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第五章

本篇导读

朱子以为《大学》传文对三纲领、八条目的解释中惟是欠缺对格物、致知的解释,由此判断原文有佚失,故此写成《格物致知补传》以补足原文。在这里,朱子提出了自己对成德工夫的理解——即物穷理以致知的说法。他以为,宇宙万物都有道德价值之理,因此,我们必须对事物一一加以穷究,久而久之,我们对道德价值的了解便会豁然开朗,达到充分把握道德价值的最高境界。

此谓知本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

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这就是认知价值的根本。

(上面是传的第五章,因为对格物、致知的解释,现在已经散佚了。我曾私下依照程伊川的意思写成补传:“经文中所说‘致知在格物’的意思,是说想达致我们的道德价值的认知,在于就每一事物去穷究它的道理;因为人心的灵明是无所不知的,而世界的事物都有它的道德价值的道理。我们由于没有穷尽所有事物的道理,故此我们的道德价值的认知便有不尽的地方。因此,《大学》最初教人,一定要令求学的人面对世界的事物时,都依循它们已知的道理而加以穷究,以求达到最高的境界。等到努力研究的时间久了,有一天心灵便会顿时开阔,联系到一切的道理;于是,所有事物的内外巨细都没有忽略,同时,我们的心灵的整体及其实现便无所不知。这就是穷究事物。”)

这就是价值认知的极致。

赏析与点评

朱子就《大学》的内容及义理判断它的原文有佚失,纯粹出于推测,未必与事实相符;但他所写的《格物致知补传》,在义理上却比原来《大学》的说法更完整、更有系统,这也是其《大学》定本日后较原本更为流行的主要原因。

朱子的观点,属宋明理学的程朱学派或即理学派,这与陆王学派或即心学派的观点不同。他的即物穷理以致知的说法,与心学派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致良知的说法互相辉映,成为日后《大学》义理诠释的两大理论框架。以下讲述两人观点的主要异同。

在相同之处来说,他们都肯定《大学》建立的工夫论是儒学中重要的环节,不可或缺。至于两者不同的地方主要为:一、朱子看重道德的认知工夫(用《中庸》的说法是道问学工夫,用朱子的说法是知的工夫),而王阳明看重的却是道德的实践工夫(用《中庸》的说法是尊德性工夫,用朱子的说法是行的工夫);由于道德工夫须有知的部分及行的部分,缺一不可(道德实践时既须有自觉,也须身体力行),故此两派的说法可说是相辅相成、互相补足的。二、朱子看重从凡人的境界(现实的角度)讲工夫,因此,他看重的是一般人的下学上达,须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做工夫;王阳明则看重从圣人的境界(理想的角度)讲工夫,因此,他看重的是道德君子的率性而为,讲求当下即是的道德体验与践履。两种说法由于立论层面不同,没有根本的冲突,故此他们的说法可以并行不悖。 G6YmwPUDqrteiAcujXloujBp1b1KO4dFhorfoYx2NqQnfQPJdAdMDSThrQqpq7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