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Facebook:社交帝国的平台化融合之路

姚雨舟/文

十一年前,Facebook诞生于哈佛宿舍。起初它仅允许在校大学生成为用户,两年后才逐步放开限制,成为人人皆可加入的社交网络。与发展历程暗合,“开放”也是Facebook运营策略的关键词。

在大卫·芬奇的电影里,极客出身的马克·扎克伯格被塑造为偏执自大,率性处事的形象。但如今年过三十的他,掌管的帝国拥有超过13亿活跃用户,经营思路显得更加清晰、慎重。他鼓励开放思维、群体智慧和创新精神,在推进业务边界的同时,消化既有优势。作为横空出世的新生力量,互联网企业的生长本身就是融合的过程。现在,让我们以这个角度,剖析Facebook的成长之路。

开放,以平台奠定融合基础

所谓平台,就是允许各方力量交汇的场所。

古语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Facebook搭建平台,为网站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也为融合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在Facebook的用户导入期,开放战略使得Facebook迅速脱颖而出,并且得以积聚人气,为下一步的拓展、布局做好准备。

1.开放平台(Facebook Platform),人气热度一骑绝尘

在2007年5月,当时拥有1.32亿名活跃用户的Facebook开放了自己的平台——Facebook Platform。所谓开放,就是将Facebook拥有的海量社交用户档案和关系数据,通过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利用这个框架,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可以开发与Facebook核心功能集成的应用程序。事实证明,Facebook Platform的搭建成为了一个三赢的举措:

首先,对第三方开发者而言,他们找到了向亿万用户直接提供服务的场合,基于开放的数据,他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切合用户兴趣的应用与游戏产品。在社交平台上,好的应用和游戏会受益于口碑传播快速成长。

第二,对用户而言,单纯的状态更新并不能满足社交需求,他们需要新鲜的互动方式。如今在不离开Facebook的情况下,他们就可以接触到实用或有趣的小应用、通过社交游戏和朋友们一决高下。用户的Facebook账号不仅仅是网站的通行证,更是打开社交新世界的钥匙。

第三,对Facebook自身而言,它借此完成了“网站”向“平台”的转型。纵然Facebook拥有卓群的工程师,终究抵不上数万第三方开发者的群体智慧。平台化,意味着Facebook一只手收获了海量的应用产品,另一只手握住了稳定的用户活跃度。

在此之前,MySpace一直稳居社交网站头把交椅,当Facebook推出开放平台后,前者依然没有敲破自家的数据围墙。直到2008年2月,MySpace才启动开放策略,但经过八个月的落后期,Facebook的弯道超越已经无法阻挡。谷歌热度验证了这一点,据显示,二者的搜索热度在2007年下半年形成了转折。2008年5月,Facebook的全球独立用户访问量首次超过MySpace,自此一骑绝尘。

2.开放图谱(Open Graph),实现内容汇聚与分享

马克·扎克伯格在2010年4月的F8开发者大会上向世人介绍了“开放图谱”(Open Graph)

借助社会化插件(Social Plugins),所有网站都可以任意添加“喜欢”(Like)或者“推荐”(Recommend)等按钮,使用户将喜爱的内容分享至Facebook。

早在2008年,Facebook就已经推出了Facebook Connect功能,开放API,允许用户使用Facebook账号登陆第三方网站,此功能首次把Facebook和数以万计的网站通过登陆环节联系了起来。开放图谱的推出则是更进一步,实现了内容的分享。

在接下来两年的F8大会上,开放图谱功能得到了完善和强化。

2011年,Facebook对其升级,拓展了内容分享的形式。不再局限于“喜欢”与“推荐”,网站和应用能根据自身的特质,制定不同的分享动作。用户不仅能“喜欢”一本书,还能分享自己的阅读动态、添加的读书笔记、标注的精彩段落。华盛顿邮报、Spotify、Yelp和Hulu等成为了第一批尝鲜者。

2012年,Facebook又公布了60个加入开放图谱的新成员,涵盖旅行、票务、购物、美食、健身等领域(如Airbnb、eBay、Pinterest、Zynga)。

迪士尼旗下游戏《复仇者联盟》于2012年5月登陆Facebook游戏平台,之后的半年内,通过开放图谱分享的动态消息的点击率已达到700万次,成为这款游戏第三大点击率来源。此外,相比通过邀请加入《复仇者联盟》的用户,通过开放图谱分享故事点击安装《复仇者联盟》的用户,在游戏内购买的次数是前者的两倍。

据Facebook透露,截至2013年3月,用户共产生了4000亿次的开放谱图动作,播放了1.1亿首歌曲,播放次数400亿次,分享过147万本图书。

3.公共主页(Facebook Page),实现营销功能

专注社交媒体的研究机构SocialMedia Examiner针对美国市场发布的《2014年社会化营销产业报告》显示,94%的营销者经常使用Facebook,把它视为最重要营销平台的比例高达54%(该数值远高于LinkedIn的17%和Twitter的12%)。

Facebook在2007年底推出公共主页,企业、明星、机构或个人可以免费申请和使用。社交平台最大的优势在于粉丝的互动性和传播力,营销者在这里发布信息、与公众沟通、派发优惠、进行创意性营销活动,推动了社会化营销的崛起。如今,夏奇拉、可口可乐、巴塞罗那俱乐部、德州扑克的主页粉丝数已分别突破1亿、8700万、7100万和7000万,证明Facebook公共主页对各类使用者都拥有重要的营销价值。

Facebook鼓励品牌的进驻,它并不直接收取公共主页使用费,而是自2010年起逐渐加入页面广告版位、营销推广费,利用增值服务获得经济收益。这一做法为Facebook迅速赢得了一个全新的身份——社交化的营销平台,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了广告商的注意与认可。

多元,以平台为基推动业务成长

从2007年堆土筑木,搭建平台,Facebook的用户流量不断充沛。但要保持健康增长的水平,并促进企业的内生发展,Facebook需要谋求业务的壮大与多元。此时重新审视Facebook此前所构建的平台就会发现,它所贡献的不仅仅是流量,更孕育出了数据积累和产业链条,这些都是摆在Facebook面前现成可用的资源。

自此,Facebook的融合化道路与战略愈发清晰起来,此前的所有积淀都在这一刻有了决定性的意义。

1.发挥数据的力量,技术支撑前端创新

数据是平台上流动的血液。如何把每日TB级的数据量盘活起来,对Facebook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在后台,Facebook在美国和欧洲建立了多个规模庞大的数据中心;在前端,Facebook面向用户和广告主提供的功能与服务暗含了数据分析的逻辑。

以图谱搜索(Graph Search)为例,这是Facebook于2013年1月推出的社交搜索功能。马克·扎克伯格称其为Facebook自“信息流”(News Feeds)和“时间线”(Timeline)以来的最重要创新。

从外观上看,图谱搜索只是Facebook页面上一个其貌不扬的搜索栏。但与常规搜索引擎不同,图谱搜索发力自然语义的解析,能够判断用户希望获取的是哪些信息,直接向用户提供有关人、照片、地方和兴趣等问题的答案。例如,搜索“住在西雅图,并且喜欢骑行”,图谱搜索将优先显示符合条件的用户好友,然后推荐平台上属性相同的用户。同时,图谱搜索是个性化的,A用户的搜索结果与B用户不尽相同。

图谱搜索背后的数据来源是Facebook海量的用户标签、行为数据。

用户及其好友在个人资料中所填的属性资料、对一首歌曲的点赞、在一处地点的签到、对一个公共主页的关注都会对搜索结果产生影响。这些实时、全样本、非结构化的大数据是Facebook平台化战略沉淀下来的独门武器,经过数据挖掘与分析,又重新被包装为数据产品推向用户。此外,社交数据也成为了广告投放的依据,助力精准营销。

2.完善产业链条,平滑推进衍生业务

平台化运作过程中,第三方参与者功不可没,但作为平台主导者的Facebook也没有忽视平台蕴藏的价值。通过积极介入产业链,Facebook得以顺势开展新的业务,尽管有些试水并未获得理想效果,但利用现成产业链进行布局的策略依然值得尝试。

生产环节:收购Oculus VR,欲意涉足游戏制作吗?

游戏开发商是Facebook开放平台里一股极为重要的力量。2013年Facebook的游戏月活跃用户为3.75亿,而全站同期的月活跃用户数为12.28亿,这意味着有三成的Facebook用户是游戏平台的使用者。游戏平台的创收仅次于广告,为Facebook的第二大营收来源。但Facebook本身不参与游戏的开发制作,而是以发行渠道的姿态存在,从游戏的内购买中获得分成:Facebook抽取30%,游戏开发商保留70%。

Facebook对游戏制作环节的不干涉,为游戏开发商保留了生存的空间。在此阶段,双方各司其职,和睦共生,游戏开发商Zynga便是最经典的案例。

但Facebook真的甘愿放弃游戏市场的大蛋糕吗?答案是模糊的。

2012年11月,Facebook与Zynga的合作协议提前终止,Zynga不再受制于在Facebook平台上独家发布的义务,Facebook也解脱了制作环节的禁止令。

2014年3月26日,Facebook宣布将以20亿美元现金加换股的形式,收购虚拟现实技术公司Oculus VR。后者的标志性产品Oculus Rift是一款为电子游戏设计的头戴式显示器,佩戴者可以获得沉浸式的游戏体验。针对此次收购意图的猜测众说纷纭,主流观点是Facebook将把虚拟现实技术从游戏领域进行外延,打造下一代虚拟服务平台。可游戏毕竟是Oculus最为成熟的业务,在虚拟游戏领域居于领先地位。

Facebook如果涉足虚拟游戏,既能保护目前游戏平台上开发者的利益,也能为自己开辟新的业务。基于短期预期,我们不妨对其留心观察。

分发环节:推出AppCenter,企图掌控应用分发

2012年6月7日,Facebook发布了App Center的网页版和移动版。App Center本身不提供应用的下载,而是一个中介平台。用户通过它跳转到AppStore和Google Play下载。

在应用的审核环节上,Facebook根据一系列指标来决定某款应用的上架情况,包括应用的设计、用户评价和互动性等,还这些指标包括“可否使用Facebook用户名登录”、“是否属于管理Facebook的应用”等。用户好友下载过的应用将置顶显示,设计精美、用户喜欢的应用将被突出显示,而用户评价较差或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用将不被列出。

不管是购物还是下载应用,人们越来越依赖好友间的推荐,口口相传的产品最容易获得信赖。推出App Center之际,Facebook似乎信心满满。它企图依仗天然的社交基因打造一个重要的分发入口。一旦把握住这个入口,Facebook就可以开辟巨大的广告市场。但用户似乎已经习惯直接从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下载应用,导致Facebook的App Center进展缓慢。下一步,Facebook如何调整与转变,成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

支付环节:推出Facebook Credits,欲建立唯一支付通道

如上文所述,游戏收入是Facebook的第二营收来源,Facebook与游戏开发商针对游戏内购买采取三七分成。

为了整合虚拟商品支付,Facebook在2011年4月正式推出Facebook Credits支付系统(2012年6月下线),用户需要先购买credits点数,10个点数价值1美元。

从2011年7月1日开始,Facebook强制规定用户须使用Facebook Credits才能支付。Facebook甚至在沃尔玛售卖点数充值卡。这个封闭的支付系统与Q币如出一辙,Facebook希望借游戏需求的契机,统一虚拟世界的支付标准,并发展自有的电商业务。

3.积极兼并收购,资本驱动集团融合

与所有大型媒体集团一样,Facebook的多元业务布局与融合媒体帝国的构建也绝非一己之力能够实现。不曾间断的兼并收购行为成为Facebook融合战略有效实现的重要推手。

业务兼并,依时而动

从2007年第一起收购案开始,到2010年底,Facebook一共发起过9次收购,其中有7起是针对桌面网站服务的供应商,这段时期Facebook在业务方面的战略方向就是PC桌面端。

2011年至2014年2月,Facebook共收购了35家公司,其中有20家处于移动互联网领域,此时其重心转移到移动端了。

在2014年3月26日,Facebook又以20亿美元收购了虚拟现实设备公司Oculus VR,标志着其公司智能化战略的开启。

从这些数据上,我们不难看出Facebook的资本策略与其业务的内生方向关联紧密,不落浪潮。

需要注意的是,总数近50起的收购案中,有许多并不是直接的业务吞并,而是对人才和技术的收购。

如2010年10月,Facebook以1000万美元收购文件共享服务提供商Drop.io,公司创始人萨姆·列森后掌管公司最为重要的项目部门之一——用户界面设计,主导了“时间轴”的推出。

招安强者,未雨绸缪

图片分享和即时通讯都是用户需求最强烈的社交功能,Facebook虽然集成了这两个功能,但在细分市场上受到强敌制衡。

图片分享应用Instagram没有广告也没有累赘的附属功能,凭借简单易用的滤镜效果,成立两年后就收获3000万用户;

即时通讯应用WhatsApp采取年费模式,仅支持纯粹的通讯服务,在拉丁美洲和部分欧洲国家所占市场份额具有统治性优势。相比这两个“轻便”的应用,Facebook显得庞大而不精专。

在Snapchat之辈野蛮成长、谷歌四处招兵买马的情势下,Facebook终于出手加码移动社交,在2012年10月25号以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16个月后,又以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

但Facebook没有着急将两个公司与自身进行合并,也没有干涉其运营模式,而是保持其独立发展。

按兵不动的策略反映出Facebook收购的意图:提前消灭日后威胁自身的隐患,遏制年轻群体的流失。两者的发展态势也验证了策略的正确性:如今Instagram的用户数量突破2亿,美国地区的月移动活跃用户量超越Twitter。从去年4月到8月,WhatsApp的月移动用户数从5亿蹿升突破6亿。

这两项收购,对于Facebook发展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融合检验,以平台创造营收

在我们讨论媒体融合发展的时候,除了看重各家机构的布局与业务之外,融合之后是否能够实现盈利,才是考究其融合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从成长之初,与第三方参与者共同建设社交平台,到依托平台优势,强化企业经营,Facebook谋求到了社交业务与外延服务的融合。那么在融合的业务层面之上,Facebook如何实现商业价值,其业绩又为何屡超华尔街预期?

Facebook2014Q4季报显示,截至2014年12月,Facebook日活跃用户数达8.9亿,月活跃用户数超13.9.亿。有流量就有需求,有需求便有商机:Facebook在2014年第四季度的营收达到38.51亿美元,同比增长49%。

Facebook官方将营收来源划分为两部分,其一为“支付及其他费用”(Payments and other fees),其二为“广告收入”(Advertising)。

1.支付及其他费用趋于稳定

根据Facebook的解释,这部分收入来自当用户在Facebook平台上购买虚拟或数字商品(绝大部分来自于游戏内购买),Facebook会向开发者抽取分成,作为平台的服务费。

此收入在2012年之前维持着100%的季度同比增长率,但从2012年9月开始,增长率骤然放缓,此后一直维持在10%附近,甚至一度负增长。支付分成在总营收的占比也持续走低。进入2014年以来,该占比始终低于10%。

2.广告收入升势不减,成为营收支柱

支付分成的增长率和营收占比的走弱反映出游戏业务进入成熟期,反观广告业务却高歌猛进。

近三年来,广告收入的季度同比增长率维持在60%以上,占总营收比重不断走高,从2013年第四季度起,比重更是站稳90%。探究原因,可以说用户规模、数据规模及业务规模如三驾马车,拓宽了广告投放的广度,深化了广告逻辑的深度:

广告形式,不断丰富

Facebook主要售卖展示广告。

eMarketer的数据显示,2013美国展示广告的市场份额中,Facebook在桌面和移动端都力压谷歌,位居第一。针对广告形式,Facebook充分利用社交、游戏和应用平台上的版位,涵盖信息流、游戏、主页侧边栏和移动应用联盟。在此基础上,Facebook还开创了sponsored stories的原生广告形式,使广告更“软”。

广告卖点,借力数据优势

Facebook广告主打“精准”。

汇聚13.5亿月活跃用户,Facebook掌握着庞大而真实的社交数据,囊括了兴趣爱好、学历水平、人际关系和吃穿住行。相较于主打搜索广告的谷歌,Facebook显然更容易发掘用户的真实需求。

通过自助广告投放系统Native Targeting,企业或个人可以轻松触及目标人群。通过标签的选择,广告主可逐渐筛选形成用户肖像,并按照自行设定的投放模式对其开展广告营销。

通过定制广告投放系统Facebook Custom Audiences,广告主可以上传自有的客户资料(如一份excel表格),在Facebook中筛选出资料相符的用户,把Facebook当做受众接触点,对于进行二次营销。2013年又由此衍生出Lookalike Audiences,以Custom Audiences所筛选出的用户名单为参考,查找出相似的受众,帮助广告主“以人找人”投放广告。

广告技术,创新投放机制

在确保“精准”的前提下,Facebook融入了先进的广告理念与技术。

2012年9月,Facebook推出实时竞价平台Facebook Exchange(简称FBX),涉足RTB领域。分析用户cookie之后,把Facebook的右边栏和信息流广告展位拍卖出去。

2014年推出的Website Custom Audiences(简称WCA)使广告主可以选择更丰富的互动方式:通过FBX投放的广告,用户只能点击链接跳转到站外。而通过WCA,用户可以关注品牌公共主页,参与跟帖、游戏、领取优惠券等。

2013年第四季度,移动广告收入在广告营收中的占比首次突破50%,且逐季攀升,一年后该比重已达69%。移动化趋势不可阻挡,Facebook也在去年5月推出了移动广告联盟——Facebook Audience Network(简称FAN)。

结语:

提到Facebook,人们往往就联想到“社交网站”一词,但这绝对不能涵盖Facebook所有的业务形态。以平台战略为原始驱动力,Facebook不断升级功能体验,拓展产业范围,把多元业务融合进社交主业。但目前为止,不管Facebook的步子迈得多大,总能看到社交内核的存在——用户聚于社交、数据源自社交、兼并收购为社交而行。“社交平台”一词更能描述此时的Facebook。

相比搜索起家的谷歌庞杂的业务体系,更年轻的Facebook的融合之路显得更加中心明确。但随着业务的继续延伸,未来的Facebook是否会愈发依赖资本的力量,涉猎社交之外的全新领域,逐渐模糊社交标签?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媒介杂志 7tRQ1i6T80N7ffjSti7+qtTT8+5qWKCBNfn2hMxMuNf9M6jD8IYxlstsmA3WAJx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