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跑步实现霸权主义

隋炀帝杨广上台之后,做的主要事情基本上可以用两个词概括:折腾、得瑟。他不是一个无能的昏君,不过如果他无能一些的话,他的结果可能会比实际上好些。他太雄心勃勃了,太想当一个伟人,要天地人都来配合他,问题是哪有那么好的事。

他的折腾体现在大搞基础建设和不断出巡上。他登台的第一年(605年),就在洛阳旧城西十八里营建东京,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征集各地的奇材异石,运送洛阳。农民被迫运输,千里络绎不绝,使许多人活活累死在路上。“乾元殿大木多自豫章采来,二千人拽一柱,其下施毂,皆以生铁为之,中间若用木轮,动即火出,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钱)”。“又于观文殿前为书室多间,每三间开方户,垂锦幔,上有二飞仙,户外地中施机发。帝幸书室,有宫人执香炉前行践机,则飞仙下,户扉及厨扉皆自启,帝出则复闭如故”。在洛阳西郊建筑一座西苑,占地二百多亩,苑内有海,海中修造三个仙岛,高一百多尺,岛上建筑亭台楼阁,十分壮观。海的北面有龙鳞渠,渠水曲折流入海中,沿渠修建了16个别院,建筑非常华丽。整个西苑被点缀得四季如春。秋天,用彩绫剪成花叶,挂满树枝;冬天,凿掉池沼中的冰,用彩绸剪成莲叶荷花布置在上。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洛阳宫殿的督建者也是宇文恺——大兴城的设计者,同时也是广通渠的督建者,这几项工程都是影响世界的工程,他真是个结构天才。

大建宫室即从此开始。业元年(605年),于临淮建梁宫;大业三年(607年),在太原建晋阳宫;大业四年(608年),在汾州建汾阳宫;大业十二年(616年),建毗陵宫;此外涿郡有临朔宫,北平有临榆宫,渭南有崇业宫,鄠县有太平宫和甘泉宫,江南有丹阳宫。这些宫室既不是给老百姓用的,也不是给朝廷用的,而是统统给他自己出游用的。

杨广的出游贯穿了他的整个执政过程。看一下他的出游史吧:即位后三个月,去洛阳,然后去江都;大业二年(606年)四月,回洛阳;大业三年(607年)三月,回京师(即大兴);四月北巡,从榆林出塞,入楼烦关;九月回东都洛阳;大业四年(608年)三月,去汾阳宫,然后出塞,巡长城,向东到恒岳;大业五年(609年)正月,从东都回京,西巡河右,出张掖,九月还京,十一月又去东都;大业六年(610年)三月,去江都;大业七年(611年)二月,由通济渠到涿郡;大业八年(612年)伐高丽,九月回东都;大业九年(613年)三月又去打高丽,九月回来;大业十年(614年)三月,又去涿郡,然后去怀远,十月由东都还京,十二月又去东都;大业十一年(615年)五月,去太原巡北塞,结果被突厥围于雁门,险些被杀,十月回东都;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再去江都,然后就死在那儿了。执政十四年,在首都待的时间,统共不到一年。他一出门,文武官员和后宫佳丽都得跟着他到处跑,“从幸宫掖,常十万人,所有供需,皆仰州县”,也就是要路过的地方政府供应食水给养等等。地方政府稍微慢待一点,甚至供应不够豪华,他都会将地方官治罪,因此各地官员不得不比着赛地搞豪华接待——可以想见这是怎样的一群蝗虫。

公平地说,杨广的出游并非只是为了寻欢作乐,确实有政治意图。比如三赴辽东,都是为了伐高丽;四次出塞,都是为了宣扬实力,这一点会在后面说明。

他的基础建设不仅限于宫室,还有交通设施。在建造东都的同一年,隋炀帝就下令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万人,从洛阳西苑到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开通一条运河,叫“通济渠”;又征发淮南百姓十多万人,从山阳到江都(今江苏扬州),把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的一条“邗沟”疏通。这样,从洛阳到江南的水路交通就便利得多了。以后五年里,隋炀帝又两次征发民工,开通运河,一条是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到涿郡(今北京市),叫“永济渠”;一条是从江都对江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叫“江南河”。最后,把四条运河连接起来,就成了一条贯通南北,全长四千里的大运河。大运河还有很多配套工程。河的两旁开辟驰道,岸边每隔两个驿站设置一座行宫。自洛阳到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共设置了40多座行宫。开凿大运河及配套设施,前后共用了约1亿5千万个人工(人*日),平均当时每户百姓要出近20个人工,有许多开挖运河的民工累死在河中,“役丁死者什四五”,也就是说,将近半数民工都把生命贡献给了这条河。

他的这一切“折腾”,都是为了达到一个政治目的:称霸天下。简而言之就是得瑟。为此他辛苦劳顿,马不停蹄,倾尽国力。

在运河开通之时,隋炀帝曾率数千艘游船及护卫战船,自洛阳附近的显仁宫至江都,展开了一场绵延约九十公里长的大巡游。乘船的除了后宫嫔妃、王公贵族外,还有僧尼、道士、外国商人及他们携带的物品。拖动这样浩大的船队动用了八万兵力,其中身着锦缎的将校九千余人。护卫船上搭乘了十二大队的卫士,这些士兵轮换着拉船。此外沿河两岸还有骑兵护卫随从。沿途的地方官必须提供船上所有人员所需的食物,后宫嫔妃吃不了的饭菜便刨坑掩埋,而此时的运河两岸正遭遇年馑,百姓饿得骨瘦如柴,饥肠辘辘。

他的这一切“折腾”,都是为了达到一个政治目的:称霸天下。简而言之就是得瑟。为此他辛苦劳顿,马不停蹄,倾尽国力。他试图称霸天下的方式有几种,一是金钱外交,二是武力征服,还有一个三,就是“吓死你们”,属于有隋朝特色的金钱外交方式。

金钱外交的主要实施者叫裴矩。杨广上台后,令裴矩经营西域。裴矩很敬业,每遇到经商的西域外国人前来,就向其打听西域风土人情和山川分部,收集之后编纂成一部三卷本《西域图记》献给杨广。此图不仅打开了杨广的视野,也拉开了杨广向外输出价值观的序幕。

大业三年(607年),杨广派使节使流求,四年(608年)使赤土,至罗刹。大业四年(608年),他打算巡视河右,先让裴矩去做安排。裴矩明白杨广的心思,先行花巨资说服高昌王和伊吾吐屯设,让他们派使节入朝朝见“天下之王”杨广。第二年当杨广到达河右地区的燕支山时,高昌王、伊吾等27国的使节拜谒于道旁,他们均受命佩戴金玉,身着锦衣,焚香奏乐,歌舞欢腾——这些当然也是靠收买的。炀帝又命令武威、张掖的士女盛装修饰纵情观看盛典,有谁衣服、车马不新鲜整齐的,由郡县负责征收更换。车驾马匹充塞道路,周围绵延几十里,以显示中国的强盛。此行让杨广虚荣心大为满足,谕令此后皆妥善招待西域商使。为举办这样的活动,百姓必须缴纳物资,搬运货物,西部地区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百姓失业、致贫皆始于此。

大业六年(610年),杨广下令在东都洛阳为外国商人举办盛大的商品展示交易会。以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为限,命人在端门大街搭建时称“百戏”的大戏场。在戏场周围竖起栅栏,绕场一周足有八公里之多。里面表演的节目多种多样,千奇百怪。旁边则是由一万八千名乐师组成的乐队,演奏声震耳欲聋,在二三十公里外都能听到。

西域人到洛阳东市做交易,杨广命令本市商人盛饰市容,广积珍货,商人都服装华美,连地摊上的卖菜人也得用龙须席铺地。西域人经过酒食店门前时,店主都得邀请他们入座吃饱喝足,不收分文,还要说隋朝富饶,酒食不要钱。市内树木也都用帛缠饰,以示富足。西域人问道:“你们隋朝也有赤身露体的穷人,为什么不用这些帛给他们做衣服穿,却白白用来缠树?”市人无言以对。

在广撒钱的同时,还采用威慑力来镇住“番邦”。比如外出巡视时专门制作了“观风行殿”,这是一个能够承载皇帝及数百名随从的大观台,台下设置有能够行驶的装置。夜宿时,以“行城”将“行殿”护卫起来,保证皇帝、大臣的安全。所谓“行城”是可以移动的长城,它将板子像屏风一样连接在一起,四面有城门及瞭望台,全长约三公里,行进时将其拆开装在车上,到了宿营地再搭建起来。此外,据说还挑选精兵五十余万全副武装,配备良马十万与巡游队伍同行。“戎狄见之,莫不惊骇”——效果多好!这些排场,就是为了展示我大隋的强大国力,让外国人闻风丧胆的。

对那些金钱买不动也无法震慑住的国家,就采取武力。大业元年(605年),杨广发兵攻打林邑国。隋朝将军刘方亲率海军,沿林邑海岸线直逼林邑国都,隋军占领国都大肆掠夺,并收缴了宫中摆放的牌位、梵语书写的纪录文献等物。可是由于无法适应南方气候,至凯旋归来时已有半数隋军毙命,大将刘方也在归朝途中病逝。林邑国王梵志在隋军撤走后返回国内,摄于隋朝的强悍,向隋派遣使者成为朝贡国。

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委任朱宽到海外各国巡视,命其四处劝说他国向隋纳贡。其中一个叫流求的国家拒绝了这一要求,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命陈棱、张镇周二人为大将,率兵从义安郡起航攻打流球。斩杀了流球国王,俘虏臣民一万七千人,并将这些人带回。隋炀帝将这些人通通贬为奴隶分赐给百官。

大业五年(609年),杨广还亲自率兵,讨伐了西方一个叫吐谷浑的国家。在追赶逃跑的吐谷浑可汗时,一鼓作气攻打到现在的青海省境内。为此杨广非常得意自己的骁勇善战,自夸道:“吾观古代帝王常常巡视四方,向外民族展示我大汉威仪。然而近代天子都是些胸无大志、只知闷在宫中做些涂脂抹粉之事,根本不与普通民众接触。那怎么能称得上为政之方略呢!”

大业三年(607年),杨广出塞巡视,突然造访了东突厥启民可汗的大帐。当时高丽使者也刚好在,杨广即令其回国,让高丽王赶快入朝称臣。但高丽王竟然没来!这引发了杨广的三征高丽。第一次征调了1133800士兵,负责搬运粮草的民夫是这一数字的两倍,最后却大败而回,渡河进攻的30万5千名士兵只活着回来2700人,被丢下的武器辎重以万万计;第二次正要组织进攻,国内出了内乱,只好仓促赶回;第三次国内虽已大乱,但高丽也已经被折腾坏了,于是遣使请降,大家互相给了个面子,就这么凑合结束了。杨广本来还想打第四次,到底要争出谁是老大。但客观条件已然不允许,他只好壮志未酬了。 bWZnxy8Qk2atHvBIATw2Eux/SBWRS7ZoQrfHF2+7Bvmyk0PDjJF8JyGENkPcOmF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