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僵化意识下的文学史

可是,如此谈文学其实是荒唐透顶的。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近代的这个文学史框架,其实只是个西洋史的框架,拿着它去硬套而已。像鲁迅讲的那一大篇,人的觉醒、美的发现等等,听起来头头是道,令人佩服。可是你仔细一看就会发现,那不就是西方人在讲他们的文艺复兴吗?我们只是把西方人对文艺复兴的解说词用在中国史上来再讲一遍而已。西方人大骂他们的中古,称为黑暗时期,我们也努力找到中国的某一段时期来骂,说这就是中古、就是黑暗。他们骂君权神授、骂教士阶层,我们即说中国历史上正是君权神授、正是经学为神权君权服务。他们说文艺复兴以后人才睁开理性之眼,解除“魔咒”,发现了“人”,我们也说魏晋以后人才摆脱经学及大一统政权,发现了“人”。诸如此类,讲的真是我们自己的历史吗?

正因为套着别人的故事来说自己的身世,所以我们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历史的实相。

例如说《诗经》是民歌、是文学。现在几乎所有教科书、文学史都这样说。可是《诗经》怎么会是民间歌谣呢?《诗经》包括三个部分:风、雅、颂,雅和颂都绝对不是民间的东西。大雅、小雅是朝庙乐章,颂是歌舞祭拜帝王之先王先公的。

至于风,风就是民间风谣吗?非也,非也!十五国风,固然因各国风土不同的曲调分,但曲辞谁作的呢?讲的又是谁家事呢?

打开《诗经》看看。风的第一部分是《周南》,《周南》的第一篇是《关雎》,《关雎》首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男子追求女子。然后第二章、第三章讲追求,最后追求成功,要结婚了,所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很高兴。音乐据说也很好听,孔子曾形容它:“《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这样的情歌,汉人说是赞美后妃的德行,岂不是迂腐吗?不然,汉人讲的恐怕没错,今人说它是民间男女情歌却是天大的笑话。何以故?“钟鼓乐之”,在周朝礼乐社会中,谁家又会有钟鼓?当然是诸侯王以上才有。所以《周南》从开篇第一曲就知道这绝对不是民间歌谣。再说,它不是民歌,须要读到第四段才能晓得吗?第一段不就说了“君子好逑”吗?各位想必还有这样的常识,应该知道:君子,那时不是指有品德的人,就是指的贵族。所以,这首诗怎么会是民间歌谣呢?

《周南》最后一篇叫《麟之趾》,同样讲君子,形容这位君子像麒麟一般漂亮:“麟之趾,振振公子”,“麟之角,振振公族”。公子、公族,一看就知道这也当然不是民间的。《周南》后面接着是《召南》。《召南》第一篇是《鹊巢》,这是讲鹊巢鸠占的事:男人像鹊,鸠像女人,女人嫁到男人家里来住了以后,反而要做这个家的主人了。诗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辆御之。”要用一百辆车去迎娶。那时谁家有一百辆车呢?民间能有吗?

像这样的例子可以不断举下去。近代以来,说《诗经》是民间歌谣的人基本上是不读书的,只是拿着一堆概念、一种意识形态去套,成见在胸,所以心有茅塞,连这么明显的字句都搞不清楚。汉人讲“后妃之德”云云也基本没有讲错。我们现在讲《诗经》是民间歌谣却只是胡扯。

所以说,我们整个文学史知识都是要重新梳理的。像我刚刚介绍说魏晋与汉代是断裂的关系,汉代是儒家专制的时代,魏晋由儒学变为道家玄学,才变成个体自由的时代,人由封建大一统的帝国中挣脱开了等等,其实就只是套着欧洲的文艺复兴来讲,完全没有中国史的常识。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是士族门第社会,这样的社会,陈寅恪先生概括得很好,他说,士族之建立有两大原则,第一叫作“代官宦”,如王、谢、袁、萧几大家族的子弟,都是自幼就做官的。如谢灵运,又叫谢康乐,因为他生下来十几岁就袭封为康乐侯。但光是历代都做官还是不够的,不是做官就会被尊重,要成为士族还需有另外的条件,那就是第二个原则,叫作“经学礼法传家”,这样才能有地位、有钱、又有文化。士族又称为世族,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的士族门第社会一直到宋代才瓦解,所以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组织与架构根本不是过去我们所想象的玄学、破除礼法等等,所有世家大族都是以经学礼法传家的。玄学不是主流,更不足以替代经学。现在我们读的《十三经注疏》,《论语》是魏何晏集解,《左传》是晋杜预注,《谷梁传》是东晋范宁注,《周易》是魏王弼注,《尔雅》是晋郭璞注,《尚书》的古文部分可能出自晋人之手,伪孔传也出于晋人。而继汉朝马融、郑玄而兴的经学大师则是魏晋间的王肃,遍注群经。所以这段时间其实是经学大昌盛之时,绝对不能想象玄学已替代了经学。像建安七子中曹植、王粲、刘桢他们都有经学著作。曹植是习“齐诗”的;王粲著有《尚书释问》四卷;刘桢著《毛诗义问》十卷。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人物阮籍,《咏怀》诗也说:“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嵇康则在太学写石经,又著《左氏传音》三卷。谁说他们不讲经学?

查一查《隋书·经籍志》就会发现六朝人写的礼学著作多得不得了,远远超过玄学。过去大家总是觉得两汉是礼教社会,魏晋是自由的、玄学的、狂放的,其实六朝贵族最重视的就是礼教,其重视程度甚至超过汉代,故章太炎先生论“五朝学”就最推崇当时的说礼文字,谓其精到深入,无论数量与质量都胜于汉代。这样的时代,近人却说它是破除礼教、任性而动,真不知从何谈起? I9KJQEJtZIL+/Us90Ula3pHNMoKX53GnrqZtwcXkbbvE53tJZFm8WAbrxG3UVi2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