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历史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大部分中国人——比如我——比较缺乏音乐细胞,比较不那么容易懂得欣赏音乐:因为懂得欣赏的音乐爱好者都遭到了无情的板砖,早早就都被灭掉了,于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音乐欣赏的传统和方法就都给冲走了。
比如战国时候,魏文侯和一个叫田子方的大臣一起喝酒听音乐,音乐爱好者魏文侯有很强的听音辨音能力,一下子听出演奏的音调有问题,指出“钟的声音不对,左边高了。”
魏文侯的音乐造诣引来的不是赞美,而是板砖。那个田子方当场嘲笑魏文侯,说了一番特义正词严的话:“君王圣明就忠于自己的职责,君王不贤明就关心音乐。现在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对自己的职责就糊里糊涂了。”
这大帽子一扣,你说让魏文侯怎么说?他只好表示田老师言之有理,从此之后隐藏起自己对音乐的爱好了。
还是这个魏文侯(看来真是个超级音乐爱好者),有一次向孔子的门徒子夏进行思想汇报,说:“我每次衣冠楚楚地听宗庙里的雅正之乐时都想打瞌睡,但听郑国音乐或卫国音乐从来不会厌倦。您看我这是哪里的思想改造不够呢?”
子夏马上也来了段上纲上线的大帽子:古乐平和正大、气象宽广,讲述的是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理,是有德的君子听的;郑声卫声是奸邪淫乱的,会让人陷溺其中不知自制;古乐有内涵,新乐只是单纯的音响享受,格调低下……
魏文侯更不敢放心大胆地听音乐了。
还有一个音乐爱好者晋平公,他的遭遇更加可怕。有一次卫灵公去晋国,在濮水边扎营,半夜里听到弹琴声,觉得特别好听,但找不到出处,就让自己的乐官师涓把曲子记下来练会儿。第二天到了晋国,让师涓弹给自己和晋平公听,还没演奏完,晋国的乐官师旷按住琴不让继续弹,吓唬他们说:“这是亡国之音,是当年一个乐官做给商纣王听的(看来商纣王也是个音乐爱好者),谁听了谁亡国。”音乐爱好者晋平公不信邪,他说:“不许你拦着我热爱音乐,我一定要听完。”
听完之后,他问:“还有比这更好听的音乐么?”师旷说:“有,但你听不了,你道德修养不够。”热爱音乐的晋平公非要听,师旷就给他弹了。音乐果然很好听,晋粉丝听得热泪盈眶,马上起身敬了师旷一杯酒,请求他再弹一首更好听的,师旷又说他道德修养不够,听了会遭大灾,晋平公说:“我都这么老了,不怕灾难,我所爱的只有音乐。”——多么伟大的为音乐献身的精神啊!于是师旷就又弹了。
史书上说,晋国从此发生大旱灾,三年之内遍地寸草不生,这都是因为晋平公乱听音乐造成的。史书因此严厉谴责了他这种行为,提倡要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欣赏艺术,文明听音乐,健康听音乐,要做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什么事一被挂上道德修养、意识形态的标签,简单的就变得不简单了。这种“非礼勿听”的观念到今天还被贯彻着,凡是子夏田子方们觉得格调不高的,就扣上大帽子禁止它们再出现,于是大家都生活在一个纯洁的社会上,听着被优选过的格调高雅平和正大的音乐,于是就……不知道怎么听音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