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人民的自救

在丛林状态下,每个人都是他人的地狱,因为大家不当狼就得当肉,所以无论谁都活在恐惧与战斗当中,不论强弱。这种状况有违人类的本性。自从人类形成了社会,人们就依靠共同认可的秩序组织起来,并依靠秩序自我保护。渴望秩序,追求稳定,是社会中人的本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后,强悍凶暴的军阀公孙瓒,面对国无宁日的局面,也生出了厌惧之心。他战斗失败退守易京,在那里环城挖掘十道壕沟,兴筑高大土丘,每个土丘都五六丈高,再在土丘上建立高楼。位于中央的土丘最高,足有十丈,作为他自己的居处。用铁做门,左右侍从警卫都被隔在门外,7岁以上的男子不准进入。公文命令都用绳子吊上堡垒,传达口信用大嗓门的侍女向外喊。公孙瓒囤积了300万斛(汉制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一斛约等于现代20升)粮食,然后就在这里避世。他说:“想当年我驱逐叛变的胡人,扫荡黄巾变民,以为天下战乱可以平定。可到现在战乱才不过刚刚开始,看来我已无能为力。不如使官兵休息,等我把囤积的粮食吃完,大概天下大势,已有分晓。”

公孙瓒的想法很能代表乱世之下人们的普遍心态。他还是有自己的队伍的,那些没有队伍的,避世之心会更重。与公孙瓒同时代的幽州人田畴,率领乡人数百,向北进入徐无山区,择深山较平坦之地,躬耕自养。数年之间,外来百姓来归者达五千余家,自成一新移民垦殖的天地。在兵连祸结的时代,田畴的世外之地成为失家者的乐土。他与垦众相约,严禁互斗,杀伤者抵罪,又立断狱之法,定婚嫁之礼,还延聘饱学之士,兴办学校,教育子弟,使各行各业,都具规范。

在那种乱世,很多不想做“流寇”,不加入军阀,但又希望自我保护的人们聚集起来,兴建这样的城寨,这叫做“坞壁”,从两汉到唐末的史迹中都可找到这样的记载。

坞壁既是为逃避战乱而建,故大多设立于远离城邑的山林川泽地带。例如洛水流经的檀山,“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再例如合坞,“城在川北原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绝,惟筑西面即为固。”一般建在易守难攻之地。《资治通鉴》胡三省注释介绍坞壁为:“城之小者曰坞,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未有朝命,故自为坞主。” 坞壁大多为自卫性质的组织,他们力图独立于乱世纷争之外,等待动乱过去。这种建立在贫弱相助、有无相通原则上的规约,以及学校等公共设施,表现出浓厚的共同体理念。严酷的环境,逼使坞壁内部紧密团结,故坞主与其下属的关系,不仅建立在权力基础之上,而且还存在某种相互依存的义气人情。

在丛林状态下,每个人都是他人的地狱,因为大家不当狼就得当肉,所以无论谁都活在恐惧与战斗当中,不论强弱。这种状况有违人类的本性。自从人类形成了社会,人们就依靠共同认可的秩序组织起来,并依靠秩序自我保护。渴望秩序,追求稳定,是社会中人的本能。

这样的坞壁有点类似于军事组织,人们自发依附于一个强势人物,在他的管理下搞生产自救和抵御外敌,为此当然要牺牲许多个人自由与发展。但在那样的乱世中,自由和发展已是奢望,生存才是首要的。每一次大乱,都持续数年至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五胡乱华阶段)。没有政治野心、仅仅期待治世的普通民众,就默默地等待着猎食者们争斗出一个结果,直到进入新的朝代为止。

没有哪次民变不是因为政治黑暗和官吏贪暴引发的。权力者与民众是完全不对等的关系,一切主动权掌握在权力者手中,连民众的发声渠道也是权力者给予的,当他不想提供时随时可以收回。 7nIBq6RVWlaNiuzmdKXKlyhUC2ybhWJK+tWkEknWg4poh1F0KRVCsHCtxw9c8z7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