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并没有自杀,又因为我想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罗素伟大哲学家
人类不同于动物的原因之一就是童年时代的长短。毫无疑问,这也是其他物种无论如何也无法接近人类传统和价值观的原因之一。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认真谨慎或勇敢无畏吗?你是喜欢服从还是倾向于领导?你性喜波澜不惊还是激情四射?这些个人特质部分取决于不同人的遗传因素,但部分却是由社会依恋网塑造的。
一旦依恋纽带形成,它就会发挥不同的作用。首先,依恋纽带使得孩子亲近父母,这就为孩子提供了营养物质、防御措施以及陪伴关系等基本服务。其次,依恋为每个孩子提供了重新组织优先事项的方法。同时,由依恋产生的自我意识情感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自豪使人们更为自信、乐观和富有冒险精神;羞愧会使人们改变自己,从而避免再次陷入同样的羞愧状态。
当印刻者不在场时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很快就会看到证据表明这会导致严重的沮丧。然而,年龄大的孩子能够承受这种情况,或许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一套帮助他们检测印刻者反应的内在模式,每个这样的模式就像内在的价值体系一样服务着孩子。这就是人们发展道德、良心或道德感的方法。或许当弗洛伊德提出孩子能够“融合”父母的态度时,他的脑海里就有这样的过程。
孩子如何解释他们感受到的表扬和责备,即使没有任何印刻者在场?这会让孩子心中产生一个假象,他们自己脑海里会出现另外一个人的存在,这个假想的同伴身份可能会被投射到洋娃娃或婴儿毯等外部对象上。我们都清楚,当孩子失去这些不可替代的物品时,他们会多么沮丧。
我们应该了解,如果孩子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好地控制内部模式的运行,将会发生什么。既然孩子能够进行自我表扬,并有能力挑选想要升华的目标,或能够进行自我责备并为自己制定规定,那么孩子就具有了“道德自主性”(ethically autonomous),因为现在他可以替代掉自己的印刻者的价值体系。可是,面对变化而依旧固执存在的旧有价值观会导致孩子和前印刻者之间产生冲突。然而,如果孩子成功改变了之前所有的价值观和目标,那么,对于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没有任何限制了,这很有可能成为社会趋势。
是什么决定了人类大脑内部的想法?每个社会、俱乐部和小组都会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规则和禁忌帮助人们决定应该做、不该做什么,而这就是社会性的道德规范。这样的约束力对每一个组织都有很大的影响。约束力塑造着风俗、传统和各个民族、国家、职业和信仰的文化。约束力甚至可以使这些已有的风俗、传统和文化超越一切,这样就可以使成员们为保护传统而持续奋斗甚至牺牲。
人们是如何为自己的道德规范和原则辩护的?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想法。
社会契约论者: 人们采用的价值观和目标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仅仅是基于个人和其他人签订的协议和合同而形成的。
社会生物学家: 社会契约论者的想法看起来整洁利索,但没有人能想起来自己签订过这样的协议,相反,我认为我们遵循的道德是基于自我们的祖先起演化至今的特征。就像小狗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对主人产生依恋的过程,按照人类的说法,我们称这种行为为“忠诚”。
显而易见,我们的一些特征部分基于自身的遗传,其他特征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以观念的形式在人类大脑中传递了下去。
神学家: 道德规则只有一个基础,只有自我了解通往真相的途径。
乐观主义者: 我深深相信道德价值观是显而易见的,每个人天生是善良的,除非被不正常的环境所污染。
理性主义者: 我非常怀疑“深深相信”以及“显而易见”等字眼,因为我的理解是,“我不能解释自己为什么相信”和“我不想知道自己怎么会相信这个”。
一些思想家可能会认为,我们可以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推断我们该选择怎样的高水平目标。然而,逻辑推理仅能够根据我们所做的设想推出言外之意,却不能帮助我们选择应该采取哪种假设。
神秘主义者: 推理本身远离现实,因此模糊了大脑。你得学会不思考太多,否则将永远无法达到启蒙状态。
精神分析家: 依靠“本能”只会更看不清自己的目标和欲望。
存在主义者: 无论你拥有怎样的目标,你首先应该自问目标本身的意义是什么。一旦你一直坚持这样做,不久后就会发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荒谬。
感伤主义者: 你太过关注目标了,看一看孩子们吧,看一看他们的好奇心和贪玩的天性。他们不是在追求目标,而是在享受发现新奇事物以及发现过程的乐趣。
我们通常认为,孩子们在玩耍时是无拘无束的,他们的快乐和自由遮盖了目的性。当你尝试不让他们完成选定的任务时,会更清楚地看到这点。事实上,孩子们“玩耍的天性”是最苛刻的老师,它帮助我们探索未知的世界,解释未知世界的体系结构,以及其中可能发生的事。探索、解释以及学习是孩子们最为持久的驱动力。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比这更能让他们努力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