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一度是个盛世,而且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了一个盛世。它在短暂的时间里做到的一些成就,是很多朝代几代都不一定能达到的。
在360年的分裂之后。从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大分裂时期,先是分三国,然后进入两晋。晋朝一度实现过全国统一,但时间非常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此后是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氐、羌各种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中原地区进行了一场长达百余年的混战。再然后由鲜卑人的北魏统一北方,与在南方的宋、齐、梁、陈几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大量外族的涌入和长期的分裂割据,人们已经不知道统一的概念。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实现统一,其难度是相当大的。隋是分两步得到的全部国土。北方来自于篡位,接收北周的胜利果实。南方来自于征服——位于今湖北省的后梁在开皇七年(587年)被兵不血刃地吞并,位于其东南的陈朝在开皇九年(589年)经过短暂较量被征服。隋在征服陈朝后实行开明政策,善待陈后主家族,结交南方著名文人,在原陈朝地区免税十年,赞助宗教。这些做法收买了人心,使武力征服后没有出现长期反抗的情况。
隋朝建立后,首先就进行了裁汰冗员的工作。当年秦始皇建立了郡县制,汉朝继承,但在执行过程中又增加了一层州,变成了三级。大分裂时期还多了一层府。再加上这期间豪门大族和皇亲国戚都受贿安置门客,在郡外加郡州外加州,官员成倍增加,十羊九牧,百姓不堪负累。隋朝建立后,取消了郡这一级,恢复两级制,并将剩下的旧州官署一律撤销(到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此举不仅减轻了百姓负担,也使权力更向中央集中。其次是简化法律以使其适应新帝国、新秩序的需要。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就命人制定新法典,开皇三年颁布了隋朝法典《开皇律》,后来唐朝直接以它为样板制定了《唐律》,而《唐律》又是后世法令的基本模式。开皇二年颁布的《隋令》则规定了官僚机构办事程序、土地和税收规定、日常行政章程,它涉及的内容又是624年唐朝颁布的唐令的前身。隋朝还创立了三省六部制,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而三省制则在不同时代由统治者根据需要做调整和补充。
隋接手的是这样一个国家:几个世纪的混乱造成大批人从西北和中原逃亡,数百万人在不断战争中丧生,北方的大片土地遭到破坏,人口减少、耕地荒芜。由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的侵入,奴隶制重新出现,社会倾向于密集在坞壁中。交易和商业衰落,货币被废弃,暂时稳定的政府只能靠征收实物和劳役来实现管理。隋初记载在册的人口只有450万户左右,经过人口普查又查出三四十万户,灭陈后又得户50万,经过十几年经营,到大业二年(606年),户数达到900万户,人口约5000万人。垦田数也发展极快,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的垦土数为19, 404, 267顷,到隋炀帝大业中达到55, 854, 041顷。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拿唐朝比一下就知道了,唐最盛时期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的垦田数,也才只有14, 403,862顷,还比不得隋初的情形。虽然按史学家汪籛的研究,隋这个惊人的垦田数只是理论数字而非事实,但理论数也不至于比实际多出太多,即便折半,也够厉害了。怪不得元人马端临说:“自汉以来,丁口之繁息与仓廪之盛莫如隋”。丁口繁息不足以说明隋之富有,仓廪之盛才能。隋的仓廪丰盛到什么程度呢?通过史书中这些词句可以想象:“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直至起义军大兴之时,仓廪府库,仍称充实。李密“开洛口仓散米”,就食者“近百万口,无瓮盎,织荆筐淘米,洛水两岸十里之间,望之皆如白沙。”王世充据东都,城内“布帛山积,至以绢为汲绠,然(燃)布以爨(就是烧布帛当柴火做饭)。”唐高祖李渊所占有的晋阳,号称“食支十年。”西京(长安)的府库,则直至唐贞观年间,尤未用尽。
隋朝建立之前,突厥已在北方兴起并形成边患,其时北周北齐对峙,都收买突厥以避免腹背受敌。北周帝卑躬屈膝地求娶突厥之女,每年送给突厥十万段丝缎,北齐也花大价钱买平安。突厥王几次对随从说:“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隋建立后采取促使突厥分裂的政策,收到效果,并在军事上屡次给予突厥以重创。在南方,公元605年,隋的军事力量继秦汉以来再次及于印支南部,建立了临邑郡。在西方,隋于公元608、609两年间,连续进击吐谷浑,获得决定性胜利,并以其地置河源、西海二郡(在今青海)。同时,隋以兵力威胁伊吾,迫使高昌王及伊吾吐屯设“入朝”,并迫使吐屯设“献西域数千里之地”,因置鄯善、且末二郡(在今新疆)。东方海上,公元610年,隋遣兵万余人泛海登琉球(一般认为是今台湾,也有人认为是今菲律宾),俘虏了大量男女奴隶。此后,日本也遣使入隋,这一行动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初人形容隋的强盛说:“统一寰宇,甲兵强锐”,“风行万里,威动殊俗”。
从汉以降,权力是掌握在一批贵族家族中的,汉朝虽然有“举孝廉”的制度,但“孝廉”的产生也把持在贵族集团手中。可以说,王侯将相,就是有“种”的。建立于隋文帝开皇年间的科举制打破了这种状况,虽然它的作用在隋朝尚未明显表现出来,但对后世影响巨大,它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上升渠道(虽然这渠道很窄),也造就了一个职业官僚群体。这样一来,统治集团就不再只是一小群世代相传的家庭,贵族也在中国慢慢消失。同时,这些人是依靠皇权获得地位的,没有皇权就没有他们的发达,拥护皇权也就是拥护他们立业的根本,他们与皇权的关系更加紧密,也因此更促进了中央集权。这与之前一些贵族世家世袭权力,皇帝是谁与他们无干而缺乏保护皇权的热情的情况大为不同了。
隋文帝时修了广通渠解决大兴城(也就是长安城)的漕运;炀帝时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还有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今江苏的镇江)到达余杭(今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连接起来。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唐朝人皮日休曾总结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还有一些虽算不得文治武功,但也称得上是留给后世的遗产。
隋文帝执政的第二年,因为沿用的北周都城旧长安已经破落,饮水也带涩味,几乎不适于人类居住,于是决定在长安东南二十一里龙首川处建新都城大兴,并令宇文恺负责督建。宇文恺是个建筑天才,他建成的大兴城不仅隋朝使用,而且唐建立后将其继续发展,用了300年。他的规划影响了自唐至宋各大城市的建设,连日本平安京也是仿了这一设计。大兴城分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宫城居最北,皇城外绕,皇城外分东西二郭,各分为三纵列,每列南北十三坊,此皆东方文化的表现。衙署与民居分离,也便于统治。史载“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朝廷、宫寺、门居、市区不复相参”,规划十分精致。
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度支尚书长孙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之灾,百姓生活困难,奏令民间设立义仓以资赈给:“古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积,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储,虽水旱为灾,人无菜色,皆由劝导有方,蓄积先备。请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与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文帝批准了这个主意,中国历史上第一批义仓由此出现。开皇十五年(595年),以义仓贮在人间,多有损费为理由,将义仓的管理权从乡村基层的社司转移到州仓曹手中。开皇十六年(596年),义仓粮的缴纳由自愿变成了强制,从不拘数量变成了按户等高低征收固定额。隋的义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赈济饥民的义仓,不过义仓制度在隋代只在文帝期间起到了作用,炀帝时就被其征用了。唐把这一制度沿用了下去,直至清。义仓在历史上时兴时废,真正用于赈灾的时候不多。义仓制度在唐代也经历过如隋代一样的演变,由最初用于民间赈灾储备,慢慢演变为皇帝的私藏,到最后成为必须缴纳的税收,变成国家的囊中物。民物官管,往往会有这样的结果。
隋朝实行府兵制,士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这种制度产生的兵员在隋炀帝第一次征辽也就是打高丽失败后,被炀帝杨广认为战斗力不够。回军后,他就在全国范围内募集了至少十数万的武功高强不怕死的年轻人,组建了一支精锐军队,称“骁果”。这只部队精锐到什么程度呢?从史书中记录的骁果沈光的行为可见一斑:“光少骁捷,善戏马,为天下之最。”,“初建禅定寺,旗杆高十余丈,竿顶需系绳索,沈光口衔索,缘竿而上,直至竿顶,系绳毕,手足并放,凌空而下,以掌撑地,倒行数十步,时人号为‘肉飞仙’”。这支精锐部队为隋发挥作用是在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在雁门被匈奴所围的时候,他们以自己的骁勇保护炀帝直到解围。但此后起的作用就是破坏作用了,由于其极强的战斗力,起到的破坏作用也是极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