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依恋性学习模式

迈克尔·刘易斯(1995): 对于什么是社会可接受的行为、想法和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通过文化互渗获得自己的标准、规则和目标,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学习了一套适合自己所处特定环境的规则。想要成为任何一个组织中的一员,我们首先必须向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学习。实践了自己内在的一套标准或者违反了自己的标准,也就形成了非常复杂多样的情感。

当卡罗尔所爱的人(妈妈)责备她时,她感到自己和自身的目标极为不相称。即使在以后的很多年里,且其印刻者不在身边时,她仍然想知道印刻者对自己的看法:他们会赞成我所做的事吗?他们会表扬我的想法吗?大脑的何种体系能让我们有这种想法?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迈克尔·刘易斯的观点。

迈克尔·刘易斯(1995): 内疚、自豪、羞愧和傲慢等所谓自我意识的情感都需要较高层次的智能发展。为了感受这些情感,个体必须拥有自我意识和一套标准,必须了解成功或失败的内涵和自我评判的能力。

为何个人价值的发展取决于儿童时代的依恋呢?让我们来看一看两者是如何相关的:失去父母的尊重,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如果父母自己想要赢得朋友们的尊重,便会要求孩子的“行为”得到社会的接受和认可。因此我们就有了以下几种孩子们改变自己的方式:

积极体验:当一种方法成功时,学习利用子目标;

消极体验:当一种方法失败时,学习不去利用子目标;

厌恶学习:当受到陌生人的责备时,学会避免再次出现这种情况;

依恋赞美:当受到印刻者的赞美时,升华目标;

依恋责备:当受到印刻者的责备时,贬值目标;

内在印刻:当受到印刻者的责备时,贬值目标。

制定新目标的方法存在于已有目标当中,因此,已有目标也就是新目标的子目标——也就是使“使用勺子”和“填满杯子”联系起来的方法。但是我们要如何“升华”已有目标呢?我们不能把其留在真空区,因为这样它对我们学习新知识毫无用处,除非当已有目标与新知识相关时,我们才能获得重新利用它的方法。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回答以下问题:新目标应该对什么产生依恋?它应该在何时又以怎样的方式被激活?我们在放弃它之前应该坚持多长时间?当几个目标同时存在时,思维(或大脑)是如何决定哪一个目标居于首位的?对此,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这些问题将在第5章中讨论,事实上,我们需要首先澄清目标有可能是什么,这一点将在第6章中论述。

然而,我们首先要从目标的组织方式开始,之前我们在第1章中提到,精神资源存在于大脑中的各个层级上(见图2-5),这种分布被我们称作“组织层次蛋糕”(organizational layer cake)。

图2-5 人类精神活动的6个层级

因为我们的大脑并不是整齐分布和排列的,所以这一模型仅能表示大致情况,这就是我们研究的开始:想象一下被称作“价值观”或“理想”的目标和接近顶部的资源紧密相连,而较低层级的目标来自组织层的最低层。图2-5中的箭头意为“升华”。

“升华”目标意味着复制、移动它或让其与塔中其他高层次建立联系。

依恋性学习模式可以被总结为普遍的规则:

如果你被赞扬且印刻者在场,那么就可以“升华”现有的目标。

但为何还需要印刻者?为何要对印刻者进行选择,而不是仅根据某人的责备和赞扬来降低或升华目标?正如我们在前面指出的,这条规则要求印刻者在场的原因是,如果陌生人能够随意更改我们的目标,那么我们则会随时随地处于危险的环境中。

学生: 但这并不总是对的,我对恭维并不在乎,即使恭维来自我不怎么尊敬的人。

就算依恋性学习模式存在,它也仅仅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许多活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补充学习。人类大脑的智能来源于处理事情的多种多样的方式,无论如何,这致使我们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 0kxNHQDWDjjtyuyyCimPXCm3/a/IXiool1E4HCwUCr6wMmc8lmi/2PUTQ9yB2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