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校注说明

一、作者生平事略

《扁鹊心书》宋·窦材辑,清·胡珏参论。窦材,南宋人,约生于公元11世纪中后叶,今河北省正定人氏。窦材世祖隶传于医学,内舍相传。早年习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孙兆、初虞世、朱肱之书,后师关中名医,潜心研究《黄帝内经》,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窦氏在五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集先师所授之法著成《扁鹊心书》,全书三卷,另有《神方》一卷。其所论皆本乎《黄帝内经》,集中反映了窦氏以脾肾为本,固护阳气,大病宜灸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是中医学发展史上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综合性医学著作。胡珏,字念庵,清代浙江钱塘县人。胡氏精通医理,于古今方论颇有心得,参订窦材《扁鹊心书》刊刻于世。

二、版本简况

《扁鹊心书》成书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扁鹊心书·跋》载“《扁鹊心书》三卷及《神方》一卷,宋绍兴中开州巡检窦材所集录,已尝锓板行世,而岁久湮没,人间少有见者”,可见原刊刻的本子都散佚了,少有流传。及至清代胡念庵得《扁鹊心书》,诧为奇书秘册,后其子胡道周与当时名医王琦重刊此书,然王琦却发现“书中有河间、丹溪遗讹后世之语,又钟乳粉方下訾丹溪‘多服发渴淋’之说为谬,又言制法见时珍《本草》,何缘举元明人之书而及之,其为后人增益无疑,兼知是编非窦氏原本矣”,故知此本亦非窦氏原书。目前所见多为清代胡念庵参论,医家王琦于乾隆三十年(1765)重校刊行的版本,也是现存最早的刊本。另有清乾隆刻本青莲书屋藏板、清乾隆三十二年宝笏楼刻本、清刻本上洋江左书林藏板、清光绪七年上海王氏刻本、中华民国时期上海千顷堂刻本等。

三、校注方法

本次校注以湖南图书馆馆藏的清乾隆三十年刻本为底本,浙江图书馆馆藏的清乾隆三十二年宝笏楼刻本《医林指月》丛刊(简称“宝笏楼刻本”)为主校本,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清乾隆刻本青莲书屋藏板(简称“青莲书屋本”)、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洋江左书林藏板(简称“上洋江左书林本”)、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清光绪七年上海王氏刻本(简称“光绪七年本”)、浙江衢州三余堂藏板(简称“三余堂本”)等为参校本。校注原则如下:

1.校勘采取“四校”(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综合运用的方法,以对校、他校为主,辅以本校,理校则慎用之。

2.底本与校本文字不一,若显系底本错讹而校本正确者,则据校本改正或增删并出注记;如属校本有误而底本不误者,则不校注;若难以肯定何者为是,但以校本文义较胜而有一定参考价值,或两者文字均有可取需要并存者,则出注记,说明互异之处,但不改动底本原文。

3.对生僻字注明读音,采取拼音和直音相结合的方法。

4.对费解的字和词、成语、典故等,于首见处予以训释,后出者则不重复出注。

5.书中的通假字,于首见处出校。

6.全书添加现行的标点符号。文中涉及书名或书名简称一律加书名号;经典文献仅引篇名也用书名号,书名与篇名间用隔点隔开。

7.原书引用他人论述,特别是引用古代文献,每有剪裁省略,凡不失原义者,一般不据他书改动原文;若引文与原义有悖者,则予以校勘。

8.原书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故凡指方位的“右”“左”,均相应地径改为“上”“下”。

9.繁体字、异体字、古今字、俗字直接改为通行简化字,不出校记。例如“闢”改“辟”,“踰”改“逾”,“喫”改“吃”,“麤”改“粗”,“癰”改“痈”,“鬱”改“郁”,“癡”改“痴”,“甦”改“苏”,“牀”改“床”,“痺”改“痹”等。

10.不规范中药名以规范名改,如“蜜蒙花”改“密蒙花”,“白微”改“白薇”,“兔丝子”改“菟丝子”等,不出校记。

11.原书目录较紊乱,体例不一,与正文出入较大,依次根据正文重新整理。

12.漫漶者按字数以虚阙号“□”一一补入。 za9ZtFXwGLqxxrJGpRb7OyRrzW7inycR1wtyzAqGpNlpngRhW2amRRo9POie3T4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