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身上一堆毛病,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啊,睡懒觉啊,跷二郎腿啊,我天天都说他,结果他依旧我行我素,一点儿改进都没有。
·我家女儿有好多行为让我很不满意,她的学业、朋友、餐桌礼仪、作息习惯、发型、服装、房间整理甚至爱好,等等,于是我就给她提出各种要求,她都充耳不闻,谁知道最后她还离家出走了。
以上父母的教育都是典型的没有效能的教育,但不幸的是,很多父母仍旧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是不断地埋怨孩子“难教”、不听话。
家长觉得这也需要管,那也需要管,无非是担心,如果我不“纠正”孩子的这些“错误”,他会不会越来越难管教,但其实这类担心来自家长内心的焦虑,焦虑的根源在于家长自己,而不是孩子的必然现实。
父母都想“管理”孩子的不佳行为,如果总是徒劳无功,不妨检讨一下自己的管理方式。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最糟糕的是什么事都做,但都只做一点,必将一事无成。”
很多父母教育没有成效,正是因为“什么事都做”、什么都想管,最后什么都改变不了,反而把家庭弄成战场。当然,没有一个父母愿意把家变成战场,但在孩子心中就是如此。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从小就跟父母有“敌对关系”,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长总是当孩子为“敌人”,总是让他们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去洗手!”“小点声!”“上床去,快睡觉!”同时,父母总是不让孩子去做想做的事情:“别咬手指头!”“别踢桌子!”“别在沙发上跳!”于是,孩子的态度变成“我就要干我想干的”;而父母的态度是“按我说的去做”。争吵就不可避免了。
父母总会为了让孩子更加优秀而提出一大堆要求,往往真正的诉求被一大堆要求而淹没,对孩子来说,家长的种种要求令他麻木,所以家长说什么他都充耳不闻;而家长对孩子有这么多意见,让他非常愤怒,甚至激发全盘反抗的心理。这就是可悲的“无效教育”,什么都没能改变,反而令亲子关系恶化。
在家庭教育中,教导孩子,使他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这源自我们和孩子在需求上的矛盾,成人需要的是外表整洁、讲秩序、懂礼貌、按流程办事。孩子可不在意这些,有多少孩子会自觉自愿地去洗澡、刷牙?家长花很多精力调教孩子,让他们的行为符合规范。但是,家长的态度越强烈,他们越是反抗。
其实,许多我们成年人看着不合适的表现,是与孩子年龄相符的正常行为,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如临大敌。孩子有些行为是阶段性的,过一阵子就自然消失了;有些行为是孩子内心感受的表现,父母应该理解并且包容。所有的行为都有显著或隐蔽的动机,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引起我们的关注、控制我们的情绪及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这都不是必须严阵以待的“缺点”。
一旦把孩子不那么“成人化”的行为看做“缺点”,认为必须“纠正”,我们就把孩子放到自己的对立面上,成了我们的“假想敌”。我们对这些“缺点”宣战,就等于对孩子宣战。
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有一大箩筐坏行为需要改变,那么现在开始停止抱怨,并把那些行为一一记录下来,再从中筛选,决定到底哪一种行为最需要改变,你需要决定管教的优先级,然后采取行动。
花几分钟时间想一想,在一天当中,哪些是你坚持让孩子去做,或者坚决不允许他做的事情。
每天要求孩子必做的事情是什么?
每天要求孩子绝对不能做的事情是什么?
从上面两项中,分别选出一两件你认为最重要的、最需要改变的——注意,千万不要超过两件,否则结果是无效的,分清楚轻重缓急,这就是时间管理的精髓,也是教育及其他任何事情成功的秘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