要求认真去做,则体内气血可得到正常有规律的运行,就可以荣卫全身,逐渐受益,使身体强健,益寿延年。反之,练功就可能出现偏差,身体不适,气血阻滞,或使神经受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这些现象对健康是不利的,当然就更谈不上防治疾患和内养精、气、神。因此,必须正确掌握功法的客观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锻炼,随着时间的积累,功夫也就会日益进展,逐步深化。在这一阶段,还要十分注意“以功养功”的道理。如气血旺盛以后,内气在体内运行,如果产生不规律的“气串”现象,不按正常循经顺络路线运行,或产生某些“动象”时,如不及时进行调理,一方面功夫很难再向深层次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相应产生的恐惧心理,也易使练功产生气行紊乱的偏差。孟子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说功要练,也要善养,才能精气神注,怡然自安。在练功达到相当程度后,待内气充实,并伴随气行的感觉时,可配合在意识“导引”下的呼吸锻炼。所谓“导引”方法,是帮助内气按一定的方向、路线运行,“导引”使坐禅功在原有锻炼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导引”练习方法可采用逆式呼吸法(即吸气时,腹部随意念“引注”而自然内收,呼气时随意念“引注”而充实)。练功入静后,“丹田”逐渐发热,待达一定程度后,可将此“气”意想为“火珠”。

(二)丹田运转法——微周天

方法: 随呼气意想“火珠”由“丹田”顺任脉下引至“会阴穴”(位于裆部正中,即沿两大腿内侧中线向上,腿根部的相交点),然后再吸气,意想“火珠”由“会阴穴”向后,沿督脉上引经“长强穴”至“命门穴”。随之呼气,将“火珠”前推意送至“丹田”。在“丹田”做一次吸气调整后,再将“火珠”随呼气下引至“会阴穴”,这样循环往复,连绵不断。这一全过程类似一球沿三角形,循线环流不息,如同一卫星周天循经运转(图 1-1 )。

1-1 坐禅——丹田运转法

呼吸

丹田→会阴→命门→丹田→会阴

(吸)     (吸)

要点:

1 )呼吸要柔缓、均匀、轻微、深长、自然、顺达,切不可用力。

2 )在练功过程中,要注意适当结合“提肛”。

3 )练功结束前,仍应将“火珠”引至“丹田”意守,谓之“引气归元”。

效果: “丹田”为生气之源,性命之根,具有调气益元,培肾固本,激发人体一身之精气的作用。“命门”为元气之根,精血之海,具有滋养五脏、六腑,调节阴阳平衡之作用,以及强壮肾气,强肾补脑之功能。“会阴”为生殖之源、精气之本,具有练精化气、强壮精血、固精强肾、聚精补元之功能。按照丹田 - 会阴 - 命门三穴循行意守锻炼,可直接加强人体一身三宝精、气、神的培育、生化和运转,进而使之养阴保精,肾气充沛,精神饱满,耳聪目明。

(三)透骨贯通法(打通任督法)——小周天

方法: 取平坐姿势,仍从意守“丹田”开始,随吸气意想“火珠”由“丹田”吸向“命门”,顺脊柱上行过“大椎穴”至顶到“百会穴”。随之呼气,意想“火珠”由头顶顺骨而下,沿脊柱下行原路返回,经大椎穴、命门穴、长强穴至会阴穴,然后分左右,沿髋关节分别顺两腿骨向下,经膝关节、踝关节至足部大指端。 然后随之吸气,意想“火珠”再由足趾端沿腿骨向上至“会阴穴”会合,沿“长强穴”顺脊而上引至顶。如此上下反复升降。次数可根据个人身体、病情及练功情况灵活掌握(图 1-2 )。

1-2 坐禅——透骨贯通法

要点:

1 )“会阴穴”至顶“百会穴”要意想“火珠”基本成垂直线升降。古时称为“中宫直透法”。

2 )意想导引过程中,“火珠”所走路线要沿骨内髓腔运行。

3 )呼吸要柔缓、均匀、深长、自然,初学时如感呼吸不足,可中间适当进行呼吸调节,但总的呼吸规律不可变动。

4 )练功结束前将“火珠”引至“丹田”或足趾端意守均可,但不宜上引“百会”意守。

效果: 透骨升降贯通法可使真气循骨而行,促其周围诸经穴疏通,使其达到平补平泻、调整阴阳平衡、加强气机运行、促进气血畅通、排泻补清和扶正祛邪的作用。元代医学家、气功家朱丹溪指出,人的生命活动就靠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所以经常练习此功课使肝肠上逆、阴虚阳亢、上实下虚的顽疾沉疴得到升降,泻其实症,清热降火,滋阴济阳,平复疾患。又可使肾阳虚、肾阴虚等诸症得其升降,补其元虚,进而达到补脑、补精、补气、补血、补神、强筋壮骨之功效。

正骨医师需掌握少林气功,不仅自我健身,在临床中可运气点穴,提高疗效。 1RqaMfSbmSm4ppPevZ7lPdQe9FgQ/OBK8pJmBiEP8D8cCMTXCcseXbClz8sVYc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