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一国两制”时曾经说过:“历史上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也就是说,“一国两制”是自古就有的。分封诸侯的西周时期是典型的一国多制,国中之国都是周天子的臣民。到了东周末年,五霸纷争,战火不断,楚国雄踞南方,封建制与奴隶制共存,直到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封建制彻底取代了奴隶制。在秦朝之后将近一千年的历史中,中国实行一国一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郡县制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范本。
公元398年,鲜卑族拓跋部贵族首领拓跋珪(即魏道武帝)建立北魏王朝,北魏政权在鲜卑族内部及故地上实行的是奴隶制度,在中原地区继续实行封建制度,形成了“胡风汉俗”的“一国两制”的政治格局。公元494年,北魏结束了“一国两制”的政治格局。
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习俗,将鲜卑姓改为汉姓,用汉语代替鲜卑语,用汉服代替鲜卑服,北魏改革后,成为一个强大、统一的封建制国家。
在北魏之后的唐、宋、辽、金、元、明等朝代,均实行了不同程度的“一国两制”制度。其中唐、宋、明这几个朝代,均是因为边境少数民族统治政权的存在而实行“一国两制”制度,即中央政权为封建制,少数民族部落可维持原有的奴隶制,两种制度在不同区域同时存在并实行。辽是由游牧民族契丹人所建的,契丹本民族处于奴隶制状态,立国以后,国家实行封建制和奴隶制两种统治制度。公元938年,辽太宗就实行了“北南面官制”的“一国两制”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辽代的“一国两制”制度实行了长达200年之久,不仅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度,而且还促进了契丹族的繁荣。在辽之后的金、元两代,这种“一国两制”的制度继续被沿用,并逐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