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的变乱是从一场闹剧开始的。大业六年(610年)正月初一三更时分,天还没亮,数十人身穿白衣头带白帽,一手拿香一手拿花,自称弥勒佛,进入东都洛阳端门。由于装扮奇特,守门的卫士不明就里,都向他们磕头,他们正打算趁此机会夺取士兵的武器发动攻击,正巧齐王杨暕卫队经过,发现这一情况,将他们当场全部杀死。然后政府军在城内大规模搜捕,一千多家受牵连。这场闹剧迅速被平定,没人追问他们为何造反,有什么不平,也就无人反省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在那时,谁都没有想到这之后造反就如同星火燎原。
到大业九年(613年),造反者已经遍布全国。杨广采取的对策是,令全国各郡、县和驿站都修城或筑城,又令各郡县城迁移到驿路附近五里以内。甚至令郡县官籍没收起义人的家产和人口。郡县官为夺取财物和人口,更加专擅威福,任意杀掠,逼得不曾参加起义的民众再也不能留恋乡土。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因农民纷纷起义,户口大减,令郡、县、驿亭、村坞都修筑城池,所有民众都迁入城中居住,给城附近的田地耕种。城附近的田地为数有限,居城中将无以为生,这又驱迫一批民众不得不参加起义军。
史学家岑仲勉总结过一个详尽的隋末变民集团表,这个表可以协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局面。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表里并未列出李渊、宇文化及等初为政府军,后来成为反政府军的组织。
虽然这表上标出的“起义军”不够完整,不过也能大致看出,隋末反政府组织最集中的地方是在山东(太行山以东),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河北省一代(本书所指“山东”,都是指这一地区),隋末的第一支有名有姓的农民起义军王薄就是起自今山东章丘。此后成气候的几支队伍中,翟让、李密军和窦建德军,也都是山东豪杰。在隋以前,直至有唐一代,山东地区都是整个帝国最为富庶的地方,唐代主要的丝织品税收都来自这里。而炀帝执政期间,开凿大运河和三次征辽,其主要征夫、征兵地都在这一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