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今年5岁了,爸爸妈妈为了鼓励欣欣学舞蹈,跟欣欣约定每上一堂舞蹈课,只要认真学习,不被老师批评,就奖励欣欣10元钱。
欣欣一想,自己可以用认真学舞蹈换来的零花钱买自己喜欢的文具,还可以吃平时爸爸妈妈不让他吃的快餐,还可以把钱攒下来买芭比娃娃。于是,欣欣每周上舞蹈课都特别积极,还催着妈妈快点出门,在课堂上欣欣非常认真,老师还夸奖她进步很快,当然,爸爸妈妈也兑现了承诺,欣欣每上一次舞蹈课就给欣欣10元钱。
但好景不长,四五个月后,随着课程越来越复杂,欣欣逐渐厌倦了学舞蹈,有一次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去,妈妈哄她说:“宝贝儿,别忘了爸爸妈妈的奖励哦。”欣欣立即说:“我不要钱了还不行?我不学了!”
妈妈变了脸色:“怎么能说不学就不学呢?学舞蹈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看我们为你交了学费,那是不小的一笔呢,还有每次给你奖励。”
欣欣马上接道:“我不是说不要你们给我钱了吗?不要奖励我就不用学了!”
妈妈傻眼了,突然不知道怎么跟欣欣解释奖励和学舞蹈之间的关系了。
上述案例中欣欣妈妈为了提高欣欣学习舞蹈的积极性,想出了奖励的办法,开始时的确奏效,但没多久就不管用了。爸爸妈妈用心良苦,为了激励孩子而用物质奖励孩子,这样错了吗?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或者安心做完一件事,父母最擅长的一招就是:“做完给你买玩具!”或者:“你听话妈妈就给你买巧克力!”这种做法正确吗?
德西效应——不恰当的奖励,恰恰是夺走孩子热情的元凶。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大学生作为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对照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结果表明,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降低工作动机。这种规律被称为“德西效应”,也就是说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还有一则趣闻轶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在这个故事中,老人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钱而玩),他通过操纵钱这个外部因素达到操纵孩子行为的目的。每个人做事情如果受的是内部动机的驱使,那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是按照外部动机行动,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控制,成为它的奴隶。
以物质为奖励督促孩子学习,这种物质奖励就是促使孩子学习的外部动机,随着次数增多,这种外部动机对孩子的吸引力也会逐渐下降,甚至会产生“我只是为了钱而学习”的想法,等到对孩子的吸引力不再时,不想学习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当孩子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时,家长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孩子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孩子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孩子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孩子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奖励。因此,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正确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不滥用奖励,要避免“德西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一个重要责任,是帮孩子找到自己进步的内部动机,对于潜能无限的孩子,之所以不爱学某种东西,是因为没有从学习的过程感受到乐趣,家长应该帮孩子找到这种内部动机——也就是兴趣二字。
那么有哪些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兴趣的方式呢?
这种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方法,父母应该常常真诚地赞赏孩子,比如“你弹琴/跳舞/画画……的样子真好看,妈妈特别羡慕你。”父母发自内心的赞赏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所以父母时常的表扬能够激发和维护孩子的兴趣。
家长不应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更应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比如“虚荣心”。在心理学中,“虚荣心”叫做“自我提高需要”,这是指人有一种在自己所在的群体中,提高自己威望与地位的需要。例如亲朋好友到家里聚会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表现一下自己会的才艺,大人一定会给予慷慨的赞赏,这样便大大满足了孩子的“虚荣心”,主动学习的热情也会大大提高。
不过家长需要注意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如孩子会不会因为一起学习的其他小朋友都很优秀而感到一种挫败,兴趣自然也就不会产生。
现在大多数父母逼迫孩子学这学那,但通常效果并不好,为什么?因为孩子心里觉得“这是大人要我学的,不是我自己要学的”。父母不妨在开始的时候,让孩子自己选择,当孩子想要放弃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你当初自己选择的,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