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在继父身边读书

读书,对青少年读书人来说,自是必修第一课程。

考察范仲淹青少年时期的读书经历,可以发现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二十岁之前,是在继父“复勤训导”下读书求知;二十岁之后至科举成名前,则全凭自觉苦读。

这里先说他在继父朱文翰身边读书的情况。

宋真宗作为皇帝,虽然用不着通过考试求功名,可也懂得读书之重要,一首《劝学篇》,比他的皇帝名头还传得广远,曰: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朱文翰在真宗朝科甲成名,一生为官,自然深知书中什么都有,这才对范仲淹“复勤训导”,使其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可惜这方面的史载几近阙如,颇难给朱文翰的这份功劳作注,只能从一些传说中找找旁证。

青阳有座“读山”。安徽青阳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南倚黄山,北枕长江,山灵水秀,气候宜人。唐代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文人墨客览胜吟唱,在此留踪留名。据说朱文翰知青阳时,范仲淹随任在城东长山 读书,后人把长山改称“读山”。范仲淹逝世一百七十七年后的南宋绍定二年 (公 1229 年) ,当地人修建了范文正公祠堂,当时的池州太守丁黼,写了《池州范文正公祠堂记》。

顺便一说,滕子京墓居然在青阳城东新河镇光荣村金鸡岭下。他是洛阳人,为何要安葬于此?根据一些史料说,范仲淹中进士后,曾偕同榜好友滕宗谅 (即滕子京) 到自己读过书的地方游玩怀旧,滕子京一下就喜爱上此地的山水之美。滕子京后来被贬为池州榷酤 期间,又邀好友范仲淹到池州游玩,二人上九华、游秋蒲,再览贵池、青阳风光。明万历《青阳县志》载有滕子京所著的《九华新录》《九华图》为证。就是在这次游历中,滕子京流露出百年之后希望魂归青阳的愿望,并把年迈的父亲和滕氏家族陆续迁入青阳。庆历七年 (公元1047 年) ,五十八岁的滕子京病逝,家人遵其嘱,将他安葬于青阳。明万历《青阳县志》载有范仲淹所作《滕待制宗谅墓志铭》:“诸子奉君之丧,以某年月日,葬于池州青阳县九华山金龟原,而乞铭于予……君昔有言,爱彼九华书契”云云。

秋口读书。景德元年,朱文翰调回故乡做官,出任淄州长史。十六岁的少年郎范仲淹依然跟随继父,被安排在秋口读书。据说李丛昕先生实地考察过,秋口又名秋谷,古属益都县颜神镇,今属淄博市博山区颜神镇。这颜神镇可大有来头,与景芝、张秋并称“山东三大古镇”。其得名与凤凰山下的孝妇河有直接关系,孝妇河又连着一个流传久远的神话故事。说是齐地孝妇颜文姜年轻守寡,依然孝敬公婆,精心侍奉,每天远道挑来甜水,不以三九严寒、盛夏酷暑而中断。终于感动上天,将灵泉生于她的住室。然而婆婆不善,见她不再挑水,却天天有水,心生怀疑,找借口将儿媳打发出门,进房探秘,无意间揭去灵泉上的盖儿,泉水喷涌而出,流成孝妇河。唐天宝年间,有人建起一座颜文姜祠,称为“孝妇庙”。宋神宗熙宁年间,有人考证说颜文姜是孔子大弟子颜回的后代,从此朝廷封她为“顺德夫人”,赐额曰“灵泉庙”。哈,挺神乎其神的。不过,颜神古镇有件事千真万确:《颜神镇志》是中国最早的镇志,也是山东三部古镇志之一,所谓“镇之有志,自颜神始也”

范仲淹在秋口的读书处已不可觅,但有一座范仲淹祠,坐落于东关外、荆山下。可令人迷惑的是,山东省情网中的省情资料库对此表述道:“相传颜神镇是范母谢氏的娘家。范仲淹两岁时父亲故去,随母改嫁到今邹平朱氏家中。因在朱家常受虐待,遂来颜神荆山寺读书。后人钦佩他的政绩和节操,便在他时常驻足的泉边建祠祀之。范公祠山门北向,是一组以范泉为中心的古代建筑群。二进院落,建筑二十余间,布局合宜,错落有致。范泉位于院落中心,泉池长六点七米,宽五点四米,深二点六米,青石砌壁,周护石栏,东栏板上刻篆书‘范泉’二字。泉自底涌,水流分三股流出。池北有范公祠、范公亭。池西有石影壁,中间正面镌‘山高水长’四字,系明天启五年 (公 1625 年) 淄川名士张中发书。范公祠依山势构筑,始建年代无考。”这可就语惊四座了,而且与继父朱文翰一点关系都没有,不知有什么真凭实据。不过既是“相传”,那就不好说了,宁肯信范仲淹是跟着继父读书来这里的。

再来最后一个“传说”。传说范仲淹在秋口读书时,有一天,与几个学友外出散步,走进一座寺庙,求签问卜者甚众,说是灵得很。已然长成青年的范仲淹,对自己的前程很用心,便求签问卜:“我日后能做宰相吗?”

签答:“不能。”

再问:“那我能做良医吗?”

签答:“不能。”

十七岁的少年郎不免有点郁闷,但内心却是不大服气,决心要更加刻苦地读书,不实现“不做良相即做良医”的抱负,绝不罢休。

景德四年 (公元1007 年) ,年老多病的朱文翰辞官回家。此时,十九岁的青年学子朱说尚难展翅单飞,只好退守家中自学。顺便说一下,朱家祖宅并不在有些人说的什么朱家庄,而是在河南村,现在改为范公庄。《朱氏家谱序》说得清楚:“我朱氏世居长邑 ,北宋以前不可得而详也,故尊刺史公 为始祖。”“吾族根柢于陵,非迁发可比。……自北宋刺史公居孝河南。旧有族谱,缘世代递更,兵燹相循,遂失落无传。……惟世居河南者,尚可追溯原委。”村名河南者,盖因位于孝妇河南岸也。我不久前进村实地考察,该村虽已改为范公庄,但在村学斑驳的旧门牌上,仍依稀可辨“河南村”三字,拍照存记。 B14/BSu1DPETVKKExVEYcwEQQOcyGubSFj9j6h6Dw4LkFDJ47RHFA6vvYllr9Tu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