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础

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为宇宙观。与西方近代以来的机械论的宇宙观相比,古典中华文明的哲学宇宙观是强调连续、动态、关联、关系、整体的观点,而不是重视静止、孤立、实体、主客二分的自我中心的哲学。从这种有机整体主义出发,宇宙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每一事物都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显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故人与自然、人与人、文化与文化应当建立共生和谐的关系。中国哲学的这种宇宙观不仅对古代中华文明提供了思想支撑,也为中华文明的价值观提供了哲学基础。

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在中华文明当代复兴并走向世界的时代,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即是对这一问题给以回答的尝试。“哲学基础”或“哲学背景”的含义可以包含较广,而我主张从两个方面加以回答,一个是哲学思维与宇宙观的方面,一个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方面。本文专就前一个方面即哲学思维与宇宙观的方面来论述。

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农业在华北和华中两个区域最先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基础。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不同文化区域的多元发展,如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长江中下游等区域文化,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长江文化为主体,联结周围区域文化的格局。故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是由多元的区系文明不断融合而成,其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华夏地区和华夏族的文明为核心,核心与周边互相吸收、互相融合而形成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商代的文明已经是多元一体的格局,已形成华夏文明中心的结构,并显示出文化的中国性。从夏、商、周三代文明来看,中华文明地域的广阔和整体规模的巨大,是与其他古文明很不相同的一个特色。在这个过程中,民族的融合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黄河流域的居民形成了华夏族,与四方的夷狄蛮戎集团不断融合,到秦代时已达到6000万人口而成为汉族。 中华文明的连续与扩大来自多种原因,其中也来自不少内部的文化因素,如祖先崇拜,宗族、国家的同构等。

已有汉学家者指出,要了解中华文明,就必须理解这一文明的思想根基, 他们的做法是追溯到中华文明形成之初,以寻找当时建立的思维和观念对后世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呈现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在这些核心要素中,被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解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了解中国人对时间、空间、因果性、人性的最基础的假定。这些世界观被认为与中华文明历史的各个方面都密切相关。

这种重视中华文明形成初期基本观念的看法,隐含着对于中华文明整体长久连续性的肯定,因为,如果这个文明是断裂的、异变的,仅仅关注文明形成初期就没有意义了。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指出,过分重视早期文明时代往往受到批评,因为轴心时代以后到近代中国之间,中国历史发展中各领域都一直发生着重大变化,然而他强调,中国历史的那些变化确实需要置于一种文明框架来看待,因为中华文明的框架并没有出现过西方式的全盘的质的决裂。 也就是说,中华文明的总体框架是持久连续的。这里所说的文明框架不仅包括外在的制度文化形式,也包含制度文化形式背后的观念特性。显然,这意味着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基,其基本思维观念也是长久稳定和连续的。不过也应当指出,西方汉学追溯到中华文明形成之初,去寻找当时建立的思维和观念对后世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这种做法并不全面,因为文明的特色不仅要看其早期的形成初期,还要看轴心时代,更要看这一文明成熟期的综合完整特色,成熟期文明更能彰显其全部内涵和特色。

很明显,与西方近代以来的机械论的宇宙观相比,古典中华文明的哲学宇宙观是强调连续、动态、关联、关系、整体的观点,而不是重视静止、孤立、实体、主客二分的自我中心的哲学。从这种有机整体主义出发,宇宙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每一事物都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显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故人与自然、人与人、文化与文化应当建立共生和谐的关系。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略加呈现。 rUnMxhckekI52FjgHSli3W9MSPh6Czx12cG7ndMAvH2F5UocoR/ALzD/u12Hhvx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