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幼儿和动物的依恋

我们想制造一台以我们为荣的机器。

丹尼·希利斯
Danny Hillis
互联网先驱

年幼的卡罗尔想要探索未知的世界,但她同时也想陪在妈妈身边,因此,如果卡罗尔发现只剩自己一个人,她可能会大哭着找妈妈。任何时候,只要卡罗尔离妈妈远了一点,她会立刻挪近一点,并且在感到害怕或惊恐时,比如有陌生人接近时,卡罗尔就会向妈妈靠近,尽管妈妈已经离卡罗尔很近了。

或许这种依赖性起源于婴幼儿时期的无助:除了极个别的婴幼儿以外,离开了父母的照顾,任何婴幼儿都不太可能长时间生存,原因在于他们根本不能自主移动。幸运的是,以上现象也并没有什么害处,这是因为存在反向纽带:卡罗尔的妈妈总是非常清楚自己的女儿在做什么,毫无疑问,如果女儿有什么不对,卡罗尔的妈妈总会立刻注意到。

显而易见,每个婴幼儿的生存都取决于孩子的依恋对象,而这个对象通常又非常关心孩子自身的发展。以前,大家总是认为孩子容易对照顾自己的人产生依恋,这也是心理学家称这样的人为“看护人”而不是印刻者的原因。然而,身体上的照顾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正如对婴幼儿依恋作出系统研究的领军人物约翰·鲍比(John Bowlby)所指出的一样。

约翰·鲍比(1973): 一个婴儿可以依恋同龄对象的任何其他婴儿,或年龄更大的对象。这就说明,依恋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人,不管其是否能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

孩子的依恋情结有什么作用?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依恋的主要功能是保证食物的来源。但鲍比持反对意见,他认为与人身安全相比,食物营养发挥着更小的作用,而抵御来自肉食性动物的袭击则才是关键。下面是他的观点:

首先,独居的动物要比群居的更容易受到攻击。其次,依恋行为更容易在动物群体中激起(因为年龄、体形大小和环境的差异),动物更容易遭受肉食性动物的攻击。再次,在有肉食性动物存在的令人惊恐的环境里更容易产生依恋行为。目前没有其他理论能够解释这些事实。

我认为这种解释对大部分动物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解释依恋如何帮助人类获得高水平的价值观和目标而言却远远不够。还是同样的问题:是什么因素造成孩子将会对谁产生依恋?身体方面的培养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为孩子产生依恋提供场合),但鲍比总结道,通常情况下,以下这两种因素更为重要:

人们的反应速度;

交互强度。

在任何情况下,孩子的印刻者通常包括父母,但也可能包括他的同伴和朋友。这暗示父母应该关注孩子所交的朋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关注那些最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朋友(例如,父母为孩子选择学校时,不仅要关注学校的教职工和所设课程,还要关注学生们追求的目标)。

假如孩子失去了印刻者的陪伴,会发生什么呢?鲍比总结道:孩子们最终会陷入极度的恐惧中,也会产生寻找印刻者的强烈冲动。

约翰·鲍比: 一旦不情愿、被动地与母亲分开,孩子便会焦躁不安;如果他被置于陌生的环境中,被一群陌生人照顾,那么这种焦躁不安就会加剧。孩子的行为有特定的顺序。首先,他会用尽全身力气,使尽浑身解数寻找妈妈。之后,孩子会对找到妈妈感到绝望,但仍沉浸在有妈妈的世界里,时刻关注着妈妈回来的迹象。最后,孩子似乎失去了寻找妈妈的兴趣,因此在感情上疏离了妈妈。

鲍比继续描述妈妈回来后可能发生的事:

约翰·鲍比: 然而,假设孩子和妈妈分开的时间不太长,孩子在感情上并没有完全疏离妈妈。不久,重新和妈妈团聚后,孩子的这种依恋会焕然一新。因此在以后的几天或几周或者更长时间内,孩子会坚持和妈妈在一起。另外,当孩子发现妈妈会再次离开时,他便会陷入极度的焦虑中……

珍·古道尔( Jane Goodall )对生活在中非贡比鸟兽保留区的大猩猩做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研究发现,圈养的动物一旦被迫分开便会焦躁不安。而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放养的动物群体中,不仅如此,这种紧张会在大猩猩的整个幼儿时期延续。大猩猩四岁半之前的时光都是在母亲的陪伴下度过的。

基于同样的道理,鲍比后来的研究发现,当婴幼儿的印刻者不在场时,婴幼儿会在较长时间内处于伤害之中。

约翰·鲍比: 从以上发现中,我们可以肯定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婴儿6个月大时,印刻者离开少于6天时,仍会对两年以后的婴幼儿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而且印刻者不在场影响力的强度和其持续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印刻者离开13天比6天的影响更糟糕,两次离开6天比一次更糟糕。

即使印刻者虐待孩子(或猴子),孩子(或猴子)依然会对其产生依恋之情,而这对于一些人来说不足为奇。在鲍比看来,这种观点很正常,因为他认为依恋取决于“人们的反应速度和交互强度”,虐待孩子的人也同样在这两方面很擅长。

在与人类非常相似的物种中,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行为,例如类人猿、脊椎大猩猩和大猩猩,以及同系种族类属的猴子。英国比较心理学家哈利·哈洛(Harry Harlow,1958)的研究发现,如果别无选择,猴子会对没有任何行为表现但仍存在一些“抚慰”特质的物体产生依恋之情。这看似符合鲍比“依恋并非源于生理需求”的观点。我们应该加上哈洛所指的“接触安慰”(comfort contact)。

当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变远时,它们会通过一种特殊的呼叫声来建立联系,对方能够立刻识别这种声音并作出反应,正如珍·古道尔(1968)记录的那样:

小猩猩离开妈妈时,就会发出这样的声音,这种声音表明小猩猩自己陷入了某种困境,不能快速地回到妈妈旁边。除非小猩猩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移动方式,如若不然,母体猩猩会立刻返回找到小猩猩。当母体大猩猩到达小猩猩所处的危险之地救出小猩猩时,母体大猩猩也会发出同样的声音。当母体大猩猩准备出发时,它会用手势示意小猩猩。因此,呼叫声在这里是一种建立母亲-幼儿之间关系的非常具体的信号。

其他动物呢?早在1930年,优秀的动物观察员康拉德·洛伦茨(Konrad Lorenz)就发现,刚孵化出的鸡、鸭或鹅都会对看到的第一个移动的物体产生“依恋”,且会跟随那个移动的物体,他把这种行为称为“印刻”,因为这种行为既有非凡的速度又有持久力。以下是他的一些观察:

小鸡被孵化出后不久,印刻就开始了;

小鸡迅速学会跟随移动的物体;

几小时之后,印刻行为结束;

印刻的影响是永久的。

小鸡会对怎样的物体产生依恋?移动的物体通常是父母,但如果父母不在场,那么这个物体可能是纸箱或红丝带,甚至是洛伦茨本人。之后的两天里,小鸡一直在追随父母,小鸡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父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并不跟随鸡群活动。现在,当小鸡与妈妈走散时,它不会进食或巡视周围,相反,尽管自己可能会走丢,它也会尖叫着找妈妈(如古道尔所说的呼叫声)。这时父母会以特殊的声音回应,洛伦茨认识到这种回应会迅速地建立起印刻关系。(后来小鸡不再需要这种呼唤,但与此同时,呼唤声会保护小鸡,使其不会对不合适的物体产生依恋,如移动的树枝。)在任何情况下,这种类型的鸟类孵出后不久就能自己独立觅食,因此,印刻是在接受食物喂养以外独立存在的。

人类依恋性学习是在何种程度上由古老的前人类时期的印刻演化而来的?人类与鸟类不同,但两个物种的幼体有着相似的需要。其实这些是有征兆的,例如古生物学家杰克·霍勒尔(Jack Horner)在1998年发现,一些恐龙会搭建类似鸟巢的结构。

回到人类领域,我们应该知道婴儿该如何识别潜在的印刻者,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婴儿在出生之前就能够识别母亲的声音。人们普遍认为,新生儿先是主要通过触摸、品尝和嗅闻来学习的,后来逐渐能区别声音、识别人脸。人们可能认为区别声音和识别人脸是依靠一些明显的面部特征完成的,但事实远非如此:

弗朗西丝卡·阿切拉(Francesca Acerra,1999): 比起陌生人的脸,4天大的新生儿会用较长时间看母亲的脸。但当母亲的围巾挡住了发型以及头部的外部轮廓时,情况就不同了。

这就告诉我们,孩子不是对脸部的具体特征有所反应,而更倾向于大范围的整体轮廓。直到两三个月之后,阿切拉的受试者才能认出特殊的脸庞。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的视觉系统运行着不同的程序,或许就是第一个运行的视觉系统使得孩子对母亲产生了依恋之情。对于研究对象新生儿竟然不能识别人脸这一事实,康拉德·洛伦茨也感到非常惊讶。

康拉德·洛伦茨(1970): 经过印刻的婴儿毫无疑问会拒绝跟随一只鹅,而不会拒绝跟随一个人类。但是它难以分辨出宠物、苗条姑娘和长胡子的老人之间的区别。令人们惊讶的是,由人类喂养和印刻的鸟类会学习所有智人的行为,而非一个人的行为。

更有意义的是洛伦茨的观点,他认为尽管成年人较晚出现性行为,但其性倾向在早期就已形成了:

八哥饲养员和八哥间的关系就类似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但八哥并不会向父母般的人显示出任何逐渐增强的性本能,而是会向相对不熟悉的人类表现性本能。性并不重要,但对象无疑必是人类。看起来,养八哥的人并不被看作一个可能的伴侣。

这种延迟(成年动物较晚出现的性行为)和人类的性取向相关吗?研究发现,在更多的接触之后,一些鸟类最终会和同一物种内的其他成员交配,但这却是繁殖濒危物种的严重障碍,所以当前保险的做法是在把雏鸡放出笼子之前减少人类与雏鸡的接触。

所以这些事实有助于我们理解婴儿的无助被扩大的原因: 独处的孩子没有获得足够多的生存智慧,因此,我们需要延长孩子和印刻者相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不得不向印刻者学习。 svMfRaA1O4kWtV/gHwIs4ceL6m7pG5aWYxp4nC2jmEnIFegXhuMcNQX3lJ7hds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