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宝宝好像很在乎我们的情绪!
我们的情绪对宝宝的影响有那么大吗?
心情再差也给孩子一个微笑!
孩子最先也最常接触的就是父母,他们对父母的行为耳濡目染,父母的情绪也会影响孩子,父母的情绪化也会诱发孩子的不佳情绪。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情绪管理,多对孩子微笑,微笑不仅仅是一种面部表情,还能传达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温暖,父母的微笑可以拉近亲子的距离,营造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好好的妈妈最近心情很不好,有时会把工作上的焦虑带到家里,再加上一些家务琐事的烦扰,心情烦躁,好好有天不小心在吃饭时,把粥洒了一身,平时妈妈也不会发脾气,可能就会批评一下,但那天好好妈妈忍不住冲好好大吼起来,好好哇的一声大哭出来。
·玲玲的妈妈是个急性子,每当遇到什么烦心事,她总会皱着眉头。记得有一次,语文单元测试玲玲考了90分。当玲玲高兴地向妈妈汇报时,她却皱着眉头说:“你怎么才考90分,得努力学习呀!”其实玲玲是个乖孩子,上课积极发言,老师还经常表扬玲玲很用功,但看着妈妈那紧皱的眉头,玲玲连一句话也不敢说。
·美美考试考得很好,想要告诉妈妈,因为妈妈答应美美考试成绩好的话就带她出去玩,结果当天妈妈刚和爸爸吵架,心情不好,美美跟妈妈说话的时候,妈妈皱着眉头说:“乖,你自己去玩吧。”说完就自己进了卧室,美美站在门外不知所措。
………
知心大叔:
由于现今社会及经济结构面的改变,大部分都是双薪家庭,父母白天在职场上忙碌地工作,晚上回去可能大多还要煮饭、烧菜、照顾孩子,从早到晚都处于上班的状态,而且晚上的班比白天的班还要累,最后好不容易将孩子摆平,自己也累倒了。第二天早上大人赶着上班,孩子赶着送保姆家或学校,在鸡飞狗跳中又开始忙碌的一天……
田艾米:
是的,好不容易等到放假日,又要忙着打扫家里、买菜、带孩子上补习班、才艺课……好像永远有忙不完的事,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在这种高压力、高速运转的生活状态下,父母的情绪化就情有可原了。
知心大叔:
父母应该学会情绪管理。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爱的阳光,可是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多物质上的关爱,而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孩子,时间并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记得给孩子微笑。
田艾米:
微笑,是爱的语言。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面部表情非常重要。微笑能照亮所有看到他的人,他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孩子们都喜欢爱笑的人。笑,是爱的语言。你冲他微笑,这表达了你内心的感情:“我爱你!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很高兴见到你。”而从小在微笑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
孩子从来到人世以后,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和家庭环境。一般来说,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孩子和父母接触的时间比较多,他们对父母的行为耳濡目染。父母不仅是孩子的长者,也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模仿的榜样,父母的举止、谈吐、音容、笑貌都会给孩子的性格发展打下深深的烙印。
年幼的孩子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善于模仿,爸爸妈妈的情绪语言、情绪行为营造着孩子接触的情绪环境,自然也成了他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而情绪化的父母会诱发并且造成孩子的不佳情绪。
宝宝一出生就开始接受家长的教育,父母的情绪与宝宝的生长发育息息相关。周围的一切刺激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塑造他的心理和性格。如果父母性情开朗、愉快和睦,宝宝将来就会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开朗活泼的性格,身心发育健康;如果父母情绪反复无常、焦虑不安,将来宝宝往往形成缺乏安全感、胆怯、不合群的性格。父母是幼儿最亲密、最直接的生活与成长伙伴,父母的生活行为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其中,父母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
社会学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
而当家长情绪不好时,孩子年龄小,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高兴、为什么不高兴,他会觉得是他惹得爸爸妈妈不高兴,会有“我是一个惹麻烦的孩子,我是一个笨孩子”的自卑心理产生,很多这样的信息收录到孩子脑中,孩子会形成一个对自己的错误认知,在成长过程中会对他造成负面影响,爸爸妈妈不高兴,会导致孩子处于自我责备的状态无法摆脱。
情绪管理能力,是指一个人觉察和表达自己情绪、感受、识别他人情绪,并依据某一目标,调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和能力。作为父母,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不仅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亲子沟通的保证,更是父母主宰自己人生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管理自己的情绪呢?
首先,父母需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一个准确的评估,学会判断自己的情绪是悲伤、愤怒,还是愉悦、平静。
管理自己的情绪,要从无条件地接纳情绪开始。情绪本身没有对错,有对错的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所以说,情绪管理不是压制或否定自己的情绪,那样不仅无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积压的情绪,还会以极端的方式释放,对家人也是一种灾难。
所以,无论产生了何种情绪,正面的或负面的,家长都要选择去正视、关注和体验它,从中了解自己的思想和问题,把能量用于寻找到解决方案上,而不是消耗在否定、压抑情绪中。
接纳自己的情绪后,家长需要做的是找到适合自己,而又不伤害孩子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不把孩子作为发泄自己情绪的工具的表达方式。那么,父母都有哪些良性的情绪释放和表达方式呢?只要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的大原则下,如何表达是家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比如,学着拥抱自己,想哭的时候就让自己哭会儿;找朋友倾诉;运动、阅读、唱歌、画画,等等。
家教是父母的自我管理,而不是对孩子的约束和惩罚。而自我管理,正是从让家长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开始的。已为人父母的家长,有责任用更成熟、理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家长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家长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请家长们牢记一点:父母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