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活得理智一点,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想要活得个性一点,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有风骨,不向富人献媚,正如有句老人言说的: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
何为穷人?就是占有社会资源少、生活贫困、弱势的一方,何为富人?就是占有社会资源多、生活富裕、强势的一方。富人什么都不缺,你再给他多少,他也不会当回事,最多就是锦上添花,而且你总是难逃献媚的嫌疑。而给予穷人一些东西,是雪中送炭,你才会被人记住。
在咱们现在这个社会,物欲横流,“穷人”和“富人”更加具有与时俱进的意义。在人人都想致富,人人都想往上爬的年代,基本的风骨还是要有的。想要发财没错,但不要被财富绑架。穷人想要变成富人没错,但穷人看不起穷人就不对了。富人自认为是也可以,但富人践踏穷人就不对了。富人本来就富,又得了一斗,富上加富;穷人本来就穷,却不得一口,没有活路,何来和谐社会?
“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的人从来都是受人敬仰的。
蔡襄,字君谟,兴华(今福建莆田)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也是一名心系民众的清官。
上元节观灯,是我国自古传袭至今的习俗。宋代一到上元观灯时节,连皇帝也会带上文武百官、外国使节上街观灯。太平盛世,官民同乐,久做京官的蔡襄自然对这一民间节庆活动习以为常。
庆历四年,蔡襄出任福州知州,到任不久,即逢上元佳节。为使一城百姓高兴地过节,改善官民之间的紧张气氛,蔡襄专门颁布了一个公告:城中居民每家制作七盏彩灯,上元时家家悬挂,官民同赏。他吩咐衙吏广为宣布,以使家喻户晓。但是蔡襄哪里知道,福州与京城并不相同。公告一出,富家大族兴高采烈,而平头百姓却一筹莫展,因为平日里还经常在为温饱发愁,要一下子做出七盏彩灯,实在是个不小的负担,而不做又怕官府治罪。尽管人们私下怨言纷纷,然而却没有人敢当面向这位新任知州提出意见。
一个叫陈烈的人目睹此状后,决定为民请命,劝说知州收回成命。周围的人都劝陈烈:“知州刚刚到任,借此庆祝一下,也在情理之中。况且,你还不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你贸然行动,说不定会惹恼了他。世上赏识魏征直谏的明君毕竟不多,还是算了吧。”陈烈说:“我和这个知州大人有过一两次接触,看他起居行止,还算清廉,为人也还和善。我倒是要借此看看他究竟是不是个好官!”
陈烈制作了一个特大的彩灯,并在灯上面题诗一首:“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粟苏。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陈烈将大灯挂到大街上,人们纷纷围观。此事很快传到了蔡襄耳中,于是他换上便装,来到街上看个究竟。百姓认出是知州亲自来看灯,知道事情闹得不小,都默默退到街道两旁,不知知州大人看到灯上的诗句后会作何反应。
蔡襄果然一眼看到了灯面上醒目的诗文。整个街市安静极了。只见蔡襄慢慢弯下腰去,诚恳地一躬到底,说:“我蔡襄愧为州官,没有考虑各家实情,武断从事。陈烈的这番举动,很好啊!今年上元节,愿制灯者制灯,无力制灯者,赏灯!”话音一落,欢声四起。
后来有人写诗道:“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意思是说,蔡襄一心为民,心血如同洒在千峰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蔡襄的行为,让人觉得心暖。对待穷人和富人的态度,体现出一个人的风骨。巴结富人,鄙视穷人,只能算小人;巴结富人,也不鄙视穷人,是一个俗人;对穷人和富人平等看待,一视同仁,是一个有德之人;不鄙视穷人,也不巴结富人,是一个君子;而能做到“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是一个有风骨的达人,受人尊敬,美名传颂。
明朝时,嘉定、青浦之间有个小村庄,村里有个叫陈星卿的塾师,他年纪虽轻,但颇具才智,出身贫苦,怀才不遇。
村里有个寡妇,家里有几间房子和几亩地,有个儿子在襁褓中。她的侄子欺负她孤儿寡母,便暗中把她的家产献给了有势力人家的子弟,自己得了一点蝇头小利就逃走了。有势力人家的子弟派了个仆人拿着告示来到村里驱赶寡妇。寡妇不知是怎么回事,抱着儿子在门前哭泣。
乡亲们对这件事都愤愤不平,但又爱莫能助。陈星卿正好经过这里,打听清楚事情的原因后,便对村里的人们说:“大家听从我的办法,保证平安无事。”乡亲们答应了他。
陈星卿让寡妇躲避到别的地方。第二天,有势力人家的子弟乘着游船,带着几个门客,吹箫打鼓地进了村。上岸之后,他就指挥手下人打扫道路房屋,在寡妇家门口挂上牌匾,还召集了众佃户,讲了一番话,做完这些事情之后,又前往田间设下了酒席,在野外饮酒欢宴。
陈星卿带着村里身强体壮的人赶到了村头,举起棍棒来击打他们的船。船夫急忙跑到田间去报告主人,主人快步来到船边,船已经沉没了,远望他的新庄园,悬挂的牌匾已经被打碎,村民们气势汹汹地要跟他搏斗,他吓得逃跑了。
他召集能写状子的人打算去告状,然而县里的判决文书已经发下来了。原来嘉定的新县令韩公以锄强扶弱为己任,陈星卿带领着他的邻人们当天就前往县里控告,状子写得文辞优美又感情激切。县令收到状子后,派捕役去村里调查,那牌匾和船都在村中。一切证明陈星卿讲的是实情。
后来,那有势力人家的子弟派人居中调停。但陈星卿等坚持立场,最后终于把那些恶仆役和寡妇的侄子按法律严办了。官司打胜以后,那寡妇就变卖了她的产业,搬到别的地方去了,而陈星卿也留下了一段佳话。
你给“卖炭翁”几个热包子,对方肯定会感谢你;而你给大富翁送一车包子,也只会让人笑掉大牙。做雪中送炭的事,要好过锦上添花。
有句老人言这样讲: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确实是这样,所有人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利,妄想封住别人的嘴,这是不现实的想法,封得住一个人,封不住所有人,所以我们不要去做那些徒劳无益的事情,只有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才能真正封住别人的嘴,而如果做错了,就要大度地任人评说,而这样,也能更好地得到别人的谅解。
如果你是一个领导,就要集思广益;如果你是一个家长,就要让孩子表达心声;如果你是一个老师,就要让学生充分提出质疑;如果你是一个老板,就最好时常走到员工中间去听听他们有什么困难,这对你绝对有好处;如果你是一个下属,就不要怕你的上级对你评头论足。
让别人说话是一种修养,听别人说话,是一种自信。或许当我们真正达到“我不赞同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人生已经到了另外一个更高、更美好的境界了。
听老人们说话我们往往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就是他们说话娓娓道来,而我们也感觉非常舒服,因为老人们会让我们提出各种问题,表达好奇,即使是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打断了他们,他们也不急不躁,认真听完我们的提问后再继续讲,讲那个有趣的故事或者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老人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大概是与他们懂得“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这个老道理有关的。该说出的话终究会说出口,该表达的心愿终究会表达出来,你不让人家说,时间一长终究会起矛盾,而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这样。
生活中的吵架现象往往是这样:起先只是一些小小的口角,而这小小的口角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因为一个人说话过多,把另一个人压制住了,让这个人感到非常压抑,突然某一瞬间就爆发出来了,情急之下出言不逊,于是,悲剧就发生了。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大家都有过体会,但是由于悟不透一些道理,于是引来了痛苦、悲伤、愤恨,我们的生活不尽如人意……
只要我们再观察那些幸福的人,那些幸福的人说话往往是和颜悦色的,不会抢着说,总是注意聆听别人的意见,他们会耐心等待别人说完后再去说,而这样往往也有利于事情的解决和感情的沟通。
我们每个人都向往“和”,都希望处在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中,也都希望自己心里一团和气,每天快快乐乐的,说白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每天心里充满怨恨、压抑,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而这个“和”我们可以看看,左边的“禾”就代表人有一口饭吃,而右边的“口”就代表人有一口话说,这样就“和”了,和谐了,和美了,和气了,和满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牢记“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这句老人言,否则我们永远达不到“和”的状态,于人于己都不好。
西周末年,统治者周厉王非常残暴,横征暴敛、专横武断,整个国家百业凋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怨鼎沸。
有一个大臣,上卿召穆公屡次进谏厉王:“大王的苛捐杂税太多了,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大家心存不满,都快忍受不下去了!”厉王听了之后很生气,就从卫国找来一群会装神弄鬼的巫师,把他们分派到全国各地去,让这些巫师用“神术”去监视那些指责他、议论他的人,只要发现就抓住处斩。一时间,全国上下人人胆战心惊,没人敢再议论什么,连在街上碰见亲戚朋友打招呼都只是用眼睛看一下,生怕一不小心说错话而招来杀身之祸。
周厉王得知外面已经没有人再公开指责自己了,很是喜悦,就对进谏的召穆公说:“看,谣言很容易就被止住了嘛!你看现在没有人再说我什么了吧。”
召穆公说:“您这样做只是暂时减少了不同意见。可是用这种方法去堵老百姓的嘴,比用泥土堵住河流更可怕。河道被堵塞,漫出来的水会冲垮河堤、冲毁房屋,会有更多的人遭受水灾。民众对您的怨恨和水是一样的,只能用疏导的办法来解决,你怎么能用封坛子的方法来封住老百姓的嘴呢?治理民众应该让他们自由发表意见。古代天子处理政务,让公卿上士献诗,乐官献民间歌谣,师官读格言,曚官诵读,平民百姓把对政事的意见间接地传达给天子,天子身边的近臣向天子进陈规谏之言,与天子同宗的大臣尽力帮助、监督天子。乐官和史官用音乐和礼法教育天子,上了年纪的师傅也经常对天子进行规劝、警告,而后天子斟酌取舍,付诸行动。这样天子才不会做错事。百姓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和坏才能体现出来。百姓认为好的政策就加以实施,百姓认为不好的政策就应该引起重视。人们心中所想的肯定要从口中说出来,怎么可以采取堵塞的方法,封住他们的口呢?就算暂时能够堵住他们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这样肯定会出问题的。”
周厉王撇撇嘴,不去理他。召穆公只好退下。
过了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人们终于忍受不了了,便起兵暴动,抓住了周厉王,将他流放到了一个荒地上,不久惨死。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国人暴动”。
如果周厉王懂得一点“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的道理,也不至于毁了江山,哪怕听上一点点大臣召穆公的话,也许就不会落到这样一个下场。
这个世界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不尊重人,别人也不尊重你,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要我们不尊重的,我们都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那么别人也一样,只有大家相互尊重,才能和睦相处。
如果我们用封住坛口的方法封住了人的嘴,那么就相当于扼杀了人的精神,失去精神人就不会构成一个完整的人,这样我们肯定也就会受到反作用力。我们不让人说话,就是不尊重他的精神,相当于抹杀了他的一部分生命要素,我们是残忍的,也会为此付出代价。
所以,我们要尊重人,拿出耐心,让他把该说、想说的话说完,说完后,我们往往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而那个人其实也并没有那么难相处。首先我们要拿出诚意,戒除自己心中过多的欲望,也照顾别人的欲望,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生活中相处是如此,治国平天下也是如此。不信我们来看看,同样是皇帝,李世民和周厉王就完全不同。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善于倾听人民心声的人,他集思广益,从善如流。
在唐太宗在位的时候,有一个大臣叫魏征,以直言劝谏、表达人民心声而闻名。一次,唐太宗问魏征:“我身为帝王,如何才能明白而不糊涂、断事正确呢?如何又能明辨是非,不受小人佞臣蒙蔽呢?相反,往往是什么原因会致使自己办错了事呢?”魏征思考后认真回答说:“作为一个国君,只有广开言路,广泛接受人们各方面的声音,仔细研究后采纳其中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也才能赢得民心。”唐太宗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很注意听取谏官们的谏言,不但不压制他们给自己提意见和主张,还鼓励他们多直言进谏。
有一次,唐太宗在庭院里把玩胡人进贡的他最心爱的一只奇鸟。这时,突然有人禀报,魏征求见。唐太宗怕魏征看到自己不务正业,于是立刻把鸟藏到了自己的袖子里。他认真听取了魏征的谏言,听完后突然发现,那只心爱的奇鸟已经被闷死了。
正是因为唐太宗广开言路,从不压制人们说话,所以他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大唐王朝的辉煌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而他也成了世世代代受人们尊敬的皇帝。
“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是我们的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关于尊重人的至理名言。这句通俗易懂的老话治国适用,生活中也适用,是我们修炼自己的一个智慧灵丹,我们如果明白了其间的奥妙,并且做到了,我们就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该来的总会来,别人想说什么话迟早会说出来,即使你封住了一个人的口,也封不住所有人的口。如果我们不顾后果地执意去这样做,只能得到一个更坏的结果。
男人,都往往喜欢把自己称作“硬汉”,但正如有句老话所说: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硬汉的“硬”,是该硬的时候硬,该软的时候软,能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你连命都保不住了,还称什么硬汉?
笔者的爷爷曾经对笔者说过一句话:“舌头软常在,牙齿硬掉光”,舌头和牙齿同样作为人身上的一个器官,当人老年的时候,为什么一个完好无损,而另一个却全都掉光了?当然,这个问题咱们不从生理学的角度去解读,单就从人生哲理方面来说,牙齿一生强硬,最后“全部殉难”,舌头一生柔软,最后“完璧归赵”。当然,这也不是说让我们处处软弱,“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识时务者为俊杰,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这样才是正确的做法。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见这样一群人:他们对谁都不服气,遇到事情寸步不让,从来都是“据理力争”,好像很强硬的样子。但深入观察后我们会发现,他们生活得如意吗?并不如意。不客气地说,这些人中就有你和我的身影。扪心自问,这样做了之后,我们的内心幸福吗?其实并不幸福;我们做事情的成功率大吗?其实并不大。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必须懂得妥协。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万事不求人的人,我们必须能大能小,不可一味强硬。
一味强硬,很多时候就意味着外强中干。永远不肯低头,在某种情况下,其实是一种自卑心理的反映,就是不能清楚地定位好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什么都想得到,结果什么都得不到。想要摆脱这种恶性循环,我们就要向另外一种人学习:他们说话和颜悦色,明白自己心中想要的是什么,懂得取舍;他们做事情的时候,对符合自己利益、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会保持耐性和韧性,对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或者不是自己想要的会让给别人。他们能大能小,该当爷的时候当爷,该当孙子的时候当孙子。这样的处事态度往往能让他们获得成功,从而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我们必须要像龙一样学会乘势变化,否则就只能像虫子一样永远匍匐在地。
东晋时,名士温峤博学多闻、文采一流、善谋善断、有胆有识,深受晋明帝司马绍的信任。当时,大将军王敦掌握着朝中军事大权,企图谋反,他请求皇上,将温峤调给自己当左司马,其目的是剪除皇上身边的羽翼。
温峤来到王敦军中后,王敦常当着他的面,满口污言秽语,大骂皇帝昏庸无道。温峤婉言劝说王敦要尊重皇帝、慎重言语,但王敦根本不听。温峤意识到王敦的反心已不可动摇,料想劝说无益,一旦遭其所忌,难免招来杀身之祸。因此,他一改从前的态度,转而替王敦出谋划策。王敦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常将一些重要事务交给他办理。
温峤知道钱凤是王敦的心腹干将,便主动同钱凤交往,还经常在人前称赞钱凤文韬武略、天下无出其右者。钱凤听说他夸赞自己,非常高兴,将他引为知己。
公元324年,在任京城最高职位——丹杨尹的官员去世,按王敦跟晋明帝的约定,该职应由王敦指派。温峤认为这是一个逃回京城的机会,很想受任此职。为了不让王敦觉察他的意图,他故意几天不上将军府,在家喝酒玩乐。
王敦去问温峤:“京师乃要害之地,应该派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担任丹杨尹。”
温峤假装醉醺醺地说:“我也这么想,若论文武兼备,非钱凤莫属!”
王敦又去征求钱凤的意见。钱凤听说温峤推荐自己,心理很是感激,谦辞道:“温峤比我强,还是让他去吧!”
王敦将钱凤的意见告诉了温峤,温峤再三推辞说,自己才疏学浅,难以独当一面,最好留在将军身边,竭诚效力。温峤有感于他的“忠诚”,坚持任命他为丹杨尹,还交给他一项任务:严密监视朝廷的一举一动。
温峤高兴之余,又担心钱凤从中作梗。钱凤心机周密,本性多疑,若被他识破意图,岂不功亏一篑?
在饯行宴会上,温峤故意装成醉鬼,向钱凤敬酒。钱凤喝酒时,不小心洒了一滴,温峤借题发挥,挥手打落钱凤的帽子,大骂道:“老子给你敬酒,你竟敢倒掉!”
王敦见温峤醉了,忙命人将二人分开。
临行前,温峤泪流满面,跟王敦谈了一上午,迟迟不肯上路,直到中午,才依依惜别。
温峤刚走,钱凤便赶来了,对王敦说:“温峤做过太子庶子,跟皇上关系密切,这个人未必靠得住啊!”
王敦笑劝道:“他昨日喝多了,有失礼之处,你看在我面上,原谅了他吧!他平日在我面前,对你可是赞誉有加啊!”
钱凤无话可说,只好作罢。
温峤回到京城后,马上将王敦的谋反意图告知晋明帝,建议早做准备。
不久之后,王敦果然谋反,晋明帝亲自挂帅,命温峤为将,负责指挥作战。公元334年,温峤用水攻战术,两面夹击,击败了叛军。王敦又惊又急,一病而亡。王敦的哥哥王含,以及钱凤等将,继续领兵作乱,但很快就被剿灭,王含、钱凤都死于乱军之中。
温峤是一条真龙,可大可小,可软可硬,一切行动根据时势变化,否则,他恐怕早就性命不保。身处“虎穴”时,温峤先是从大义出发,直言劝谏王敦不要谋反,但一旦发现王敦反心不可动摇时,马上“服软”,识时务者为俊杰,保住性命再说,以待日后的机会。他一度发挥可大可小的本色,左右逢源,长袖善舞,主动结交钱凤等人,获取信任。最后一旦脱身,马上恢复本来的面目,尽显硬气,狠狠惩罚了叛军。我们当初可以设想,如果温峤只是一味骂王敦谋反不对,那么他只能像虫子一样被王敦捏死。而如果他没有“硬汉”本色,则又成了叛徒,成了历史的罪人,正是因为温峤“可大可小”,才成了历史上的一条龙。
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向温峤学习,哪怕是再小的事,也要学会变通,实质上,只要我们懂得变通之道,就可以做出很多大事。很多大事就是由小事组成的,高以下为基,大以小为本,只要我们在每一天、每一件事中都成为“变通之龙”,那么我们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龙”是传说中的神奇动物,能上天入地,兴云降雨。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对龙的特点作了精彩描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古语说:“五行妙用,难逃一理之中;进退存亡,要识变通之道。”唯有懂得变通,能大能小,我们才能成为一条真正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