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Ⅰ.一生的计划

我不知道她失去了什么,但她 看上去得到了计划中的一切。

我是一个计划迷。

我已经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热衷于定计划的。

最早应该是小学的班主任说:“每一个同学都要有一个记作业的本。”于是我回家向我妈讨要这个本。我妈拿给我一个黑色硬皮手册,巴掌大,德国或者日本产的,整洁又严谨。我开始按照手册里面的日历记录作业任务,再后来写复习计划,摘抄心灵鸡汤(那时候叫名人名言),也在空白处画画儿解闷儿。但我除了作业早点做完、考试名次靠前等朴素的愿望外,并没有什么人生愿景或成长策略。每次遇到“你长大了想干什么”这样的问题,我都重复一个老气横秋的回答:“好好学习,长大不愁没有出路。”可见,我似乎不是一个天赋异禀富于梦想的小孩。

我成为计划迷的关键转折发生于高中时期。

我有个表姐,是我姨的女儿,天蝎座,比我大整整十一岁。十一岁基本就是一整轮的时代差距,意味着我刚上中学,她已完成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等一系列标准动作。按说这个差距在表姐妹间不构成影响,但她不一样,她是学霸!每个亲戚团体中总会有那么一个学霸负责成为集体励志样本,在我家则非她莫属。每逢年中年尾,永远传来她令人绝望的考试捷报,让爸妈第一时间用来鞭策我勇猛精进。好在年龄差距实在过大,等我上初中,她已硕士毕业成为大学老师,终于让我从家族榜样的阴影中暂时解脱出来。

表姐自己是学霸,还嫁了一个超级学霸,我姐夫。

我姐夫不是一般人,他是当年浙江地区的高考状元,然后保送读硕读博。博士毕业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据说工作内容是国家机密,我只知道他研究载人航天飞机,属于科学家。关于航天飞机,我的科学家姐夫只透露过一句——早在1996年,他就告诉我中国宇航员已经在训练了,说我这一代,如果想上天,还是有希望的。

高中一年级文理科分班后,我姐夫开始帮我补习数学。为了补习效果好,我爸整个暑假都安排我住在学霸夫妇家。如果说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存在改变锚点的话,那么我的锚点就在1995年的夏天。

那个暑假异常漫长,我为了学习,寄居在学霸夫妇家,同时必须适应他们的生活方式。学霸夫妇早起第一件事是播放教学录像带《走遍美国》,在播放的同时完成洗漱早饭等准备活动。说早饭是准备活动,是因为在早饭后,他们一定会关闭电视,各自拿出一个记事本安静读写十分钟,再开始一天的工作生活。一天结束后,偶尔会在楼下打一会儿羽毛球,晚饭时则需再次温习早上看过的《走遍美国》,饭后立刻关闭录像,两人各自关进一个房间内长达三小时。这三小时严格计时、雷打不动。每晚,整个家中无声无息,堪比图书馆或者大学自习室,彻底隔绝了外部世界。几天之后,我就快疯了。

我表姐当时是大学老师,大部分时间与我一样放假,为我编排了和她一致的生活日程;而我的学习计划,则由我姐夫制定。制定那天,我看见我学了一年都没弄通的数学书,被我姐夫三分钟翻完,合上书他问我:“大学你想上哪儿?”

“啊?”我呆住,我心说我当然想上清华北大,我也得能考上啊。

“你有特别喜欢的行业吗?”他又问。

除了我爸我妈我表姐姐夫,我根本就没见过这世界上都有什么行业,更谈不上喜欢了。只好说:“不知道啊。”但又觉得这个回答太弱智,赶紧补充:“我喜欢好看的行业。”

“好看?好看的行业是什么行业?”

我支支吾吾说不出来。

我姐夫只好继续启发我:“你就这么想,你认识的人里,谁的生活你最想过,你未来想成为谁那样的人;还有,你最喜欢干什么看什么。综合起来画一个交集,看这里是不是存在你喜欢的行业。”

我在认识的这几个人里面想:我妈做外事的,学的英文;我爸做能源的,学的电力;我表姐学的光学,做大学老师;我姐夫学的遥感,做了科学家。这里面只有我妈,经常出差去别的国家,出门穿得好看,拿回的照片景色也都挺好看的,这些我都很羡慕。我自己呢倒是喜欢画画,但由于没有专业系统训练,画得并不好看,但能画总是高兴的。其他,我就是喜欢看好看的东西,拥有好看的东西,要是能创造好看的东西,就更好了。

于是我说:“穿得好看……去好看地方……能画画……能把好看的东西做出来给人看的行业……”

科学家姐夫把数学书扔回桌上,看着我,就像看着个傻子。

尽管问答结果如此,学习计划还是定了,我猜那估计只是个数学及格计划,科学家姐夫有很大可能在那天就放弃了我。

总之,漫长寂寞的暑假补课开始了。表姐家的书房墙上张贴了整幅美利坚合众国地图,我做题中一抬头就能看到。其中几个城市被标注了五角星。每次在书房做好题,我百无聊赖,就只好看一会儿美国地图,再依次认读那几个城市。几乎每晚夜幕降临,我都会从窗口望着别人家的灯光,近处的远处的,心里想,其他人都是怎样生活的呢?

当然,学霸夫妇生活也有乐趣和笑声,一个月里有过两个晚上,他们俩会商量着拆开电脑主机,用我听不懂的专业词汇讨论着什么问题,然后,一起拿起烧热的电焊枪,开始快乐地焊!主!板!我就像一个地球人看着俩外星人修飞碟一样在旁边呆立,悲怆地注视着我完全无法理解的世界。

在暑假尾声的一天晚上,我的忍耐接近极限,坐立不安。为了挨过最后三个小时的全家自习时间,我转到书架旁,胡乱翻书打发时间。在书架上,我发现了一个黑皮记事本,好像是每天早晨我表姐要花十分钟读写的那个。当我翻开来看,我深深震惊了。

这本子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前面是人生大事年表,后面是各计划的拆分执行。在大事年表里,起始时间是中学,按年代悉数写下了表姐的大学愿望,一个个具体事项都有达成时间,还有心情批注。很明显,硕士研究生以前的计划是从之前的某个本子誊写过来的,笔迹都相同,而工作后的大事年表则是重新开始写,一直写到未发生的十年后!来到北京当大学老师,与姐夫结婚,这两项显示为最近达成的目标。之后的目标有:GRE,GMAT,美国大学的Offer,夫妇赴美,地图标注城市的名字,美国工作Offer,房子的样子与规划,她的理想形象,生一个男孩,生一个女孩……

本来我觉得他们每天的三小时太长、太多、太苦了,一下子都有了解释。原来我所见的每一小时,都是其中某个大事件目标的执行拆分。到今天,我依然能十分清晰地回忆起那个时刻,在北京西部的一个居民区窗口前,我震惊无比地捧着我表姐的记事本,就像捧着她的人生。在那之前,我从未见过,有人敢这样步步为营地计划自己的一切,也从未知道,原来人生竟然可以精细落实到这个地步。这记事本上的信息表明,表姐很可能从中学时候起就清晰大胆地写下了她所有的愿望,然后用未来每一天的时间去付诸实现。

我震惊了一会儿,却同时又感觉好了一些——我宁愿相信,他们是因为有着人生维度的宏大计划才能做到严格自律,也不愿意真的承认,他们持续学习,是因为他们可以在学习中体验到巨大的乐趣。就像他们焊主板,只是像其他夫妇做手工一样,是一种温馨的玩耍。我一直不愿意真的相信人与人有这样悬殊的差别——他们所有因学习带来的快乐,已远远超过庸常的我们玩耍和看电视剧的快乐。

我有点儿理解了姐夫问我“喜欢的行业”和“想去的大学”是什么意思。我开始羡慕表姐,并也想有这样一个记事本,为自己列举一些宏大的计划。但由于对想要的未来实在没有章法,从高中到大学,我一直没有写。

我大概还能记得十年前,2002年7月30日。夏日雨后,我第一次写下了这个文档——《一生的计划》。

我大学刚毕业第一年,住在北京西城,每天上班乘坐地铁,在国贸站的报摊看到了一本书,暗红色封面,书名叫《一生的计划》。电光石火间,这书名让我想起了表姐的记事本,以及我那要写没写的计划,于是迅速买下。

那时我剪短发,脸颊和全身还有婴儿肥。我对人世好多不懂,对未来充满迷茫,但有无数幻想和愿望,大概有点儿王小波所说的“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那个意思。

年轻最大的好处,就是不怕,相信所有电视里书里的奇迹,觉得哪儿都可以去,怎么样都可以过。只要愿意,自己可以变身,成为任何人。那时候我每天琢磨的,就是我怎么变身,我要成为谁。

表达少年的愿望有很多途径,可以想一想,说一说,我像表姐一样,选择了写一写。对我来说,写一写踏实。就这样,二十三岁的我写下了自己人生中一个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一生的计划》。一生太长看不到头儿,我就先写了未来十年。因为许多愿望当时看起来太宏大太遥远,所以索性把期限留得长些。比如在计划里的毕生愿望栏(Things to do before I die)我写下“出版一本书”,我想那估计是到暮年才能完成的事——当时绝对没敢写“畅销书”仨字。

后来的十年真的非常非常漫长,其中几番说“恍如隔世”也不过分。住址电脑都换过,这份Word文档始终妥帖地存着。有时候整整一年人生都好像没有期待中的变化,我打开那计划翻看时就有点悲伤和自我怀疑,愿望显得格外刺眼和可笑。有时候一件事情一个方向会无心插柳,不经意打开了另外一扇门,我就打开计划对照修改,有时候会产生新的想法和愿望。随着时间流逝,这样想象之外的惊喜会一个一个发生。我后来意识到,这些惊喜才是生活里最精彩动人的东西。

写下愿望只是给自己在远处摆上一个灯塔,而愿望里最真正发生作用的部分是这样的:“为了实现以上的计划,从明天起,我要做到的是:xxxx。”这“xxxx”囊括和列举了我期待自己在教育、娱乐、职业和外貌上的每一天每一点小坚持和小进步。这一部分,持续作用了十年,才真真切切改变了我和我的生活。

后来的故事很多人就知道了,从2012年,我开始把计划文档扩展成可年度使用的效率手册,设计排版后印刷制作出来。先是送给客户和朋友,后来在电商售卖。到现在,手册已发行了五年,渐渐形成一个独立文创品牌。每天早晨,全球有至少30万人,会打开和填写各版本的《趁早效率手册》,开始他们新的一天。几年中,我在效率手册使用者身上见到了很多次让计划成真的故事。每一次,都让我再次觉得,能够见识到表姐的记事本,能够在地铁站遇见《一生的计划》,是我太幸运。

2014年10月11日,我爸妈搬家,我重新在书柜深处找到了2002年在地铁买到的那本《一生的计划》手册。那天秋意盎然,室温冰凉,我给自己准备了一杯热茶,泡进浴缸,准备好慢慢回顾。然而翻开誓言日期页,我惊骇得从浴缸里弹了出来,并碰洒了热茶。我看到翻开的那页上,是十二年前的我自己清清楚楚写的落款——10月11日!正是我泡进浴缸这一天!那一瞬间,我觉得惊奇、神秘、不可言说,仿佛我和手册有着无法解释的联系,仿佛它早就等在当年的地铁里选中了我,然后看我长大成人,兑现誓言,再散播开去,整整十二年。

十二年中,我大概把我不同时期的“一生的计划”版本给三四个朋友看过,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你好可怕!”然后惊恐地上上下下看我,就像第一次认识我一样。我知道这没什么,这就像我们看见一辆汽车,知道它可以开动,但当我们走近它第一次揭开机器盖子,向里面的结构一望,惊讶地说:“啊!竟然是这样运转的!”

表姐的记事本变成了《一生的计划》,《一生的计划》又变成了《趁早效率手册》。当我再走出门去,看见满街的人群,我知道他们各有各的不同。打开人们的机器盖子,有的构造普通,有的却令人惊奇,充满着精密动力。我知道,像我表姐这样的人,一定是极少数人。我没有资格评价任何人的人生目标,但我敬仰对自己的欲望和能力深刻了解,并使命必达的人。欲望多深,对未来多坚信,才能克服沉闷和孤独,在重复练习中晋级,登上台阶!在浩瀚的不可知的命运面前,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努力一会儿,再等待一会儿昭示和惊喜;而她,一直在勤勉地向宇宙下着订单,再一次次品尝订单兑现的快乐。

我常听人说,人生是不需要计划的;是的,如果思想和活法只是像变老的身材一样,随自然规律松软干瘪下垂就好,那么人生是不需要计划的。还有人会问,如果把一切都计划了,那么生活中的惊喜呢?事实上谁也无法计划一切,只能筹备好基础条件——计划负责“万事俱备”那部分,惊喜负责“东风”那部分。生活的现状是所有外力和内力共同选择后的合力,是所有变量叠加经过意志决定后的共同结果。认识到这一点,你会看重所有事,因为万事皆有意义;你也会看淡所有事,因为单个力量的影响有限。计划就是大局观和整体结构,是去处,是意义,它们才是最重要的出发点。

那个补课的暑假之后,我开始默默地观望我表姐的人生,比对黑色笔记本中她自己写好的剧本,就像期待一出漫长的剧情。1996年,我表姐和姐夫先后去了美国读书和工作。现在他们定居在波士顿,据说那个城市里有很多喜爱拆装电脑主机箱的人。他们后来生养了一双儿女。我的表姐今年四十八岁,几乎依然保持着1996年的身材。

我无法知道这么多年中她是否失去了什么,是否快乐,但她看上去得到了计划中的一切。

还有,我要谢谢我姐夫,因为我高考的最高分是数学。 x1unrPMzTVF4rFzQxL+hV3H8ABPDs9duXK2W9K+8wIusXmKaWzXtJTH6NglhvZK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