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的教育

近三十年前,巴金先生在《随想录》里写了三篇文章谈教育问题。

在第一篇《小端端》里,巴金先生说:“她是我们家最忙、最辛苦的人……她每天上学离家最早。下午放学回家,她马上摆好小书桌做功课,常常做到吃晚饭的时候。”巴金先生对此深为忧虑,他说,“孩子的功课负担不应当这样重。”

三十年后,和端端同龄的孩子比端端当年更辛劳。成年人每年有不少法定假期可以休息,但学生们全年没有一天不在忙作业——周末老师布置作业,寒暑假老师布置作业。父母们还要带着他们满城跑,参加各种补习班、提高班、天才班。上学、作业、考试压得学生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失去了童年,也失去了乐趣。

有微博这样写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写作业。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天到晚写作业。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写作业。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写作业。”

在三年后的《再说端端》里,巴金先生说:“儿童嘛,应当让她有时间活动活动,多跑跑,多笑笑,多动动脑筋。……让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感到活下去没有意思,没有趣味,这种小学教育值得好好考虑。”

巴金先生在三十年前撰文抨击僵化的教育思想,曾引发过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三十年过去了,几次教育改革换汤不换药,遂至于今天积重难返,小学生跳楼自杀的报道屡见不鲜。以语文教育而言,已经进入无法改变的绝境。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教材。培养合格的公民,教材里就会体现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公民是有独立个性、自主思考力、理性行动力的个体,而不是庞大社会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如清朝康乾年间推广开的《弟子规》,主要为培养合格奴才而服务的;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的文学》却是呼唤有独立人格、自尊、自立、自强的大写的人。教育目的不同,教材编写差异巨大。

教育思想如果仍是换汤不换药的“育人为本”,把鲜活生命看作面点材料,而任意地去擀压、炮制、蒸煮,人才培养则只能流于空谈。

在当今的文明体系下,我想应该坚持这样的信念:人是目的而非手段。面向全世界、迈向新时代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人的教育。每一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个人价值,任何人用任何理由来摧残他者的人性,任何势力以任何崇高借口来剥夺别人的生命,都是邪恶的。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是当今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主流人文思潮,和我们遗忘已久的中国文化传统也息息相通。

面对新世纪、面对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只有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我国才能在整个世界经贸合作日趋紧密、世界生产大改变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摆脱附加值低的世界加工厂的窘迫地位。过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二十一世纪,想象力是第一生产力。现代高科技企业的成功,往往是由一个精妙的构思决定的。创新型人才的标签是自由、个性、想象力、创造力,但这些,全受到现行教育思想的强烈排斥。

在新形势下,教育界迫切需要打破僵化的教育思想,从先贤的博大精深的思想里汲取智慧,做到“有教无类”“无差别教育”,促进全国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开、公平、公正,培养新概念人才。

教育思想的落后,禁锢了教育的进步。不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又导致了整个国家处在功利主义思想的泥潭中低级循环。而教育产业化后,相关领域的相关利益集团又对教育改革百般阻挠,导致教育思想凝固僵化,拖累政治转型和新文化建设大业,在面对世界新经济、新秩序的挑战时,我们将会越来越多地丧失核心竞争力。

语文教育是国家教育大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教育重灾区。语文教育面临绝境,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而大家又必须齐心合力地去求变,才可能推动这架陈旧而庞大的马车。

语文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思想完全意识形态化,语文教育承载了过多道德教化功能,很多还是虚情假意的伪道德和旧时代统治思想的糟粕。翻看语文教材,你会产生错觉,以为是在读政治课本。语文教育的意识形态化,使语文教材在编辑思想上完全僵化。现有多种语文教材都采用“主题单元”的框架结构,围绕事先拟定的“主题”选编文章。如“家国情怀”“亲情歌吟”“生命礼赞”“品行善恶”“亲近自然”“时政聚焦”等,每单元三四篇课文,选文服从主题先行,搜罗各种低级文章材料来填充,很多课文都是垃圾作品。原该鲜活生动的课本,于是变成了意识形态工作手册。

第二个问题是教材编写被利益集团掌控,粗制滥造,谋取暴利。据说教育部有意组织专家打通文史哲,编辑印行新的统编教材。我不反对打通文史哲,但坚决反对教材编写回到全国统编的旧巷子里去。各地方省市自编教材仍然低劣,不是因为放权,而是因为没有真正放权。语文教材编写权被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掌控,出版权则被各地教育出版社一家独占。一个排他性很强的利益小团体在暗中形成,一小部分既得利益者独占教材编写和出版的巨大利益。在利益诱惑下,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道德良心,也丧失了基本的公民责任心。这些教材中,一些文句不通的文章堂而皇之,居然还要求学生背诵。

第三个问题,语文课文选材目光狭窄,很多课文涉嫌剽窃和篡改,而一些名家名作则饱受修改、删节的蹂躏。有媒体采访北京某教材主编时,他说,语文教材编写界对被选入的文章进行修改已成共识,因为很多文章的用词用语并不符合现在的汉语规范。他还说,只有鲁迅先生的文章风格独特,一字不删选入教材。这理由被很多一线教师奉为圭臬,似为不证自明的真理。这种逻辑不通的古怪思想谬误流传,贻害深远,而缺乏有效的反思。我对此有两个疑问:其一,现当代文学中,很多作家都风格独特,影响深远,为什么其他作家的作品可以修改甚至篡改,鲁迅的作品就不能修改呢?因何厚此薄彼?出于政治原因还是文学原因?其二,一位六十年前自由创作的前辈作家,如何才能写出符合现在你们制定的汉语规范要求的文学作品来?你们制定的汉语规范要求是根据什么理论炮制出来的?

剽窃和篡改的课文,触犯了著作权法,伤害了相关作者的著作权益。大多数删改都手法恶劣,还有很多课文来源成谜——有拿来之后剪剪裁裁不见原样的,有“洋为中用”窜改名字顾头不顾尾的。这些课文就像假冒伪劣产品,严重伤害了我们下一代的精神健康。

第四个问题是语文教法落后。很多教师把上课当成个人秀,各种声光电设备一哄而上,花哨课件在投影仪上闪现,看起来很热闹地把一篇完整的文章拆成鸡零狗碎了。“语文”这个词用到现在,已经充满了简单粗暴的工具理性色彩,跟真正的语言与文学的意义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了。现代各国的相关教材,大多是“语言与文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根植在语言和文字的具体运用上,声光电用在语言文学课上是破坏性的。反复阅读和细细体味,才能对一篇好作品有整体感知。经典名篇带给读者的,不仅是表面上的字词句的摘抄熟记,而且是整体的思想人文浸润。语文教师不能高高在上,全知全能,而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平等的心态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思考。教师界过去有一句话: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我曾写文章推荐动画片《功夫熊猫》,请教师和家长把它当成一部教育片来看。在影片里,可以看到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是如何想方设法来激发好吃懒做的“差等生”熊猫阿宝的潜能,并把他培养成功夫大师龙武士的。

第五个问题是语文教材本位主义。过去,语文教师会把学生读文学作品贬抑成“看闲书”“看课外书”,贬抑为“不务正业”,似乎把头埋在教材里的呆子才是“好学生”。现在这种观念有了很大改善,很多专家也推荐和编撰了“新课标”等的推荐阅读书目,但这些书目大多眉毛胡子一把抓,也没有不同的年龄差异分级,只是被出版社用作出版赚钱的借口而已。

真正合格的语文教材,应该是一本语言、文学和文化的详细分类导游手册,要通过基础学习、介绍和引导,让学生学会离开教材,到文化知识的广阔世界中去畅游。

教育是国家建设的基石,语文教育是基石中最核心的部分,人类文化的一切领域都离不开语言和文字,这个基础如果是豆腐渣工程,则大厦虽似雄伟,而摇摇欲坠矣。

2011年12月28日 Pkek4kGBxb29z8VDuvsIXUtBu1h5ZXP2E+78Npic0cjRdwiw1u2fwMkilmclXVy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