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和乔治·索罗斯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者。在分析了他们的信仰、行为、态度和决策方法后,我发现了两人均虔诚奉行的 23 种思考习惯和方法。其中的每一种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沃伦·巴菲特和乔治·索罗斯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者。
巴菲特的招牌式策略是购买那些他认为价格远低于实际价值的大企业,并“永远”拥有它们。索罗斯则以在即期和远期市场上做巨额杠杆交易而闻名。
两人的区别实在不能再大了,他们的投资方法有天壤之别。即使他们偶尔选择相同的投资对象,他们的行动原因也是大不相同的。
全世界最成功的两位投资者是否会有一些共同之处呢?
表面上看,他们的共同之处不多。但我想,如果有某件事是巴菲特和索罗斯都会做的,那它就可能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有可能是他们的成功秘诀。
表 1 – 1 投资者中的世界前五大富翁
我越看越觉得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当我分析了两人的思路、决策过程甚至信仰后,我发现了一些令人惊讶的共同点。例如:
对于市场的本质,巴菲特和索罗斯的看法是相同的。
当他们投资时,他们关注的焦点不是预期利润。事实上,他们不是为钱而投资的。
两人更重视的是不赔钱,而不是赚钱。
他们从来不做分散化投资:对某一投资对象,他们总是能买多少就买多少。
他们的成功与他们预测市场或经济未来走势的能力绝对没有任何关系。
在分析了他们的信仰、行为、态度和决策方法后,我发现了两人均虔诚奉行的 23 种思考习惯和方法。其中的每一种都值得我们学习。
表 1 – 2 投资大师
(续)
接下来,我拿其他成功投资者和商品交易者的行为对这些习惯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两者是完美吻合的。
无论是在掌管富达麦哲伦基金( Fidelity Magellan Fund )期间创下 29% 年回报率的彼得·林奇( Peter Lynch ),像伯纳德·巴鲁克( Bernard Baruch )、约翰·坦普尔顿爵士( Sir John Templeton )和菲利普·费希尔( Philip Fisher )这样的传奇投资家,还是我曾研究和共事过的其他几十位极为成功的投资者(和商品交易者)中的任何一个,所有的人都遵循着与巴菲特和索罗斯一模一样的思考习惯,无一例外。
文化背景并不重要。对我本人来说颇有戏剧性的是,我曾采访过一名居住在香港,在新加坡、东京和芝加哥用日本的“烛台”图表做期货交易的投资者。随着谈话的深入,我逐一检验着那 23 种习惯,不知不觉已经打了 22 个勾。
当他问我是否认为他应该为他的交易利润纳税时,我打上了第 23 个勾。(在香港的宽松税制下,他很容易合法地做想做的事情:免税交易。)
最后一项检验是这些习惯是否“易传播”。能否将它们传授给别人?如果你学会了它们,你的投资效果会改善吗?
我的第一个试验对象是我自己。由于我过去曾是个投资顾问,而且出版了多年的投资业务通讯《世界金融分析家》( World Money Analyst ),承认我自己的投资效果一度糟糕至极让我难为情。事实上,我当年的投资业绩实在太差,以至于在很多年中我只敢把我的钱藏在银行里。
当我在这些制胜投资习惯的指导下改变了我的投资行为后,我的投资效果开始显著好转。自 1998 年以来,我的个人股市资产平每年增长 24.4% ——而标准普尔指数的年均涨幅只有 2.3% 。另外,我在这 6 年内年年盈利,而标准普尔指数却有 3 年是下跌的。相比我的预期,我轻松地赚到了更多的钱。你也能做到这一点。
你是想像沃伦·巴菲特那样寻找股市上的便宜货,像乔治·索罗斯那样做货币期货交易,使用技术分析,遵循“烛台”图表,购买房地产,在行市微降或暴跌时买入,使用电脑化交易系统——或是只想把钱安全地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全都无关紧要。只要你养成这些习惯,你的投资回报就会节节高升。
不管你做什么事情,是否采用正确的思考习惯会直接决定你的成败。但两位投资大师的思考方法是相当复杂的。所以,让我们先来看一个较为简单的思考习惯实例。
约翰尼为什么不会拼写
有些人拼写很差。他们会激怒他们的老师,因为老师们所做的任何努力似乎都无助于提高他们的拼写能力。
于是老师们往往认为学生不够聪明,即便他们在完成其他一些任务时展现出了过人的才智——有很多学生是这样。
问题不在于缺乏才智,而在于拼写糟糕的学生们所使用的思考方法。
优秀的拼写者会从记忆中唤出他们想拼写的词,然后将它形象化。他们是通过从记忆中“复制”词汇而写下这个词汇的。这是一个非常快的过程,因此好的拼写者很少能意识到这一点。就像任何一位某方面的专家一样,他们通常解释不清是什么使他们的成功成为可能,甚至成为必然。
相比之下,蹩脚的拼写者是凭借词汇的读音来拼写它们的。对学习英语来说,这样的办法不太管用。
解决方法是教会蹩脚拼写者采纳优秀拼写者的思考习惯。一旦他们学会了去“看”而不是“听”所要拼写的词,他们的拼写问题就会立即解决。
当我第一次把这种方法介绍给一个蹩脚的拼写者时,效果令我大吃一惊。这位优秀的作家在上学时得了无数的 B ,而别人对他的评价始终是:“只要你学会拼写,你就会得一个 A !”
不到 5 分钟,他就能拼写出像“ 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 ”、“ rhetoric ”和“ rhythm ”这样一些已经让他头疼的词汇了。他早就知道这些词的样子,只是不知道他必须要去看它们!
这就是思考习惯的力量。
思考习惯的要素
习惯是一种经不断重复而逐渐形成的自动经验反应。在养成一种习惯后,它的作用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这对优秀的拼写者来说显然是事实:他完全意识不到他是怎样拼对一个词的。他只“知道”他的拼法是正确的。
但成功投资者们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难道是潜意识的吗?难道读年报、分析资产负债表甚至在股票或商品价格走势图中寻找规律也是潜意识的吗?
某种程度上说,这些不是潜意识的。但意识只是思想冰山的顶端。在每一次有意识的思考背后,决策或行为都是一系列潜意识思考过程的复杂结合,更别说足以让意志最坚定的人都垮掉的潜在信念和情绪了。
例如,如果你一遍又一遍地对一个人说“你不会拼写”,那么这种信念可能成为他个性的一部分。他能够理解优秀拼写者的方法,如果有人指导,他甚至可以做得像优秀的拼写者一样好。但一旦不再管他,他会迅速退回到他的旧思考模式。
只有改变“我是一个蹩脚拼写者”这种信念,他才能真正采纳优秀拼写者的思考习惯。
另外,缺乏相关技巧也是一块绊脚石,尽管这种情况通常较为罕见。有一小部分人就是无法在脑海中想象出一种形象:在他们变成优秀的拼写者之前,他们不得不先学习如何将词汇形象化。
思考习惯需要 4 个基本要素的支持:
1. 一种驱使你行动的信念
2. 一种思考方法——一系列有意识或潜意识的内心程序
3. 一种有支持作用的情绪
4. 相关的技巧
让我们用这种结构来分析另一种程序,这是一种比投资大师的习惯简单,但却比拼写法复杂的程序。
打破僵局的人
假设我们正在参加一个晚会,而且看到两个男人正盯着同一个迷人的女人。在观察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其中一个男人开始向那个女人走去,但中途停了下来,转过身去,走到吧台,将这个晚上剩余的时间全都花在那里,成了一个越喝越醉的孤家寡人。一会儿之后,第二个男人走到那个女人旁边,与她聊了起来。
没多久我们就意识到,第二个男人似乎要同晚会中所有的人聊个遍。最后,他走到我们这边,扯起了一个话题。我们以为他是一个友好的家伙,但事后我们才意识到,他根本就没说多少话:大多数话都是我们说的。
我们都知道有这样的人,他们可以走到陌生人的旁边,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和陌生人聊得像一生的老友一样。我称他们为“打破僵局的人”,而他们的行为背后正是他们所奉行的思考习惯:
1. 信念: 他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是有趣的。
2. 思考方法: 他们可以听到自己脑海中的一种声音:“他 / 她是不是一个有趣的人?”
3. 有支持作用的情绪: 他们对接触陌生人感到好奇甚至兴奋。他们自我感觉良好,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外部事物。(如果他们分心于某些问题或对某些事情感到沮丧——也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心,他们不会有谈话的“心情”。)
4. 相关技巧: 他们凭借目光的接触和会笑的眼睛来赢得善意。当他们感觉到了你的善意,他们会用某种无伤大雅的评论开始并维持一段谈话,在谈话过程中,他们更多的是听而不是说,而且会保持目光接触,将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让你感觉到你很重要),猜测你的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你可以自己体验一下这种做法。设想一下(如果你仍不相信的话),你认为所有的人都很有趣;你听到你自己的声音在说:“他 / 她是不是一个有趣的人?”然后环顾四周,设想一下你正在人群中——如果你正独处的话。你或许可以感觉到一点变化,尽管这只是暂时的。
那个在吧台边度过整晚的孤家寡人则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思考方法。在最初的心血来潮之后,他在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把他曾经受过的所有感情伤害都回忆了一遍,于是感到万分沮丧,只想喝杯啤酒来缓解一下内心的痛苦。他的情绪反映了他的下意识自我限制信念:“我不够好”或“我总是受到感情伤害”。
面对陌生人时的另一种思考模式是不断地琢磨:“这个人(对我来说)有趣吗?”这种自我中心式的思考方法反映了这样一种信念:只有某些人是有趣的。而它会带来大不相同的行为效果。
下面是这三种不同思考习惯的一览表:
表 1 – 3 三种不同的思考习惯
(续)
孤家寡人,或自我中心式的人可以轻松学会打破僵局者的所有技巧:如何赢得善意,如何“用你的眼睛来笑”,以及如何做一个好的聆听者,等等。他甚至可以唤出那种内心的声音:“他 / 她是个有趣的人吗?”
但是,当那位孤家寡人真的试图与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开始一段谈话时,又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呢?他的自我限制信念战胜了他做出不同事情的有意识企图——结果什么也没发生。
同样,一个在潜意识中相信“我不会赚钱”或“我是一个失败者”的投资者,不可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不管他学到了多少技巧,也不管他有多么努力。
许多失败的投资者背后也存在类似的理念,我把它们称做“七种致命的投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