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攀比者的悲哀

是什么让你的生活如此沉重

小张一直对自己的收入远低于同事耿耿于怀,于是每到年初,他就忙着投简历、等通知、参加面试。已有多次跳槽经验的小张,可谓是职场老手了,但最近几年,小张的薪水一直不是很理想,总是在原地踏步。这是因为,小张每到一家新公司,都要从普通职员开始做起,拿最基本的工资,做最基础的工作。当小张熟悉了公司的业务之后,就觉得自己起点太低,职位也太不起眼,升职和加薪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于是小张又加入了新一轮的跳槽大军之中。

就这样跳来跳去,时间长了,小张越跳心里越没着落,越跳薪水越低。想想自己的现状,对比一下同事和朋友的前景——升职的升职,加薪的加薪,买房的买房,再看看自己,和他们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此时,小张的心情愈发沉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枉在这世间走一遭。此后,小张总是盯着同事们的升迁和加薪,心里万分地不平,并且越想就越灰心,越想越不是滋味,而且干什么都没心思,以致茶饭无味,夜不能寐,甚至一度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小张的心态和遭遇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在少数。尤其是跳槽,更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不外乎薪水和职位,于是换了第二份工作,挣的钱倒是多了,每天也的确多姿多彩,结果却忙得昏天黑地,一开始的新奇很快就消失了,于是又开始怀念第一份工作的舒适。于是又开始第三份工作的接力,接着是第四份工作……

这也许就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具体点就是对现状不满意。而造成这个不满意的根源就是攀比——总是认为自己没有别人的薪水高,总是认为自己的职位没有别人荣耀,甚至连自己的爱人、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事业也会变成互相攀比的对象。

这就是现在社会上正在流行的攀比旋风,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比住房、比手机、比汽车、比女友、比衣服,无论是能比的还是不能比的东西都要拿过来进行一番比较,殊不知,比来比去,受到伤害最大的还是自己。

几十年前,美国著名杂志《巴尔的摩哲人》的编辑亨利•路易斯•曼肯说过,财富就是你比妻子的妹夫多挣100美元。行为经济学家告诫道:我们越来越富,但是体会不到幸福,其原因就是我们总拿自己与那些物质条件更好的人相比。

美国科内尔大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做了一个测试,他询问被测试者:你是愿意自己挣11万美元,其他人挣20万美元;还是愿意自己挣10万美元,而别人只挣8.5万美元呢?大部分人选择了后者。这正是由于攀比引起的狭隘心理在作祟。

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拿自己同别人相比较,而且为了超过别人,宁愿选择比较少的10万美元而不选择11万美元,因为10万美元虽少,但是可以在攀比过程中占上风,而11万美元虽然多了,却比不过别人。

同样的原因,罗伯特•弗兰克教授在自己的论文《多花少存:为什么生活在富裕的社会里,却让我们感到更贫穷》中写到:“一个人的住房到底需要多大面积呢?主要取决于邻居拥有多大的住房,如果邻居的住房小,那他也不需要太大的住房。原因何在?还不是攀比心理在作怪。”

中国有句俗语“这山望着那山高”,比较形象地反映了攀比心理的认知状况。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去争取自己所不曾拥有的东西,这样就会造成一种结果,我们眼睛往往只看到别人所拥有的,而忽略了自己原本拥有的,这势必会造成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当然,现实适应能力比较好的人,会不断地修正这些落差,或者设法去弥补落差,再或者承认这些落差是自己的能力所不能改变的,客观地认识到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这种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特质发挥自身的优势,从长远看来,这种做法比不切实际地强求克服自己的弱势,更有成效。但是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由攀比形成的落差就会造成自私、嫉妒等不良心理,进而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造成影响。

现实生活中,攀比心理的存在有时像一个隐形杀手,会扼杀许多人的潜能,使他们的心灵不堪重负,变得心胸狭隘,甚至走上极端。攀比还可能造成忧郁和嫉妒,容易让人产生缺憾感,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宫殿里也有悲哭,茅屋里也有歌声

习惯于同别人攀比的人,往往会为自己找一个比较的对象,并将这个对象看做他的基点。美国《巴尔的摩哲人》的编辑亨利•路易斯•曼肯说过,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基点,那么最好的对象应该是凯利•帕克。他是澳大利亚最富的人,他的一个肾是移植的,心脏也做过手术。曼肯说:“你难道希望自己拥有40亿美元,而一个肾是移植的吗?”

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缺少一些东西。

辛迪娜是欧洲著名的女高音歌手。一次演唱会之后,她刚和丈夫、儿子一起走出剧场,便被观众们重重围住。

人们无法掩饰心中对辛迪娜的羡慕和崇拜——有的恭维她,说她刚大学毕业就进了国家歌剧院,担任重要演员,才30岁就走红全球;有的羡慕她嫁了一个事业成功、腰缠万贯的丈夫;有人赞美她的歌唱天赋,25岁就跻身世界十大女高音之列;还有人说她真是好福气,有一个俊俏可爱的儿子……

辛迪娜听后,微微一笑:“谢谢大家对我及我家人的关心,我十分愿意在这方面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只是你们有所不知,我的儿子在5岁那年不幸丧失了听力;他的姐姐,则是一个需要长年关在房间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人们听后大惊失色,面面相觑,不知应该说什么才好。

辛迪娜又心平气和地说:“其实这并没有什么,这只能说明上帝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的都不会太多。”

人们又陷入了无限的沉思之中。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掩饰自己缺点的天性,所以当你和别人比较的时候,看到的只是别人的长处。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主动把自己的缺点公示于众,而你对自己的缺点却很清楚,因此你往往拿自己的缺点同别人的长处相比。你看见别人开着一辆漂亮的汽车,就觉得自己的车没有他的漂亮,殊不知别人的车有可能是借来的,又或许漂亮车的背后有大笔的贷款,虽然你的车不比他的好,但是你没有欠债,因此你大可不必因为这种无谓的攀比而感觉不舒服。

其实,人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不要光看人家怎么花钱,你哪里知道他人背后的艰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总是无休止地攀比,就会把自己推向无尽的烦恼中。有的时候,过分的攀比还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有一则笑话讲的是,某甲买了一张新床,生怕亲戚不知道,又不好满大街地去开“新闻发布会”,于是放出风声,说是自己病了,想以此让亲戚来探视,这样亲戚就会看到他买的新床,目的也就达到了。他的一位亲戚某乙恰巧做了一条新裤子,此时他已经知道某甲装病让人欣赏新床,心想:“我偏不看你的床,你一张床还不值我一条裤子钱!”于是,当某乙来到某甲家中的时候,某乙并没用眼睛看某甲的新床,而是往甲的床边一坐,有意无意地跷起一条腿,问道:“你哪儿不舒服?”某甲瞥了某乙一眼,发现了某乙的真实来意,于是回答道:“我的病已经好了,可是我发现你的脸色不好,我想你应该是病了。”某乙有些摸不着头脑,问道:“我会有什么病?”某甲嘻嘻地笑着说:“我俩得的其实是同一种病啊!”

其实,人的幸福,是由精神支配的,不取决于物质的多寡。俗话说“宫殿里也有悲哭,茅屋里也有歌声”。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贫穷时能静静地听着风声,也是快乐的。”人摆脱了物质的羁绊,在精神的世界里会得到无限的自由。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比”,内容无比丰富,有比身材、比相貌、比权势、比声望、比时髦的,也有比文思敏捷、比技术能力、比生活态度的,可谓不一而足,就看你怎么去选择了。事实上,少了这个“比”字,人生也就少了一种生气,少了一种动力。但是,应该明白的是,对比的双方有没有可比性。这个“可比性”指的是两个事物之间,或两个事件之间存在不存在类比的可能,说白了就是指两个事物值不值得去比。如果没有类比的可能,强行去比,便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苛求。假若两家财力很不相当,弱的硬是要争一口闲气,其结果必定是自讨没趣;进一步来说比穿戴之靓丽、比居室之考究、比待客之豪放、比出手之大方,也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这些东西完全不值得去比。

要比,就要选择积极的“比”。其实,积极的“比”当属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我们的文字里面就有不少包含积极攀比的词语——“比学”、“比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论语》里就有“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论述。而汉朝韩婴在《韩诗外传》一书中所说的:“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简直道出了“攀比”一词的精髓——和德行比自己高的人比,会使自己的德行增进;和德行不如自己的人相比,会使自己的德行减退。

说到底,我们所倡导的是,不是不比而是不要盲目“攀比”,要始终明白这种“攀比”的危害和影响!生活中我们不能攀比奢华、攀比安乐、攀比享受、攀比金钱和权力,然而却可以攀比勤奋、攀比学识、攀比上进。

虽然在众人的观念中,攀比不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现象,但它是我们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社会的一种工具,善于认识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动方向,是一种较实用的人生演练,它时常促使我们反省自己,将能实现的尽量实现。至于不能实现的,可以看做是一种美丽的期待。

可见,攀比对象的选择是生活策略的选择,选择一种适当的攀比方式,也就是选择了一种轻松自如的生活。

与自己赛跑,不要和别人比较

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的现代人之所以感到生活越来越累,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使人陷入困境的心理有时是由于比较方式选择上的偏差所致。人们一味地向上比较——诚然这样的比较可以鞭策人力求上进,但是我们也需要有意地选择向下来比,以减轻一下心理负担,同时也要尽可能做自我比较,把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放在一起比较会更客观一些。

生活中,无论是别人主动展示的,还是我们所关注的,总是那风光的一面。而当你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有风光迤逦的时候,也有狂风暴雨的情况,而我们往往是在暴风骤雨的时刻看到别人的风光。但是有许多我们一直很在意的东西,较之别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

有一位富翁,垂垂老矣。他把儿子叫到跟前,向儿子讲述了自己如何白手起家的故事,希望儿子能奋发图强,靠自己的努力打出一番天地来。

儿子听了很感动,决定独自一人去寻找宝物。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最后在热带雨林中找到一种树木,这种树能散发一种特别的香气,放在水里不是像别的树一样浮在水面,而是沉到水底。他心想,这一定是价值连城的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为此他深感苦恼。

当他看到隔壁摊位上的木炭总是很快就能卖光时,他决定将香木变成木炭来卖。第二天,他果然就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被一抢而空,他十分高兴,就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告诉他的父亲,但父亲听了他的话,却后悔不迭。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世人常犯的错误就是不能正确认知、坚守自己,而总是喜欢和别人比较。印度哲学大师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

一味地比较最容易动摇我们的心志,改变我们的初衷。而比较的结果,使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傲,总之是流于平庸。生活告诉我们,建立在正确认知自己之上的坚持,就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智慧。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如果你一定要比,就和自己比较,和过去的自己比。有位哲人说过,与他人比是懦夫的行为,与自己比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这句话听起来似乎难以理解,但如果仔细品味一下,你就会发现它的道理。因为,一个人最难超越的是自己。因此,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费在和别人的对比上,应该跟自己的心灵去赛跑。

一个年轻人总是认为自己太穷,埋怨自己时运不济,生活不幸福,终日愁眉不展。

这一天,走过一个老者,他问:“年轻人,你为什么愁眉苦脸的?”

“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穷?而他们,”年轻人指着那些富人说,“竟然那样富有。”“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为什么这么说?”年轻人问。老人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反问道:“假如今天我送给你1000元钱,条件是斩断你的一根手指头,你愿不愿意?”“当然不愿意!”年轻人回答。智者又问:“假如给你1万元,你愿不愿意让我斩断你的一只手?”“不愿意!”“给你100万,但是你要马上变成80岁的老翁,你愿不愿意?”“不愿意!”“我给你1000万,但是你必须马上死掉,你会不会答应?”“不可能!”老人意味深长地说:“这就对了,其实你身上的钱已经超过了1000万了呀!”说完老者笑吟吟地走了,年轻人陷入了沉思。

由此看来,那些总是拿自己和别人去攀比的人,他们的心灵挤满了太多的负累,从而无法欣赏到自己真正拥有的财富。

其实,我们为什么要那样苛求自己?我们怎么能肯定别人的生活一定比自己好?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东西,也有属于自己的缺憾,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拥有世界的全部,重要的是你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看事情。那些心态平和的人,物质生活也许并不比任何人好,只是他能接受自己,感到满足而已。

每个人都要懂得欣赏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得随心所欲。如果你能改变什么让自己感到愉快,那就做一些改变;不过,如果改变了以后会让自己不愉快的话,那么不管有多少人说要做,也不应该盲从去做。还有,即使你已经知道改变以后会很好,但自己却无力改变的话,也不应该勉强去做。原谅自己,欣赏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那些让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就尽量忽略过去。毕竟,上帝将我们创造成具有不同肤色、不同个性的人,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不要只盯着别人所拥有的东西看,要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地方,没有必要勉强自己变得完美。

总是抱怨自己不幸的人,不要用沉重的欲望迷惑自己,不要总是看到你还不曾拥有的东西,而要静下心来,放下心灵的负担,仔细品味你已拥有的一切。

学会欣赏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每一份拥有,你就不难发现,自己竟会有那么多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幸福之神已在向你频频招手。

所以,我们要用“与自己赛跑,不要和别人比较”的生活态度来面对生活。如果我们愿意放下身价,观摩别人表现杰出的地方,从对方的表现看出成功的端倪,收获最多的,其实还是自己。

心理测试:测测你的攀比心理指数

根据自己的行为表现,可以有目的地检查一下攀比心理程度,以便心中有数。

仔细回忆一下,最近2个月以来,你经常有下列情况发生吗?

1.当别人有了车以后,自己也想买,而且是超越自己经济实力买更好的车吗?是□否□

2.当别人升职后,认为应该先提升自己吗?是□否□

3.别人的手机、照相机、电脑、摄像机、音响好,看见以后,决心要买更好的吗?是□否□

4.别人的孩子好,就要求自己的孩子更好吗?是□否□

5.别人的衣服高档,自己也不切实际地买更高档的衣服吗?是□否□

6.别人婚礼办得隆重,自己也想办得更隆重吗?是□否□

7.同事技术好,出国学习深造,自己没有技术,也想出国深造吗?是□否□

8.别人去旅游,自己不顾经济条件,也去旅游吗?是□否□

要求:上述问题,需要在自然的状态下真实地回答。

评分标准

你的测试结果如果出现2个以上“是”的话,说明你存在不健康的攀比心理,需要及时调节,逐步走出阴影。 bIPXI6NUmxba5aif86Uu/W7/e6IBmlwq5+3xvBbPAt1/lTToWlMrlRASDw10qX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