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心理魔棒第2棒:晚一点满足孩子
——延时满足

【经典案例】

明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场逛街,他看中了一个玩具,于是缠着爸爸妈妈,一定要买,妈妈好言哄他:“你已经有那么多玩具了,这个就不给你买了!”明明不依不饶,非买不可,妈妈的火气一下子上来了:“说不买就不买,我们走!”明明开始哇哇大哭,赖在地上乱踢乱闹,死活不肯起来,妈妈实在没办法了,再看看旁人的眼光,只好把玩具买下来。

【案例点评】

上述案例中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哭闹心满意足了,那么下次呢?对于是不是马上满足孩子的要求,很多父母其实很矛盾。一方面,他们并不甘愿对孩子百依百顺,怕惯坏孩子;另一方面,孩子的吵闹让他们心烦意乱,无计可施,再一想,反正以后要给孩子买的东西,提前一点买没有太大区别,于是可能屈服于孩子的任性吵闹。但其实早点满足孩子与晚点满足的区别很大。

【画龙点睛】

延时满足——别让孩子马上吃掉那块糖,那等于吃掉他们的未来。

【专家怎么说】

延时满足是指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或者放弃目前的、较小的满足。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开展过一个心理实验,教授对一群都是4岁的孩子说:“桌上有两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那么现在就吃掉一块,但你就只能吃这一块了!”实验经过12年的追踪发现,凡熬过20分钟的孩子,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1块糖的孩子,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研究发现,即刻满足与我们的情绪中枢关系密切,而延迟满足则受控于抽象推理能力,所以,延迟满足往往是心理成熟的表现,也是情商的重要成分。而小孩子的抽象推理能力并不发达,因此延迟满足的能力并不全是天生的,可以后天培养,也就是说,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不着急吃糖”的能力。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延迟满足”并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反复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只经风雨,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争取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父母无条件随时满足孩子的要求是不可取的,孩子一旦离开了家庭的圈子,不会再有人对他百依百顺。打击、挫折成了家常便饭,他们就会感到事事都不顺心,觉得人人都有意跟他们作对,无疑会影响它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儿童,未来更容易发展出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较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困难;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能抵制住即刻满足的诱惑,而实现长远的、更有价值的目标。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过:“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那就是百依百顺。”——如果延迟满足的能力发展不足,在未来发展倾向上则缺乏上述品质,容易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进入青春期或成人阶段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退缩、固执,优柔寡断;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家长怎么做】

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要循序渐进,从最容易控制的事情做起。在多年的观念传递之后,孩子就会把它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立场要坚定

与孩子约定的事情,父母要坚定立场。即使孩子为无理的要求哭闹也不能答应。因为如果家长立场不坚定,孩子就会抓住这副“武器”,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他还会变本加厉的。所以,要在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无理的要求,不管怎样都不会被满足。

遇到孩子无理吵闹,父母可以明确地跟他解释为什么不能提前满足他,例如“约定好的事情要算数,不能随意更改”,“这周已经给你买了这个,下周再说”,并且坚定地表示绝对不可能迁就他。总之,要让他们明白一个事实:很多愿望不能在短期内实现,必须经过等待和努力。

·要按时兑现承诺

一定要按时兑现给孩子的承诺,“空头支票”不仅违背诚信原则,与延迟满足也是背道而驰的。因为延迟满足并不是让孩子等待一个不会落实的承诺,而是让孩子懂得,只要有适当的自我控制,环境能够给他们丰富的回报。如果连父母都没有兑现承诺,又怎么让孩子相信延迟满足会带来长远利益?

·要给予赞扬

一旦孩子的“延迟满足”到了和家长约定的期限,父母除了要主动兑现承诺,还要给予赞扬。想一想,即便是大人,要抵御住诱惑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当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时,家长一定不能吝惜自己的赞赏。孩子控制自己的欲望是非常痛苦的,当他们努力达到成人的要求,父母一定要给予称赞,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这样才能固化成一种习惯。

除了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外,家庭教育也需要延迟满足,父母应学会自我控制。当父母发现孩子说谎或做错事时,有些父母经常会马上失控,对孩子大喊大叫,但孩子在遭遇来自外界的愤怒甚至辱骂时,第一反应总是防御,而不是反省或悔改。而为了对孩子产生好的影响,家长首先要平静下来,控制住自己的负面情绪,关注长久的教育效果,考虑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这样才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立下榜样。 VLhUTU8yn5yh/P+gLSBR2uMVmKcHH58+n2uJPGRGVyTLDlN2Plg6zj66PbgxGoq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