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候的吴国有个著名的贤人——名垂千古的那种,叫季札,是吴王寿梦四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寿梦从他小就很看好他,打算让他接任自己的职位,但是季札拒绝了。于是寿梦临死之前,只好把王位传给了大儿子诸樊。
诸樊也想拉季札进政治局,担任领导角色。等父亲丧期满后,他提出要把职位让给季札,季札推辞了。担心季札怀疑合法性不够的诸樊就组织了一个“国人坚决拥立季札”的活动,群众代表纷纷在镜头前表态支持季札进入政治局,没想到这番逼宫没有让季札顺水推舟,却把他干脆推出了决策圈。他抛弃了家室,跑到乡下耕种,以表达自己不愿入朝的决心。看到这种情势,诸樊只好暂时放弃了。
过了13年,诸樊去世,临终前,为了安排好季札做接班人的问题,他没有把王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打算一个弟弟一个弟弟地传下去,直传到季札不可。
按照这个安排,17年后二弟余祭去世,王位传给了三弟余昧,4年后余昧去世,要把王位传给老四季札,可季札竟然又不要,并且逃奔到国外。吴国人民看到这个结局,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安排老三余昧的儿子僚当了国王。直到王位问题妥善解决,季札才重归故里,承担了个使臣职位。
季札为什么死也不肯当头儿呢?经过仔细研究,我发现,其实他是为了做一名可以自由批评的无党派人士。
老大诸樊执政时期,季札曾出访各国。到了音乐大国鲁国,鲁国为他演奏演唱了各国著名歌曲,在听完每首之后,他都对歌曲所属的国家进行了一番评价:周朝教化很有基础,可惜没能达到尽善尽美;郑国政令苛细繁琐,人民无法忍受,恐怕会先灭亡;齐国远景不可限量;陈国没有良君主政,恐怕不能传承久远……
然后他去了齐国,又掺和人家的国政,跟一个当权派讨论该国大事,以旁观者的身份指出该国即将出现内乱,当权者必须交出权力才有可能避免事端——他的这番评论果然帮助该当权派躲开了一场祸事。
然后他去了郑国,去了卫国,去了晋国……到处结交政坛人物,褒贬该国政治是非,做演讲、做访谈、做顾问,很是过了一番评论之瘾。
后来僚做国王之后,他又获准出使晋国,观察各国政情,后回国汇报。只可惜那时听他汇报的人僚已经死了,他是在僚的坟前汇报的。
由上面可以看出,季札之所以拼命避免成为党内人士,就是为了能够不受影响、不受压力地做一个政治观察家、政治评论家,保持足够的独立性。而一旦成为一个国家的领导层,必然要为维护国家利益考虑,必然要为自己位置考虑,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还怎么保证真实客观公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