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尽力给小宇提供最好的,他要什么我们都给他买,可他好像并不领情,动不动就哭闹,搞破坏,有时我们下班回家,想休息一会儿,看看报纸他就在旁边捣乱,把报纸撕掉,或者把我们从沙发上挤开,我们都要崩溃了!
·我带小明去参加同学聚会,谁知道小明在餐桌上大把地抓冰糖往嘴里送,我阻止他:“别这么吃,好难看。”开始时,他的反应很无所谓,我就把糖罐放到一边,转头和同学聊天,过了一会儿,我回头一看,他正用舌头往糖罐伸,试着舔冰糖呢。我瞪了他一眼,严厉地说:“告诉你别这样,多难看!”结果,他把脸使劲埋在糖罐上,我怎么拉他都不抬头,一个劲地哭,我只好把孩子带走,提前离场。
·我家小杰特别调皮,他明明知道我讨厌他的某些行为,可他偏偏那么做,好像是专门为了气我。
没有“不懂事”的孩子,也没有所谓的“无理取闹”,孩子的所有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原因,孩子故意捣乱可能是为了吸引家长注意。
对于孩子来说,对他的关注和满足物质需求一样重要。如果他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就会以捣乱的方式来吸引注意。只要爸爸妈妈稍微留心,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孩子处在安静的状态时,成人经常不会太过关心;而当孩子表现出顽皮或多动时,父母却会马上给予关注。由此孩子发现:喊了那么久他们都不理我,干脆捣乱吧,这样他们就会来看我的城堡了!所以,在责怪孩子破坏行动的同时,要小小地反省一下,是不是给他的注意不够多。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吃好喝好玩好就可以了,但其实,每一个孩子对精神的需求都远远大于物质,孩子有哪些精神需求呢?尊重、理解、信任以及理性的爱和真诚的关注,尤其是父母的爱和关注。
所以,孩子“无理取闹”是为了得到父母的注意,负向的注意(如批评)也是注意。
人类都有一种吸引别人更多注意、更多关注的渴望,只不过孩子们表现得不如成人表现的更加含蓄、间接罢了。有一些孩子,在家里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关注焦点,被宠爱、关注多了,到了学校或其他人多的公共场所,会发现自己不再是众人关注的焦点、瞩目的明星。为了自己的心理平衡,得到别人的关注,捣乱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
捣乱,是孩子一种寻求家长关注的消极的操纵性行为。捣乱的目的就是想更多地得到家长或成人们的认可和关注。所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渴望被关注,为了得到父母乃至成人们的关注,他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一个人的智力在四岁以前就已经完成和发展了一半。这个时候的孩子身上自我意识很强,有非常强烈的需要父母和成人赏识的愿望。比如,他们会故意在人多的地方大声吵闹、故意在大家一起聚餐时把盘子碗弄得叮当作响、故意在课堂上做鬼脸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故意将果酱蹭到朋友的新衣服上。
孩子们做这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引起成人们的注意。成人们如果注意到了,甚至生气了,愤怒了,孩子们的这出精心酝酿的闹剧就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捣乱实质上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场权力斗争,孩子们制造出不同的事端让父母愤怒,目的就是在磨炼自己操纵父母的技巧。
每个孩子都不喜欢受到冷落,那些表现欲强的孩子更是如此。当爸爸妈妈长时间不理自己,他们就要制造一些“小麻烦”,做一些反常的行为,来让大人注意自己。这样就出来了“捣乱”的行为。
如果孩子出现“故意捣乱”的行为,父母首先要分析孩子是不是在期望得到自己的关注。如果是,父母一方面要注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爱抚他、陪他玩,孩子有安全感,就不会再通过捣乱去获取父母的关注。
另一方面,父母不要退让。家长要迎面而上,用语言或行动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你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而且为什么这样做。当父母把这种目的清楚地讲出来,孩子们捣乱的阴谋也就被父母识破了,孩子们以后恐怕不会再用这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