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布施:学会舍得,只在一念慈祥

六度有次第,要按照顺序来修学。这第一个度就是布施,第一个要修的也是布施;你不能布施,第二个度持戒你是做不到的;持戒做不到,忍辱一定做不到;不能忍,就不可能精进;不能精进,就不能禅定;不能禅定,便不能得般若。

去掉贪瞋痴慢,是在第一个阶段,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弃,布施什么?最重要的是要把贪瞋痴慢给布施掉,你后面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水到渠成了。

即使没有财富,你也可以做的布施

生活中的人们谈到布施,便想到捐款、捐物等募捐活动,以为自己没有多少财物,就不可以布施,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

以财物的多寡论成就功德的大小,这是俗世的观念,而非佛祖的本义。我们不能以财物的多寡而论功德的大小,如果不能免俗的话,那就离了佛祖超脱的本义,布施也就失去了意义。布施是一种向善的精神和真诚的信念。只要你拥有这样的精神和善心,是不论布施的财物多寡的。有心才是最重要的。

在《贤愚经》里有则故事,说的是王舍城旁,有位极穷苦的老太太,名叫南陀。在佛诞的时候,南陀很想供奉一盏灯火,可是她没有多少钱财,只好买了一点点灯油。南陀就带着那盏小灯,到佛寺里点燃灯火诚心参拜。说也奇怪,那天晚上城中无故刮了一阵强风,将所有供奉佛祖的灯火都熄灭,唯有南陀的那盏小灯火,依然在那里燃烧,大放光明。

故事虽然传奇,但也可看出其中的道理:重要的并不在于财物的多寡,而是在于你的心是不是真诚。

若你没有真诚的心做布施,即便有百万家财,又有何用?而若你有诚心做布施,不要说钱多钱少,就算是没有钱,你都能很好地做布施。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布施非有财物不可。事实上,除了钱财物品之外,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算得上极好的布施,如教导别人一点儿知识,对他人表现自己的一份热情,这都是布施。

有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跑到佛祖面前哭诉:“佛祖啊佛祖,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佛祖告诉他:“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布施,不懂得奉献的道理啊。”

这个年轻人听了佛祖这话,很是惊疑:“可是,我是一个穷光蛋,本来就一无所有,还讲什么奉献,说什么布施呢?这岂不是很荒谬吗?”

佛祖摇了摇头,笑着说:“并不是这样的。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第一,眼施;第二,言施;第三,心施;第四,颜施;第五,身施;第六,座施;第七,房施。”

佛祖向年轻人一一解释了七种布施,微笑对他说:“凡人有此七种布施,好运便会如影随形。”这个年轻人了解七种布施之后,依言而行,人生自此改变,最后成就了一番事业。

有人或许觉得这个故事玄虚,不能当真,可实际上佛祖所说的七种布施,确实是人生当中极为重要的交际法则。

第一种眼施,其实就是教导我们要用柔和、善意的眼神去看别人。眼睛是心灵之窗,当你用善意的眼神看别人,对方能感受到善意,而当你恶狠狠地瞪别人,对方自然不会对你有好眼色。有的时候,一个恶意的眼神甚至能够撩拨起他人的怨恨,若对方是个脾气不好的人,说不定因此就恨上你了。所以,这个善意的眼神是顶重要的布施。

第二种言施。什么是言施?简单地说,要好言好语,避免恶言恶语。当别人没有信心的时候,说鼓励的话为对方加油;当别人遇到悲伤的事情,说安慰的话安抚对方的心灵;在平时与人交往的时候,常说赞美的话。这些都是话语的布施。语言就好像是开山的斧头,一句好话能打动别人的心,让对方对你产生好感,而一句恶语则能伤害他人的心,使得对方对你生出怨恨。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好话是结缘,说恶语是造孽。同样是说话,对别人讲话柔和一点,客气一点,效果就大不一样。你说自己比较穷,没有钱去布施,那就学会说好话吧。赞美别人,用话语鼓励别人、安慰别人,这就是极好的布施。

第三种心施指的是善心的布施,起心动念对别人心怀善意,这也是一种布施。事实上,这种布施是所有布施的基础。没有这善心善念,也就不会有布施了。生活中有人要出手帮助别人,对方说:“你有这个心,我就很感激了。”这个心就是助人的善念善心,只要你有这样的善心去待人,就是一种布施。

第四种颜施则指保持和颜悦色,给别人一个好脸色。这样做不仅可以让与你相处的人如沐春风,使得双方的关系更加融洽,还有利于你的健康。若你不会笑,总是一张苦瓜脸,或者是一副不苟言笑的阎王脸,长久以往,不但心理上会失去健康,而且生理上也会发生变化。总是绷着脸,脸部的肌肉就会变得僵硬,面部血液循环也不好,自然皮肤也会没有光泽,越长越丑。所以,你应该对人保持和颜悦色,常笑一笑。

以上四种布施可以说没有什么耗费,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可以经常做。另外,还有三种布施:身施、座施和房施,则可以量力而行。身施就是以行动帮助人。比如帮人干活、办事,给别人跑跑腿。不要回报,诚心实意地为别人做一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情,结个善缘,这就是身施。座施就是把自己的座位提供给别人,这个也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若有所不便也不必强求。至于房施,提供房子给别人住,这个似乎在现在看来不容易,也不用勉强。

总而言之,布施是不论财物多少的,财物布施只是布施的一方面,生活中可以用来布施的东西有很多,每个人都可以做布施,即使你身无长物,不名一文,只要你有一颗善良的心。

帮助别人,就如同帮助你自己一样

有位单身女子搬了家,某日晚上忽然停电了,她准备点燃蜡烛……忽听有人敲门。她将门微微打开一看,门外站着隔壁家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女子听了,心里想:天哪,刚来就借东西,以后岂不是没完没了了?。

想到以后可能的麻烦,女子便当冷冰冰地回答:“没有!”

小孩子听了这话,脸上不仅没有失望之情,反而笑了,还带着一丝得意:“我就知道你家没有!妈妈怕你害怕,让我给你送蜡烛来了。”

这名女子没有想到,原来需要帮助的,其实是自己。只因她失去了一颗助人的心。

人生需要有助人之心,才会给你带来快乐。常言道: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就是一种布施,快乐就是布施给你带来的福报。

能帮助别人,说明你的能力不凡,这自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若你能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人,你会发现每一件好事都会给自己带来好心情。

俗话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有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在晚上出行的时候,总是打着灯笼赶路,路人见了感到很奇怪:“你已经双目失明,灯笼对你而言毫无用处,为什么还打灯笼呢?不怕浪费灯油吗?”

盲目的老人对路人解释:“因为在黑暗中行走,别人往往看不见我,我便很容易被撞倒,而我提着灯笼走路,灯光虽然不能帮助我看清前面的路,却能让别人看见我,这样,别人就不会撞到我了。”

用灯光为别人照亮了本是漆黑的路,为他人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就给自己带来了安全,帮助别人就如同帮助自己一样。在前进的路途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在为自己铺路。

无论人生辉煌还是落魄、身处高潮还是低谷,都要有助人之善心,要想着那些还处在危难困境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尽力搀扶他们一把。帮助别人,有时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结个善缘,也许以后,别人也能帮助你呢。

须知,谁都可能成为弱者,如果人世间没有关爱,谁能担保自己不会吞咽那遭遇冷漠的苦果呢?

古时有个人冒犯了贵族,被送入斗兽场,与饿极了的狮子搏斗。狮子刚一出牢笼,就猛扑向这个人。眼看他就要死在凶猛的野兽之下,就在这时,狮子停止了进攻,反而围着这个人打起转来。

原来这只狮子三年前在森林里曾经得到一个人的救助,而他就是狮子面前的这个犯人。因为他从斗兽场活了下来,国王赦免了他的罪。

故事告诉我们,救助他人,有时就是救助自己。与其说狮子救了囚徒的性命,还不如说是囚徒自己救了自己。佛家讲求因果法则,种下善因,收获善果。帮助别人,关爱别人,自然也能获得别人的帮助与关爱。即便我们无法帮助别人,也要常怀助人的慈善之心。

话说有个人赶着一匹马和一头驴驮着行李去远行,路上驴觉得背上的东西太沉重了,十分辛苦,便希望得到马的帮助,分担一点。然而,马没有理会驴的请求,它不想吃亏。结果,驴半道上就累死了。

没办法,主人只好把所有的行李都架在马背上。马这才意识到,当初如果自己帮了驴子就是在帮自己,害同伴就等于害自己——马感到自己也快要累死了。

在现实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若你有能力给人家提供帮助,请不要吝啬伸出你的援手,不要认为给人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会使自己吃亏,等到你也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其实,帮别人就等于帮自己。

正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得到的更多,比如别人的感谢和由衷的笑脸,还有自己的好心情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这都是你的收获。

在生活中,每个人内心都有获得他人帮助的渴望,当你将一份无私的给予和关怀送到他人的面前,将会给对方带来幸福感,同时,也会让你自己体验到最大的快乐和成就感。

有句话说的好:“爱是一盏灯,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所以,在生活中,要常怀助人之心。帮助别人,不但可以让你获得快乐,是你获得身心成就的好法门,而且有的时候帮助别人,就如同帮助自己。

布施不是为了炫耀,炫耀必生烦恼

达摩祖师东来,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萧衍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京都,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梁武帝是个信佛的皇帝。他见到达摩祖师,便说起自己的崇佛之举:“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请问大师,这样会有怎样的功德呢?”

达摩祖师摇摇头说:“并没有什么功德。”

梁武帝惊疑道:“怎么会没有功德呢?大师,你会不会搞错了?”

达摩祖师答道:“陛下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所以,不能算功德的。”

梁武帝连忙问道:“那么,怎样才能算真功德?”

达摩祖师解释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梁武帝信佛不可谓不虔诚,大造佛寺,派人写经,自己专门写了许多文章弘扬佛教,还允许许多人出家为僧,如此种种,可谓大福报。

也因为如此,达摩祖师才知道梁武帝是位虔诚的佛教徒,所以才会专程去见梁武帝,希望借机会宣扬佛的真义。然而,谁知梁武帝为自己所做的佛事而沾沾自喜,向达摩祖师炫耀自己的种种胜举,这实在是对名利的一种深厚而又微细的执著。

人们做了善事,总免不了自我得意,这本来是常见的心理,然在佛的眼中,这种自鸣得意的炫耀心,正是无明烦恼的根苗。

有个人送了朋友一条名牌的牛仔裤,从此每逢见到对方穿用,必然指出那是他送的衣物。不见对方穿着时,又会得问:“我送给你的那条牛仔裤呢,还合穿吗?”

有一次,朋友穿了牛仔裤,又被这个人说起。这位朋友实在受不住,便闷声不响地把牛仔裤脱下去,递给他:“宁可出这种丑,好过为你作免费宣传。”

这个故事所讲的这个人,其实和梁武帝的所作所为有相似之处,都有一颗炫耀之心。这样的人往往喜欢把做过的好事时刻挂在嘴边,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也不忘为自己的功劳添油加醋一番。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哪怕是顺手帮了朋友一个小忙,也一天到晚挂在嘴边,老提点受惠者要记得他曾受惠的人,给别人带来的观感必定不可能太好。

相反,那些做好事、施恩不图报、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因其胸襟与潇洒,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尊敬与欢迎。

当别人有困难时,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会使对方备感温暖。但是,千万不要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帮助别人,更不要以帮助别人为炫耀的资本,这样只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同时,这样也会给你自己的心里种下烦恼的种子。

这颗烦恼的种子是什么?等你炫耀多了,就会发现似乎大家都不怎么领你的情。这时,你心中的那颗种子也就发芽了,变而为怨念——你开始烦恼了,开始迷惑了,怎么回事呀?我帮助别人,别人却不待见我,这是什么?是恩将仇报?不把恩人当恩人啊?

仔细想想,你的心是不是这样转变的。若是这样,你就应该改变自己的心念,布施助人时,应该时刻谨防炫耀心、沾沾自喜心以及施恩图报心等不净心的发生。

就布施助人者,在生活中大致可以分成三等:下等人布施助人做好事希望得到好报应,中等人布施助人做好事会为自己感动欢喜,上等人布施助人做好事却从不放在心上。

在上等人的眼中,做好事、帮助别人,就如同一件与吃饭、睡觉一样再平常不过的事,举手之劳,何足挂齿,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至于做好事而好炫耀的人,大概只能算下下等人了。

当然,我们都是普通人,未必见得都要如上等人那般洒脱,那么我们布施助人就不妨图个好报应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过于执着好的报应,以免产生炫耀的行为,坏了自己的平常心,让自己做的好事变味儿。

多做布施多结缘,人缘好了做事不难

佛是讲缘分的,认为人生无处不缘分,凡事都有个缘法。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没有缘分,连碰面都很难,更不必说做好事情了。缘分如此宝贵,佛认为不修好缘,就很难有所成就。所以,佛家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明太祖朱元璋某次微服出巡,到了一座古寺时,忽觉口渴,恰好有个乡农到寺里进香,便给他递了一杯茶。朱元璋十分感激,竟然将乡农提拔担任县令。

当地某书生闻说此事,心中不平,便在古寺墙壁上留下了一词句:“十年寒窗下,不如一杯茶。”

第二年,朱元璋重游此地,见了词句,想起了当年的事情,心中了然,微笑提笔续写道:“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这个故事说明,广结善缘,对于人生发展很重要。有好人缘,才能得道多助,如同农夫,先有一杯茶与朱元璋结缘,后才有提拔为官的结果。

结缘其实就是建立关系,彼此曾有交涉的关系称为有缘,自利利他的关系称为善缘,不涉私欲的关系称为净缘。造成众多的善缘与净缘,称为广结善缘。

布施就是广结善缘的方法。结缘不必费尽心思地刻意为之,布施也是如此。结缘需结善缘,唯有善缘,才得善果。

若刻意去攀附权贵,主动去结识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则不是结缘,而是势利、功利。带着势利眼,怀着功利心去布施、去结缘,是得不到善果的。

布施应广结善缘,其中一个“广”字,便是布施结缘的真意:随时随地而为,随人随事而做,布施和帮助别人不分高低,不分贫富男女,不分老幼病残,能出手帮忙便出手帮忙,能布施则布施。

有个富人生性吝啬,寺院里的长老怎么劝他,他都不肯布施,长老看到他家水沟里常常流出剩饭米粒,就套起来晒干贮存,留作余粮。长老捞米时,仆人告诉富翁,富翁回答:“他也很可怜,随他去吧!”

多年后,一场大火烧掉了富人所有的家当,富人变得一无所有,偏偏又遇到荒年,大家都很穷苦,富人连一碗饭都讨不着,后来讨到了寺院,长老见了他,立刻盛了一大碗香喷喷的白米饭给他吃。

富翁接过饭后,再三感谢。长老说:“你不必谢我,这又不是我的,本来就是你的。”长老于是道出前因后果,富翁听了惭愧交加,当场痛哭起来。

就像这个富人,他当初怎会想到自己也有讨饭的一天呢?要是知道,恐怕早早就开始布施行善了。

或许你会想,某些人以后会对我的发展有帮助,我要多多与他结缘,至于其他人,可以把他们忽略。但是,你能预测以后的事情吗?显然不可能,你又怎么能断定哪些人以后会有助于你,哪些人便对你没有帮助呢?

所以,我们应该广结善缘,珍惜眼前每一次帮助别人的机会,造福他人,从而成就自己。用最为通俗的话说,多结识些人总是好的,多帮助别人总是没错的。

过去,有的人在路上点一盏路灯跟行人结缘,有人做个茶亭施茶与人结缘,有人造一座桥梁衔接两岸与人结缘,有人挖一口水井供养大众结缘,有人送一个时钟跟你结时间缘,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善缘。只要你有结缘的善心,自然善缘处处在。

曾有个失业的年轻人徘徊在马路上,他想要找一个有钱人的车撞上去自杀,以便让贫穷的老母亲得到一笔赔偿金。

这时,路旁有个美丽的姑娘正好路过,他们目光相遇的一刹那,姑娘对年轻人微微一笑,点了点头。这个年轻人一高兴,竟忘了寻死。第二天,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养家。

后来,经过一番努力,年轻人成了老板。回想起当年的经历,他说:“谁能想到当年那位姑娘的一个美丽的微笑,竟把我从死亡的迷惘中唤醒。若不是那个微笑,我想我早已不在人世,更不必说而今幸福的时光了。”

一个笑容的因缘多么大,竟然可以改变一段人生。所以,不妨多微笑,即使是微小的布施,也可以结下大缘分。

记住,缘是要靠自己去培植,若你不修缘,缘分就会用尽。就好像很多朋友,若不经常来往,慢慢就会疏远。缘分也是这样。因此,你得珍惜缘分,培植它,以免淡薄。

正所谓:“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同结万人缘。”人生就像一场戏,只因有缘才相聚。人与人要有缘分才能合好,人与事要有缘分才能成功,以善心布施,广结善缘,知缘、惜缘,如此,你的人生才能到处是缘,而你的人生也因有缘分而圆满。

不可只取不予,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

唐朝有位龙潭禅师,少年未出家的时候,家里十分贫穷,依靠卖饼维持生计,甚至没有地方住宿。幸好遇到了道悟禅师,道悟禅师便把寺庙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

为了表示谢意,他便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每次道悟禅师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

龙潭对道悟禅师的行为很是奇怪,有一天他忍不住就问道悟禅师:“为什么我送大师十个饼,大师总要送还一个给我呢?”

道悟禅师反问:“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龙潭听后,心中恍然大悟,从此出家,终成一代宗师。

道悟禅师给龙潭禅师的,是伟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得之于社会要回馈社会;要我好你也好,我赢你也赢。

人不可只取不予,取之于人就要回报于人。如若不然,人际关系就会失去稳定,社会关系也会失去和谐,而自然关系也会失去平衡。

就好像有些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大肆发掘自然资源,完全不顾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只是一味地向大自然攫取利益,而没有为维护自然环境付出努力,最终的结果必定是环境恶化,人类自食其果。

自然关系如此,社会关系亦然。只取不予,结果只会打破平衡的关系,使得稳定与和谐的局面荡然无存。

人生存于世,就必须了解获取与给予的关系,懂得“取之于人,用之于人;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的道理。

有个旅行的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他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在他以为自己身处绝境时,却发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

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壶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

若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

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前人种下树,让你乘凉的时候,你也应该想到后人有没有乘凉的地方,而不能只想着把树砍下来做家具、怪楼房。当你要喝一口水的时候,就要想到后来人也需要喝水。竭泽而渔,绝不是好观念。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偏偏就是以竭泽而渔的方式生活。

美好生活的智慧,就是取之于人,要用之于人;取之于社会,要回报与社会。建立良好的因果循环链,才会维持良好的发展局面。

某个风雪交加的傍晚,有个人开着破旧的汽车行驶在公路上。他失业了,心里非常焦虑。就在这个时候,他隐隐约约地看到前面有一辆车停在路旁。他把车停了下来,下车一看,路边停止的车里坐着一个老妇人。

老妇人看到他,便说:“我的车胎坏了,已经在这等了一个多小时,不知道怎么办?”语气中透露出担忧。

他答道:“太太,你先回车上去,我马上帮你换车胎。”说着,他不顾大雪纷飞,脱掉手套,取出工具,为老妇人换上了备胎。

当他把车胎换好时,老妇人问他需要多少钱。他愣住了,随即笑道:“举手之劳而已,我并没有想到要收钱,如果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那就不妨给他一点帮助吧!”

老妇人听了,很是感激,道谢之后,发动汽车向前驶去。走了一会儿,老妇人看到前面有一家小餐馆,就停车走进了餐馆。

店主是一位年轻的女士,她热情的递上干净的热毛巾,将热汽腾腾的食物端上桌子,老妇人心里暖暖的。然而,老妇人看得出来,这位年轻的女士怀了身孕,而且,她的微笑当中隐约透露出疲倦。

老妇人将钱递给了女士,女士从柜台上拿着找补的钱出来时,老妇人已经走了,只见桌上放着一个小包,包里面有一张纸条和一些钱,纸条上写着:在我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

不久之后,门打开了,进来一个人,对女士说:“亲爱的,我回来了。”他就是帮助老妇人换车胎的过路人。

爱,就是一个循环。当你得到了帮助,而回报于他人,这是一种感恩的行为;如果你得到帮助,而能推己及人,从而回报与社会,帮助更多人的,这样才能让爱心循环下去,则是超越感恩的行为。

感恩与尽责是爱心链条的“链接点”。只有“链接点”不间断,爱才能永久循环。每一个人都是受恩于他人者,同时又是施恩于他人者;每一个人都是爱的奉献者,同时又是爱的受益者。如果我们都来感恩与尽责,那么,每一个人就都能沐浴在爱的暖流中;爱的循环,也就不会有穷期。

生命的意义不是得到,而是付出

你想得到什么,你必须先付出什么。你将得到你奉献的东西。所以,生命的意义并不是你能得到什么,而在于你能付出什么。

有个抱着柴火的人坐在寒冷的夜里,对着一只因缺柴而熄灭的大火炉叫道:“你什么时候给我以温暖,我什么时候才会给你添加柴火。”

然而,你不先给火炉添加柴火,火炉怎么会给你温暖?

有名乡下人到城里去做生意,为了节省成本,便在道路不太好的街角开了一家店铺。但过了一阵子,他发现自己的生意不好。他认为这是道路不好的缘故,便决定联合周围的商家把道路修整一番。

然而,周围的商家都不愿意这么做。他们说:“路不好走,经过的人或车辆就会慢下来,人们走进店铺的几率就会增加,这样才能增加商机。”

乡下人这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路面一直坑坑洼洼,都没有人修整。对于这种逻辑,他很不以为然,他不听周围人的劝阻,自己出钱找人将路面修平了。

不久之后,这条街车马川流不息,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商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增。众商人都疑惑不解地问乡下人:“路通畅了,人们驻足停留的机会少了,何以商机反倒增多了呢?”

乡下人解释道:“路不好,人们多绕道而行。经过的人少了,商机又怎能多?”

佛法讲因果循环和缘法,认为没有因是不会有果的,没有缘起自然也没有缘聚,有因才会有果,有缘起才会有缘聚,同样的,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回报。甚至连兵法都说:“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只想着回报而不付出,就算得到了,终将得而复失。

你付出了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你对着别人“心灵的山谷”大声喊道:“我爱你!”对方的回音是:“我爱你!”如果你对着别人“心灵的山谷”大声喊道:“我讨厌你!”对方的回音是:“我讨厌你!”所以,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想要得到别人的爱心,你就要付出自己的爱心。

其实,当你付出爱心的时候,不要去计较得失,如果有能力帮助别人,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爱心是宝贵的,是纯净天然不含杂质的。当你拥有了爱心,你将会成为世上最幸福的人。

公交车到了一站,停了下来,车门打开,上来一对年轻的夫妇。那少妇不知怎么了,散乱着头发,眼神也是定定的,透露着一丝丝的迷茫。她的丈夫扶着她,她低着头,嘴里嗫嚅着,不知说着些什么话。

大概发现了她的异样,车上很多人都显出不自然的神色。坐在她对面的,是一位小女孩和她的妈妈。

小女孩怀里抱着洋娃娃,正在玩耍,她一边用手抚摸着羊娃娃,一边哄着洋娃娃:“乖乖,我的宝贝,小可怜,好孩子,快快睡……”人们看着小女孩幼稚的动作和纯真的声音,脸上都不由地泛起了微笑。车上荡漾着一股安详的气息。

突然,小女孩对面的少妇仿佛从睡梦中惊醒过来一般,大喊着:“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一边喊着,一边拼命似的抢着小女孩的洋娃娃……

一时之间,车上陷入一片混乱……

“妈妈,妈妈,她抢我的娃娃……”小女孩哭了。而那少妇望着手中的洋娃娃,却痴痴地笑了起来。她一边笑,一边喃喃地说:“孩子,有妈妈在,别怕!”

“这女人也太不像话了,怎么连小孩子的玩具都抢呢!”“就是,多可爱的小孩子,现在哭得多伤心!”“我看啊,这女人八成就是一个疯子。”……车厢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议论声,大家都对少妇的行为很不齿。

“对不起,对不起!”少妇的丈夫连忙向小女孩的母亲道歉,并一把将少妇少妇手中的洋娃娃夺来过来,还给小女孩。

那少妇失了洋娃娃,似乎又陷入了迷茫当中,喃喃自语道:“我的孩子,我的孩子……”

她的丈夫叹了一口气,解释道:“孩子拉他落水的同学一把,不幸溺水死了。她,也就成这样了。”

人们的脸都红了。小女孩看了看手上的洋娃娃,又看了看那痴痴的少妇,然后从座位上蹭滑下来,走到少妇身边,把洋娃娃递过去:“阿姨,您的‘孩子’。”少妇一把接过洋娃娃,紧紧地抱住:“孩子,我的孩子……”

没有人制止,没有人议论。不久,车箱里响起了掌声!

这是一个关于爱心与付出的故事,不讲求回报,没有功利,但是它却因为纯净的爱心,因为那份童真,而显得十分动人。

生活本来就应该这么动人,只是因为很多人失去了爱心,不懂得付出,所以让生活变得庸常无味。不要总是去计算自己得到了什么,得到了多少,那样只会让你在不能满足的欲望中沉沦苦恼,假如你想要拥有幸福美好的人生,不妨扪心自问,你的爱心在哪里?你的付出有几分?

世间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爱心更珍贵

那是一个多雨的午后,一位老妇人走进一家百货公司,大多数的柜台人员都不理她,但有一位年轻人却问她是否能为她做些什么。

当她回答说只是在等雨停时,这位年轻人并有推销给她不需要的东西,虽然如此,这位销售人员并没有转身离去,反而拿给她一张椅子。

雨停之后这位老妇人向这位年轻人说了声谢谢,并向他要了一张名片,几个月之后这家店东收到一封信,信中要求派这位年轻人收取装潢一整座城堡的订单。

这封信就是这位老妇人写的,原来她是一名超级富豪的母亲。当这位年轻人准备去收取订单时,他已升格为百货公司的合伙人了。

生活中得到什么,失去什么,这都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还有没有爱心。若你有爱心,懂得付出,那么生活就会对你微笑;若你没有爱心,那么无论你怎么努力,总会感到烦恼如影随形。

有人说:倘若世界是一间小屋,爱心就是让小屋温暖的炉火;倘若世界是一艘航船,爱心就是在黑夜里为它导航的一盏明灯;倘若世界是一幅画卷,爱心就是使它绚丽的色彩。有的时候,你的爱心,就如同神明的手,能够拯救那些失落的灵魂。

深秋的晚上,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坐公共汽车回家。车上的人都昏昏欲睡,孩子隐隐约约能看到一个人,那个人正盯着女人肩上的包。

孩子觉得他像一个小偷,便悄悄地碰了碰女人,妈妈睁开眼睛,孩子轻轻地告诉女人:妈妈,有一个小偷在盯着你的包。

女人看了,并没有大喊大叫。她轻轻地拍了拍那人的手,接着把他的手从自己的包上拿开,那人愣了一愣,小声说:“为什么不报警?”女人笑了:“我为什么要报警?”

“因为我是小偷。”那人说。女人回答:“你也没偷到我的东西呀!”那人看着女人。女人接着说:“如果你缺钱,我可以借给你。”

那人惊讶地说:“难道你不怕我借钱不还吗?”“不怕。”“为什么?”“因为我们是朋友。”接着女人拿出钱包给了那人100块钱,说:“去找一个属于你的工作吧!”

那人接过钱,头也不回地跑下了车。

过了一段日子,女人在公共汽车上再次见到了那个人,他已不是小偷,他还主动给一位老奶奶让座。

见到了女人,他掏出了100元钱,递给她说:“谢谢你,你不只给了我100块,还让我知道人间还有爱!”

爱在天地间,把爱心永驻、让真情留住,让一切随心、随缘,真情交往,把爱拨撒人间。正如歌曲《爱的奉献》里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个世上还有什么东西能比爱心更珍贵呢?人世间最为珍贵的是爱心。你付出一颗爱心,不只能够帮助别人,甚至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外面正下着瓢泼大雨,忙了一整天,终于要打烊了。老板娘检查了一下门窗,正准备离开,突然,店门被推开了,走进来一个男孩。他全身湿淋淋的,身体微微颤抖,显然他在竭力控制自己的身体:“阿姨,能不能给我点吃的?”

老板娘看了看墙上的大挂钟,对孩子说:“孩子,现在已经很晚了,店里要打烊了。”男孩恳求道:“阿姨,随便帮我做点,我实在太饿了。”

老板娘看着眼前这个落汤鸡似的男孩,心中升起怜悯的情怀:“孩子,你别急,你怎么淋成这个样子,为什么不回家?”

男孩低头不语。老板娘只得说:“好吧,我这儿有工作服,你先换上,不然就要感冒。阿姨给你做吃的去了。”

孩子点点头,接过衣服换了。不一会儿,老板娘端出热腾腾的饭菜。

男孩也没有客气,立即狼吞虎咽起来,果然是饿极了。

“慢点儿吃,别噎着了。”老板娘看着这个孩子,就想起了自家的孩子,心疼地说:“那么现在你可以告诉阿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吗?”男孩迟疑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男孩考试不及格,昨天爸爸看了成绩单后非常恼火,男孩因此不敢进家门。昨天晚上男孩就在外面过夜,今天也没有去上学,逛了一天,把身上的钱都花光了。虽然如此,可是他依然不敢回家。

听了男孩的话,老板娘和蔼地说:“孩子,你想错了,就算爸爸再发火,他也不会想你离开他。我想,他现在肯定非常想你,找不到你,他会急疯的。吃完饭,快点回家吧,不要让爸爸担心。”

“可是我还是有点害怕。”男孩说。

老板娘想了想,说:“这样吧,阿姨送你回去,不过,回到家里,你要向爸爸承认错误。”男孩使劲地点头,然后说:“阿姨,我现在身上只有一块钱,剩下的饭钱,我以后给你,可以吗?”老板娘笑了,摇了摇头,说道:“阿姨不收你的钱,只要你安心的回家,阿姨比什么都高兴。”

第二天,老板娘收到了一封信,打开一看,里面装着20元钱和一封信:“阿姨,谢谢您。有几个在街头流浪的孩子,曾经让我加入他们。如果你没有收留我的话,可能现在已经离开了这座城市,变成了一个小混混。现在爸爸已经原谅我了,以后我会做个好孩子。阿姨,我将永远记住您。”

捏着信纸,老板娘庆幸:“幸好昨晚没有关闭这扇爱心之门。”

爱心不打烊,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爱心。别人遇到危难时,适时地送出援手,也许这不仅是一次帮助,还可能是对那些失落的灵魂进行得一次及时地拯救,其善莫大焉。

你的爱心是鲜花,何妨让它开遍天涯

有位禅师,从野外采回一株菊花,便把它种在禅院里,到了第三年的秋天,整个禅院都长满了菊花,简直成了菊花园。

花香怡人,山下的村子都能闻到香味,于是村民们便上山来欣赏菊花,他们都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啊!”村民都都很喜欢美丽的菊花,便向禅师要求采几株菊花回去种在自己的庭院里,在得到禅师的同意后,他们就立刻动手挖花根。

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如此没经过多长时间,禅院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没了菊花的原子显得那样寂静,以至于弟子看到满园的凄凉后,对着禅师叹道:“真可惜,原本应该是香味满院的。”禅师笑了,接着说道:“这样布施更好吗?三年后可是一村子的菊花。”弟子听完,也笑了。

正所谓: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由于禅师的乐善好施,广结善缘,使一禅院的菊花变为一村子的菊花,香满人间。

我们的爱心就好像是鲜花一样,光自己拥有还不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妨让每个人都拥有爱心,那么无论你在哪里,都能感受到它散发出来的温暖。就如同让世间遍处载满鲜花,无论走到那里,你都能够闻到花香,欣赏到鲜花的美丽。

小镇上的邮差年纪太大了,不得不退休,不久,来了一名年轻人接替了他的位置。年轻的邮差很有活力,每天骑自行车来往于50公里的山路之间,为居民们传递着忧欢悲喜的故事。然而,再有活力和激情,也架不住时间的流逝,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过了一年,年轻人突然觉得乏味起来。

想到每天都要在荒芜而充满尘土的路上,踩着自行车度过他的人生时,邮差的心情变得十分糟糕。“这样荒凉的路还要走多久呢?”于是,整日便没精打采起来。

这一天,他送信便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老邮差发现了他的情绪变化,便问他:“你这是怎么了?”

年轻的邮差叹口气,这才说出自己的感受。老邮差笑了,对他说:“小伙子,你的想法不对啊。你看看那是什么?”

老邮差抬手一指,前面是一家花店,花店外面开满了各种美丽的鲜花,五颜六色,绚丽缤纷。年轻的邮差不由地眼前一亮。

“你知道我怎么会在这条路上坚持这么多年,而没有放弃吗?在这条荒凉的路上,我总是在想,虽然这两边长满了荒草,但只要赶到前面,那里便有美丽的鲜花。”老邮差悠然地说。

年轻的邮差点了点头,对老邮差说:“我明白了。”于是,一个主意袭上心头。他走进花店,买了一袋极易成活的花的种子,从第二天开始,就带着这些种子撒在往来的路上。

就这样,经过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他始终持续撒播着花种。没多久,那条荒凉道路,竟开起了许多各色的小花;夏天开夏天的花,秋天开秋天的花,四季盛开,永不停歇。

对村庄里的人来说,这些盛开的鲜花比邮差一辈子送达的任何一封邮件,更令他们开心。在不是充满尘土而是充满花香的道路上,吹着口哨踩着自行车的邮差,也不再是孤独的邮差,不再是愁苦的邮差了。

每个人都有一份最宝贵的能力,那就是爱的能力。它能够帮助我们创造美好的现实,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明天。美好的生活需要用博爱的心去创造,只要你拥有爱心,美好的创造有时只是举手之劳。

用爱心去帮助别人,这样自己也会强大起来。你的爱心就是鲜花,当你为自己栽下鲜花时,别人也会闻到花香。

有个年轻人是特困户,从小聪颖的他尽管学业一直都很优秀,但是家里却无力供他完成学业。幸运的是,他得到了乡邻的帮助,最终成为了一个大学生。从被资助读书起,他心里就藏着一个想法:以后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大家,回报乡邻。

因此,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后,他开始帮助别人。

多年过来,一直都是这种信念支持着他,他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无论是无私助学,还是爱心帮教、特困慰问,总能见到他的身影。

他用自己真诚爱心回报大众,用实际行动实现了爱心接力棒的传承。

布施,就是播洒爱心种子、栽种鲜花的行为。你不能只想着自己那点利益,而应该想到其他的人因你的布施而获益时由衷的微笑,还有因为你的爱心而感恩的心。人们得到了帮助,心中滋生的那点感激,就是爱心的种子,终有一天,种子会开花结果。

给予才能真正快乐,奉献让人满足

宋代理学家朱熹有句诗非常有名,是这样写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光有源头的活水还不行,渠尾还要能够往外放水才行,把污水放出去,这样水渠里的水才会变清澈。

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一个名为加利利海,一个名叫死海。同样是接受约旦河的水,但这两海却如此的不同。

加利利海在阳光下歌唱,人们在海滩周围盖房子,鸟儿在茂密的枝叶间筑巢,每种生物都因它的存在而幸福。

而死海的状况恰恰相反,没有鱼的欢跃,没有树叶,没有鸟类的歌唱,也没有人们的欢笑。这里水面空气凝重,没有哪种动物愿意在此饮水。

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约旦河偏心,不是土壤不同,而是因为加利利海每流入一滴水,就有另一滴水流出,而死海却只进不出。

因此,加利利海因为能够给予,而生气勃勃;死海因为悭吝,而死气沉沉。

换而言之,人生不能光获得,还要会付出。你若想得到快乐,使得人生充满朝气,就要像加利利海一样,学会给予,懂得奉献。

给予别人帮助,让你的内心得到满足。在别人感激的目光中,快乐会在你的心中油然而生。当你付出自己的爱心时,也会得到别人的爱心回应和感激之情,这是造就美好人生不可缺少的材料。

有一个一贫如洗的人,到庙里乞求佛祖,希望得到好运。佛祖给了他一根稻草,他很失望,但是没有拒绝,而是带着稻草上路了。

在路上,他遇到一只蜻蜓。蜻蜓大概是飞得累了,停在了稻草上。远远看去,稻草和蜻蜓的结合体就像一只小小的风筝。

他继续走,不一会儿,遇见了卖花女和她的儿子,他便把蜻蜓送给了小男孩,卖花女也回赠他一支玫瑰。

他很高兴地接受了。接着,继续自己的旅程。不久,他又碰到一个青年,他把玫瑰转赠给了青年,希望青年以此作为礼物而赢得情人的欣赏。青年十分高兴,便送给了他三个橘子。

他的旅程没有就此结束,不久,他又遇见一位干渴的商贩。他便请商贩吃橘子。商贩很感激,送给了他一捆丝绸。

他又上路了。然后,遇到了一位公主。他便把丝绸献给了公主,公主赐给了他一把珠宝。他把这些珠宝卖掉,换了一大片稻田。

就这样,一贫如洗的他成了殷实的富户。

因为一开始得到的微不足道,让他学会施舍、奉献和给予。而又因为他的施舍、奉献与给予,得到了他人的肯定,因此,他也得到他人的帮助。

不要以为自己的举手之劳微不足道,或许你的举手之劳,对于他人而言,却是帮了大忙。助人的事情无论大小,总是一份爱心。

当然,奉献爱心,不是为了得到什么物质的回报,而是让自己的心灵受益,拥有快乐的心情。如果你做好事,给予别人帮助之后,非要得到什么不可,那么这份快乐的心情,恐怕是这世上最美好的回报了。

有个国王多年膝下无子,好不容易得了个儿子,十分宝爱。他不仅在儿子诞生的那天,号令普天同庆,大宴宾客,而且对于儿子的一切要求,都想方设法予以满足。

然而,即便如此,王子依旧眉头紧锁,郁郁寡欢。国王无奈,贴出皇榜,悬赏寻找能给儿子带来快乐的高人。

一天,有位智者来到王宫,对国王说:“尊敬的陛下,我有办法让王子快乐。”

国王欣喜地对他说:“如果你能让王子快乐,我可以答应你的一切要求。”

智者说:“我什么也不要,我很高兴能为您效劳。但是,请让我和王子殿下单独待一会儿。”

国王答应了。于是,智者把王子带入一间密室中,用一种白色的东西在一张纸上写了些什么交给王子,让他走入一间暗室,然后燃起蜡烛,注视着纸上的一切变化,快乐的处方就会在纸上显现出来。

王子遵照智者的吩咐而行,当他燃起蜡烛后,在烛光的映照下,他看见那张纸上显出一行美丽的绿色字迹:“每天做一件善事!”

王子按照这一处方,每天做一件好事,当他看见别人微笑着向他道谢时,他开心极了。很快,他就成了全国最快乐的人。

这是一则有关于爱心与快乐的寓言。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善事,让周围的人享受到你的劳动、真诚和快乐,这样就找到了一条抵达快乐的最好的路。当自己的付出在别人那里产生回响,我们的心里会产生一种被别人需要的成就感,并获得极大的满足。

我们应学会布施,从给予中获得快乐。当你不快乐的时候,不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给予他人一些帮助,这样你也是找到了一条最好的路,使自己的生活充满健康向上的精神。

真正的布施需有无分别的平等之心

有的人布施,会有分别之心。怎么讲?打个比方,看这个人穿得体面有身份,你就有心去帮助,而看那个人穿得破破烂烂,你则不屑一顾。这样的心态是不对的,而抱着这样的心态所做的布施是不净布施。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就是说,在布施的时候,应离一切相,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没有分别心,而怀着平等心去布施。

有位老教授过生日,朋友们为他在一家高档餐馆举办一个小型的生日宴会。晚餐过后,女服务员为他端上了一个精致的生日蛋糕。当这位老教授吹灭了蜡烛之后,朋友们将刀递给他,让他分切蛋糕。

参加宴会的,包括这位老教授在内,共有七个人。但朋友们发现,这位老教授却将蛋糕切成了八份,他们认为也许是这位老教授年纪大了,没弄清楚人数,或者是为了切蛋糕方便,顺手就这样切了。

老教授亲自为在座的每位客人端上了一分生日蛋糕,并诚挚地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最后,摆在老教授面前的,还有两块蛋糕。朋友们都以为,他要独自享用这两份蛋糕了。

然而,老教授并没有吃蛋糕的意思,他将一份蛋糕置入盘中,端了起来,径直走向那位女服务员,真诚地说道:“这一份是给你的,姑娘,感谢你一晚上周到的服务!”

女服务员和老教授的朋友的身份相差十万八千里,却可以同样享用这位老教授的生日蛋糕,老教授的行为让大家都十分敬佩。

国不分大小,人不分贵贱,应当得到平等的尊重和爱护。布施也应该这样,不能分彼此。身份虽然有别,但人格没有分别。

攀高结贵的布施做起来很容易,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够轻易地做到,而布施给那些穷困、没有社会地位的人,则显得有些困难。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面,往往会觉得这些穷困、身份低微的人无关紧要,就算帮助了他们,也得不到回报。

在这种具有分别心的情况下,布施变质了,变成了功利性的交易,这不是佛法的真义。但是显然要做真正的布施,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涵养。如果没有清净平等心,就没有真正的布施;如果没有真正的布施,也就无法成就真正的功德。

南北朝时,台山灵鹫寺,每到三月,都会举行斋会,无论善男信女,不分老幼贫富,甚至乞丐,都可以平等参加,饱食一餐,以表示佛法平等,无人我之分别。

这一天,来了一位贫穷的女子,抱着两个小孩子,后面还尾随着一条狗,除此而外,她没有其他的东西了。

她到灵鹫寺斋会现场,却还没有到用斋的时候,由于身无分文,她不好意思白吃,便把头发剪了下来,以作布施。

贫穷的女子对主持说:“我身无分文,只有这些头发,请不要拒绝。”

主持点点头道:“好的!施主从哪里来?”

贫穷的女子答:“从来处来。”主持愣了,他没想到这女子的回答会充满玄机。

女子接着说:“我还有很急切的事情要到其他地方去,你能不能急事要到别的地方去,能否先分一些饮食给我?”

主持想了想,答应了女子的请求,取出了三份食物,给女子和两个幼儿一人一份。

但是女子吃了食物之后,又说:“大师,你看看,我这还有一只狗,也没有吃东西,您老慈悲……”

住持无可奈何,只好再拿了些食物出来。可这时,女子又说:“大师,我这肚子里的小孩,肚子也饿了,也需要吃东西……”

住持再也忍不住了,怒斥道:“你到出家人的地方乞食,出家人大开方便之门,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你却贪得无厌,实在太过分了。你肚子里的小孩根本都还没有生出来,难道说他也能进食?”

女子默然,半晌之后,说了一偈:“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着处,致使阿师嫌。”说完之后,女子立刻腾空而起,化成一尊菩萨,原来是文殊菩萨。只见那两个幼儿此时已经变成二位侍者,而那只狗则变成一只金毛狮子。

主持呆住了,十分后悔。然而,菩萨的身影已经慢慢消散在空子,隐隐约约只传来几句话:“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弃,其如爱憎何?”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你们但知学佛要有平等布施之心,虽无可厚非,却控制不了自己的心识波动,随着境界而流转不停。虽然明知要舍下这个外在的身体,无奈你们心中仍然存着爱、憎之心,这又有什幺办法?又怎样能入道呢?

没有清净平等心,而以爱憎分别心去做布施,必然是没有功德的。佛告诉大家要布施,行为只是外显,真正目的就要培养布施的内在精神,也就是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

所以,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布施,而应该怀着清净心、平等心和慈悲心去做布施,这样才可以培养你的心灵,让你真正地获得清静自在。

只有放下悭贪,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有个农夫请无相禅师到家里为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之后,农夫就问:“禅师啊,您看我太太能从这场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无相禅师实打实地说:“佛法如慈航普度,如日光照遍,不只是你的太太会得到永恒的利益,一切有情众生都会从中受益。”

谁知道农夫听了这话,眉头就皱了起来,自言自语道:“怎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我家做佛事,别人也要受益呢?”

无相禅师听了农夫的自语,很诧异地问:“众生受益有什么不好呢?”

“哦,不是,禅师,您不知道啊,我的太太非常娇弱,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的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您看能不能专门为她诵经超度,不要让其他众生得到利益呢?”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他没有指责农夫,而是慈悲地说:“点亮一盏灯,不会只照一个人,就如天上一个太阳,万物皆蒙照耀。点燃自己的蜡烛,然后,用自己的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这样光亮就会增加百千万倍,而自己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何乐而不为呢?”

农夫听了,却摇了摇头,顽固地说:“禅师说得很好,但我还是请禅师破个例,我的邻居对我可说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摇了摇头,叹道:“既说一切,何有除外?”

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在这位农夫身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性的自私、计较、狭隘。只要自己快乐,自己所得所有,管他人的死活?然而,农夫却不知道别人都在受苦受难,自己一个人怎能独享?一灯照暗室,举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

很多人不愿意布施,与自己内心的贪婪、自私与愚昧是有关系的。要化解这些人性的弱点,就必须懂放下与舍得的道理。

做人应放下自己的悭贪,舍弃自私的心念,不妨通过布施来培养自己的大爱心、清净心、慈悲心,当你拥有了大爱之心、清净之心和慈悲之心时,你才能消除烦恼,获得人生真正的解脱。

有个叫做富勒的美国人,他一直都在为一个梦想而奋斗,这就是从零开始,而后积累大量财富和资产。

到了30岁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100万美元的财富。但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有钱,他认为自己的事业才刚刚开始,前方还有莫大的财富在等着他,他要做千万富翁。

他很有本事,用了几年的时间,他就拥有一幢临海豪宅,一间湖畔小木屋,2000英亩地产,以及数辆快艇和豪华汽车。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工作太辛苦,他经常感到胸口发痛。而且,由于工作的关系,使得他根本没有时间陪伴妻子,更没有时间和两个孩子玩耍。

结果可想而知,在他的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他的婚姻和家庭却出现了巨大的矛盾。

终于有一天,富勒的心脏病发作,接着妻子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他。此时,富勒突然之间意识到,除了财富以外,似乎还有其他的东西值得珍惜。然而,对财富的追求,却耗尽了所有他真正该珍惜的东西。

他决定,舍弃他的生意和物质财富。他卖掉了公司、房子、游艇,把收入捐给了教堂、学校和慈善机构。

朋友认为他疯了,但富勒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么清醒过。妻子和孩子回到了他的身边,给他带来了支持。

接着,富勒和妻子决定投身于一桩伟大的事业:为无家可归的贫民修建家园。这个想法很单纯,因为他们觉得每个人都至少应该有一个简单而体面,并且能支付得起的地方用来休息。

而今,富勒已经为建造了6万多套房子,为超过30万贫民提供了住房。

谁曾想到,曾为财富所困,几乎成为财富的奴隶,差点儿被财富夺走妻子和健康的富勒,而今已经成为了人生的主人,他在为人类的幸福工作。

此刻,他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有的人虽然清贫,每日粗茶淡饭,却无比的幸福快乐,而有的人拥有巨额财富、无穷的权力,天天锦衣玉食,宝马香车,却烦恼丛生,无法得到快乐。为什么?只因快乐需要清净心。能够安守清贫的人,因内心清净而不生烦恼;拥有财富、权力的人,担心自己的财富和权力会失去,且渴望得到更多,内心不能清净,又如何不烦恼呢?

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要快乐,要解脱,就要保持内心的清净,清除内心的贪婪、自私和愚昧。你可以学习富勒,从布施入手,慢慢地培养自己的清净心。布施掉财富,你的心灵将更富有。布施掉知识,你将获得更多的知识。布施让人放下执念,获得真正的解脱。

布施你的善之真心,成就心灵的宁静

布施需要真心。同样是布施,用心不一样、目的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非真心的布施,因为不情愿或有所求,所以你会心生烦恼;而用真心来布施,如理如法的布施,布施的物很少,哪怕是一点点,你的心理也会像吃了蜜糖一样甜。真心,让你的内心更加你清净不染,如如不动。

有个家境清寒的女孩到寺庙里拜菩萨,她身上只有两文钱。但看到很多人都在布施钱财,心里很受感动,便把这仅有的两文钱布施给寺院。

老和尚对于她的布施很重视,特别给她做了回向。

后来,这个女孩儿做了王妃,经过童年时的这个寺庙,她带了一千两黄金去供佛,寺庙的老和尚让自己的徒弟给她回向。

她就问老和尚:“大师,还记得吗?我年轻很穷苦的时候,我布施两文钱,你给我回向。”

老和尚说:“我记得。”她说:“那么,为什么今天你不给我做回向呢?那个时候那两文钱比你一千两黄金重吗?”

老和尚说:“不是这个意思。那个时候,虽然你只布施了两文钱,但你是怀着至诚心、谦卑心来做布施的,我不给你回向,那就是对不起你。现在你做了王妃,有的是钱,千金对你是九牛一毛,不算什么。你布施的很随意,显然没有真诚的心意。所以,这千金还不如两文钱。”

布施的时候,不能看所布施的东西有多少,而应该看你有没有这份真心。有心人才是有缘人,没有这份心,即便你再怎么帮人,只怕也很难得到对方的真心。只有真心,才能得到真心的回应。虚情假意,也就只能得到虚情假意的回应。

当你真心做好事的时候,即便是一件小事情,也能够让人感动,让自己快乐。若非真心,就算你的事情很大,布施百万,恐怕也无法让人感动,更别说让自己快乐。

这就好像很多富翁,身家千万、亿万,到了人们受灾的时候,却犹犹豫豫,抠抠搜搜半天,捐几万块钱,这份心还不如那些普通老百姓捐几十块钱。这些普通老百姓的心里是真正的感动了,感情是真挚的,而富翁心里却想:“自己这么多钱,不捐的话说不过去?”这样心不甘情不愿的心理,又怎么可能得到真心的回应呢?

因此,做好事不在乎你用多少钱去做,否则,穷人就不能做好事了。只要有这份真心,那么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能做好事,做布施。

而且,做任何事情,若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付出真心。无论是布施,还是其他事情,没有真心,是做不好的。佛教导人们,对人、对事、对物,都应该用真心,至诚恭敬。用真心布施,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敬重。

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布施,需要真诚而善良的爱心。真诚而善良的爱心,比金子更珍贵。布施可以得好报,最大的好报是什么?不是财物,而是一颗宁静而善良的真心。

在深山之中,有位修行的禅师。某夜,禅师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看到一个小偷正在茅屋里。小偷没有发现茅屋的主人已经回来了,还一直在翻找着。

禅师没有进屋,也没有做任何事,就这样一直站门口,看着小偷,仿佛是在等小偷……

小偷翻找了好一会儿,都没有找到值钱的东西,只好返身离去。这时,他才发现门口站着的禅师。

小偷顿时慌了,纵身一跳,就跳到窗子旁边,准备破窗而逃。这时,禅师说话了:“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禅师将身上的外衣脱了下来,“夜里凉,这件衣服你带走吧。”

然后,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看着小偷的背影,禅师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却看见一件衣服整整齐齐地叠放在门口,正是昨晚自己送给小偷那件外衣。

禅师拾起衣服,笑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禅师的明月是什么?正是一颗宁静而善良的真心。这颗真心比财物更加珍贵,因为不但禅师拥有它,而且禅师还让那名小偷也拥有了它。当你以真诚善良的爱心布施了一件外衣时,可曾想到你布施的其实是一轮明月呢?

布施与否是你的事情,别随便劝别人

有人布施了之后,心里不仅没有喜悦,反而心痛懊悔,这样不但没有布施的功德,而且带来了无边的烦恼,可谓得不偿失。故布施应有所注意,应自愿顺心才是。因此,不要随便劝别人布施,以免造成烦恼。

有个人年轻时学佛,他人有困难,他总是会站出来帮助对方,大家都知道他乐善好施,很佩服他,也比较买他的面子。所以,只要他捐助,总有人支持,纷纷捐助。

但是,后来这位年轻人遇到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却劝他不要再替人家去化缘了。开始他迷惑不解:鼓励大家帮助别人,不是好事一件吗?为什么不做呢?

老和尚告诉他:“有句老话说得好: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人家虽然给了你面子捐了钱,但他的心里不见得情愿,说不准心里有多难过啊!”

也就是说,布施讲求的,是个自觉自愿的心,若强求的话,就落了下乘。所以,平时和别人谈布施时,不要劝别人布施。有些人把钱送出去以后,越想越后悔,越后悔越睡不着,“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民间有则笑话,讲的是有个大魔王在某地方上作怪,连孙悟空都降伏不了。后来,孙悟空求到了西天,佛祖便派了个小和尚来。

那魔王见了小和尚,一脸不屑,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小和尚说:“我此行不是来收服你的,只是有个东西给你看,请你务必随喜,帮个忙。”

说着,小和尚从背上黄布包袱里拽出一本化缘簿,对魔王说:“居士,请你多少写一笔吧!”那魔王一看,“哇!”就跑掉了。

所以,献爱心,做布施,要讲自愿。需要我们献出爱心的时候很多,但无论怎么献爱心,都应该是心甘情愿的,只有献爱心的人被真正感动了,自愿自觉地做,这才是好事一件。若因为别人的规劝,才违心去布施,心里面扎着根刺,反而不美。

无论怎样,布施都是自己的事情。你不要随便劝别人布施,更不要阻止别人布施。

在一个十字路口时,看到一个乞丐。乞丐衣衫褴褛,穿得破破烂烂,失去了一条腿,跪在地上,十分可怜。很多人都乞丐面前走过,却没有一个人帮助奇怪。

不一会儿,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向乞丐走来。小女孩站在乞丐的面前,回头想要对妈妈说:“妈妈,他好可怜喔,我们给他一些钱好不好?”

可是小女孩的妈妈看到乞丐之后,却把小女孩拉到了旁边。小女孩不停地哭闹,妈妈蹲下身,对她说:“你要乖,他是个骗子,我们不理他,妈妈给宝宝买串糖葫芦吃,好吗?”

小女孩拼命地摇头,可是妈妈不由分说,就把一步三回头的小女孩拽到了卖冰糖葫芦的摊子前。

这样的事情,不少人都经历过,也看到过。你不想做布施,但不要阻止他人做布施,你可以提醒他人小心受骗,但不要阻止他献爱心,因为就算他是真的感动了。

钱的多少不重要,是不是骗子也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们的这颗心!或许那个乞丐真的是个骗子,但他能够骗走孩子的真诚的爱心吗?不能,只有你的阻止,才会埋没孩子的真诚的爱心。

总而言之,布施的时候,不要随便劝别人。你自己布施的时候,不要劝别人布施,你可以告诉对方,自己做布施的原因和事情的原委,但不能强求别人也如你一般感动,更不能指望别人也如你一般做布施。同样的,当别人布施的时候,不要阻止他,你可以提醒别人小心被骗,但没有理由让对方的爱心受到摧残。

你可以向人们宣扬布施的理念与精神,却不能以此对他人进行精神和道德绑架,你不能因为别人不布施,就指责他缺乏慈悲精神,道德观念水平底下。

你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骗子的行为,你可以揭开骗子的手段,帮助人们认识到骗子的骗局,但不能在毫无证据的前提下,阻止别人献爱心,更不能在别人布施而被骗的情况下说别人是傻子。

无论是你自己献爱心,还是别人献爱心,都是好事一件,若强求别人献爱心,或阻止别人献爱心,那绝非好事。

布施,讲求的是自觉自愿,心甘情愿。当一个人真正被感动了,生出了布施的心,随心而舍,这是上上之道,你不应该去破坏别人那感动了的心和布施的快乐。当一个人没有被感动,就不要强求他布施,以免让他心生烦恼。能做到这些,你便是一个具有真正慈悲心肠的人,更是一个懂得布施之道的智者。

慈悲喜舍,清净无染,救护一切众生

释尊于菩提树下修行,正好有一只饥饿的老鹰追捕一只可怜的鸽子,鸽子四处飞逃,没有注意,就撞到释尊的怀里去了。

老鹰要释尊交出鸽子。释尊慈悲心起,把鸽子伸手握住,藏在怀里,然后对老鹰说:“请你放过它吧。你捕食有千万种选择,而鸽子的命却只有一条啊。”

老鹰说:“您说的很有道理,但我饿坏了,不吃他的话,我现在就要饿死。您大慈大悲,救了这鸽子一命,难道就忍心我老鹰饿死吗?”

释尊说:“我不忍你伤害这无辜的鸽子,也不想你白白饿死。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说着,释尊就取出一杆天枰,一边放鸽子,另一边放上自己割下来的肉。然而,这鸽子看上去虽小,但无论释尊割多少肉,都无法托起它的重量。

一直到释尊将身上最后一片肉割下来,放上天枰,天枰才终于平衡了!这时,天地风云为之变色,释尊的肉身开始重新塑造,佛祖诞生了。

经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家讲慈悲,实是一种大爱之心。就如同儒家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帮助弱者,救护弱小,这是佛祖的精神,也是布施的一种。布施可以分成三种,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救护弱小,让别人不受到伤害,就是无畏布施。没有大慈大悲的心,是无法做到无畏的。

当你能够以大慈大悲的心帮助别人,你才能真正地了解别人的痛苦,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若你没有大慈大悲之心,是不可能做好布施。

在一所医院里,一位急切的护士领着一名疲惫的姑娘来到以为老人的病床旁边。

护士低下头,对迷迷糊糊地老人说:“老人家,您的女儿来看您了!”护士说了好几遍,老人的眼睛才睁开。

这个老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注射了很多药,但依然没有太大的效果。这时,老人或许听到了护士的声音,他费力地睁开了双眼,模模糊糊地看到一位年轻的姑娘站在氧气瓶旁边。

老人颤颤巍巍地伸出一只手,姑娘已经紧紧地握住了老人干枯瘦弱的手,用无声的语言传达着安慰。

护士为姑娘搬来了一张椅子。姑娘坐了下来,就这样握着老人的手坐了下来,然后,一整夜没有合眼,陪伴在光线暗淡的病房里,给老人鼓励和安慰。

护士已经来回好几次,不时提醒姑娘休息一会儿,但她都拒绝了。

将近黎明时,老人安详地去世了。这时,姑娘才放下老人的手,走出去通知护士。当护士来处理时,姑娘就在旁边等待。

最后,护士把一切做完后,开始安慰她:“姑娘,节哀,不要太难过,老人家他走得很安乐。”

但是,姑娘却奇怪地对护士说:“不好意思,请问,您能告诉我,这位老先生是谁?”

护士吃了一惊,说:“难道他不是你的父亲吗?”

姑娘摇了摇头,道:“不,我从来没有见过他。我的父亲除了胃部有点儿不舒服之外,身体很健康。”

“那么,为什么刚才你不说呢?”护士有些头晕,不知道怎么回事。

“您叫我来守候老人时,我已经知道这其中或许有些误会,但我更知道这位老人家他需要他的女儿,他希望他女儿守候在他的身边,而他显然已经病得认不出自己的女儿,所以我就决定留下来。”

看到老人、病人行动不便,就想到自己年老时,想到自己患病时,因而产生悲悯之心,对老人、病患给予帮助;看到弱者、孩子被欺负,就想到自己被欺负的时候,从而生成的同情之心,对弱者、孩子施以援手。这都是慈悲心肠的根源。

布施要有大慈大悲的理念,应该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信仰、不分善恶、不分亲疏,对一切苦难的民众予以诚挚、平等的关怀和救助。

《华严经》中有云:“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行愿,以人为本,积极入世,展开扶贫救济、医疗治病、赈灾克难、敬老恤孤、助学扶教等各项慈善事业,使社会民众内心充满慈悲和仁爱,这才是真正的大慈悲心。

太阳因为辐射热能而给人温暖,花朵因为散发芬芳而令人喜悦,大海因为包容万有而被人重视,人生因为积聚慈悲而受人尊敬。当你有了慈悲心,才能真正掌握布施的精神与真义。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利益一切众生

现在很多人喜欢为捐款做排行榜,谁捐得多,谁捐得少,彼此攀比,结果闹得没有钱的人,根本就不敢出手,一些原本想捐钱的人,看到捐款门槛无限拔高,也不敢捐了,怕捐得少了,让别人看不起。

其实,布施最重要的,还在于有一颗真诚仁爱的善心,捐款多少并不重要,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只要有心帮助他人,不必计较多少。况且布施也是有原则的,其中极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先来说量力而行。所谓量力而行,就是要忖度着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捐款应视自己的经济能力而定,而不能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有的人发大慈悲心帮助别人,把自己家里的钱财全部捐赠出来,结果自己的生活没有保障了,一家人靠吃藤菜维持生计,这样的慈悲胸怀固然令人感动,但也会让人感到心里难过。

特别是一些贫困之人,对于别人的悲惨遭遇,往往感同身受,同情感动之下,就忘掉了自己家庭的困难,倾尽全力帮助别人。结果,自己家里生活难以为继。这种忘我的助人精神令人敬佩,但不提倡。

你帮助了别人,结果自己生活艰难了,就要其他人来帮你,这样一来去,无异于拆掉东墙补西墙,反而事情就多了起来,实在是不划算的,有添乱的嫌疑。

所以,对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人们来说,爱心捐赠重在参与,重在有一颗大爱之心,不是看重捐赠的钱财的数额。像有的家庭存款就几千块,捐款几十块、几百块也不算少,只要心意到了就行了。

布施还是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但为什么又说要尽力而为呢?这岂不是互相矛盾吗?其实一点儿也不矛盾。

打个比方来说,乞丐捐了一块钱,自然值得尊重——他是尽力而为;那些巨富也捐一元钱,那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这么一说,你就明白了尽力而为的布施原则。尤其是一些特别的救助活动中,尽力而为的原则尤为重要。

比如,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此时的捐款,不只是献爱心,更是责任和道义。某乞丐倾其所有,捐了百余元;某地产大鳄捐了二十万。

一个是尽力而为,竭尽所能,一个是想捐多少捐多少,聊表心意。虽然前者所捐钱数比后者多,但前者的人格魅力显然不如后者。

因为此刻布施不是聊表心意的时候,无论是救援工作,还是灾后重建,这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光是口头表达若干句献爱心远远不够,若无大量的钱财支持,搭上再多的人力,依然会举步维艰。若是你一块我一块,不论有钱没钱的,都只是聊表心意,那么何时才能让灾民脱离苦海,重建家园呢?

凡事都怕比,都说攀比要不得,但也要看怎么比,身家过亿的富豪,偏偏捐出的款项还不及闲暇时光去登山的娱乐费用,这显然不仅仅是有没有这份心意的问题。所以,不要跟别人比,那就不妨跟自己比一比。

有些人婚宴、生日宴、丧礼等等,场面壮观,钱财花得似水流淌,毫不在意。但到了献爱心布施钱财的时候,却半天没有动静,或者抠抠搜搜捐点儿便聊表寸心了,实在令人大失所望。所以,有没有尽力而为,不看别人布施多少,但对比下自己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也就明白无误了。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尽力而为,不是要人倾家荡产帮助别人,虽然倾家荡产做善事的人确实伟大,但但对自己,对家人,不太公平,我们不提倡类似的行为。佛指导弟子修行,指导人们过美好的生活,就是要解脱烦恼,而不是制造烦恼,若你还不是佛,还只是个平凡的人、普通的人,倾家荡产,生活无依,就定然会有烦恼发生,这样又何谈美好的生活呢?因此,布施又要量力而行。

也就是说,布施要看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又要看到别人的困难。这之间的分寸,需要每一个人献爱心的人细心把握。

用一碗饭布施一个人,可以勉强吃饱,用一石米布施一个人,可以维持半年的生活;相反的,如果用一碗饭布施一百个即将饿死的人,固然是广结了善缘,结果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活命。

如果有力量救济全世界而不虞匮乏,那大可以无限制、无分别地平等布施,无微不至;如果仅有微弱的力量,则应该量力而为,把力量集中起来,选择急需援救和护持的人进行布施,大可不必面面俱到,四面出击。

所以,布施,应该以帮助别人解决燃眉之急为重点,除了燃眉之急之外,聊表心意即可。总而言之,我们也不能做让自己困扰的事,也不能让别人困扰。 oOAh44sEeb1k2K5MJlHFYmjDUPPi9vm3XaBoO95PIk400PratmRrjrCVh4eqrcv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