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孩子的心不是“白纸”
——了解一下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妈妈讲述】

·我家欣欣以前捣乱的时候,语气稍稍严厉一点,他就听话了,可到了现在,有时候连骂都不管用,这是为什么?

·我家的宝宝,今天刚一进屋就一头扑向我刚刚叠好的干净衣服,我温和地对他说:“宝贝儿,别去碰那些衣服。”他回头冲我傻笑,依然在衣服上蹭,我严厉地说:“你离那些衣服远点儿!”结果他却继续很开心地踢那些衣服,他怎么听不懂话呢?

·我5岁的儿子,最近有了新爱好——收集一种卡通卡片,为了收集全,他不惜花钱买,结果过了两天,他又没兴趣了,那些卡片就那么扔在那儿。他的兴趣爱好也太不长久了!

【七嘴八舌】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话”,但再小的孩子也不是“机器人”,不打折扣地执行父母的指令。父母抱怨孩子不再“听话”,是因为我们的宝宝心理渐渐成熟,几乎“进化”成了个不一样的人。所以,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并不适合孩子的每一个年龄阶段。

【专家分析】

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发育特点。

·0~1岁,安全感建立关键期

孩子从出生到1岁这段时间,基本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愿望。但这不代表他们对世界一无所知。从出生到3个月大的婴儿,虽然平时基本“以睡为主”,但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能接收到视觉和听觉刺激,会注视周围,会追随声音。

而3~6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够表达出愤怒的情绪啦:例如,当孩子吃奶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婴儿会发出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或者干脆大哭来表达“我不高兴啦”。这时,婴儿靠眼、耳、手、口等感觉器官,来多方面认识事物。

而再大一点的6到12个月的婴儿,大脑发育已经进入一个特殊阶段,能初步记忆事物,能够回忆过去,比较过去与现状,并且预见未来的情况。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会引起孩子的激烈反应。由于孩子自身能力的发展,他对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1~2岁,不能说得太复杂,不然宝宝听不懂

需要节奏鲜明的音乐和形象鲜明的图画

1~2岁的孩子,还没有开始进行真正的思考,头脑里没有太多具体的形象。这个阶段的孩子会随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自发地手舞足蹈,会初步分辨颜色,喜爱色彩鲜艳的玩具,爱看漂亮的人脸,爱看漂亮的图画书。

初步懂得记忆、恐惧、依恋和察言观色

这一阶段的孩子,有了明显进步的回忆能力,可以想起很久前的事情,害怕陌生的东西。会体现出明显的依恋情结,喜欢跟着妈妈。他们喜欢与成年人或大一点的孩子交往,已经学会了用各种方法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听得懂简单的词汇和句式

这时孩子可以听懂自己的名字,可以听懂一些简单的词汇和常用物品的名称,开始学习说话,可以用简单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意思。

·3~6岁的孩子,父母的赞美可以塑造孩子,但赞美需要真诚和技巧

想象力丰富,喜欢和同伴游戏

到了3岁,孩子的想象力突飞猛进,自己玩的游戏也非常有趣。这个阶段,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常分不清幻想和真实,想象出来的朋友也很真实,他们接触到的任何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游戏是他们生活的中心,他们喜欢和伙伴共同游戏,喜欢角色扮演,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表达出他们的愿望及恐惧,建立起初步的社交技巧和互惠能力,当然也会出现正常的攻击性行为。

对妈妈的依恋很深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妈妈的依恋更深,时时刻刻想着妈妈,甚至如果发现妈妈不在,会手足无措。对孩子这种纯真的依恋,妈妈应该给孩子安全感,让他知道妈妈爱他。

渴望真诚的赞美

这个阶段,孩子的喜悦已不是物质性的,他们渴望认可与赞美,但如果父母的称赞很敷衍,他们会很快识破,产生挫败、失望的感觉。

“自我中心”意识萌芽

这个阶段的孩子思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自我中心”,只知道“我要”、“我有”,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但父母不必过于操心孩子的这种状态,这是与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相关联的,一般在6~7岁后就会改变。只要让孩子拥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社交经历,他会慢慢体会别人的感受,会自然走过“自我中心”的阶段。

·6~12岁,既有上进心又有盲目性,需要关爱和引导

需要胜任感

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从以游戏为主导的幼儿园进入以学习为主导的小学,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进入小学,孩子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因此,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他们都努力地扩展技能,从中获取“胜任感”。

在信服权威和张扬个性之间“挣扎”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争取自由独立,但又没安全感,对父母有很强烈的情感需求。孩子的道德观慢慢成长,慢慢懂得尊重父母、老师等大人的权威,开始喜欢有自己独处的时间,无论是运动、游戏或是读书,都会花较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件事情。孩子也逐渐有了自己的主张,无论是对是错,开始慢慢学会独立。

懂得趋利避害、心口不一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懂得“趋利避害”——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做,有利的话就说,不利的事就躲避。另外,与小时候直来直去的表达方式相比,孩子开始“心口不一”。

爱好和行动比较盲目

这个阶段的孩子行为有很强的盲目性,也许是心血来潮,也许是受同学的影响。父母需要引导方向。

【给家长支招】

对于处在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孩子,家长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0~1岁

父母在生活上应悉心照料孩子,平时多逗引孩子玩,经常领孩子走向室外,和孩子一起做简单的游戏,教孩子说简单的话,在精神上爱抚和关怀孩子,建立孩子对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2岁

父母应该给孩子准备一些节奏鲜明的音乐、明艳可爱的图画,开启孩子的感官潜能;同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有的家长在家里吵架,即使孩子再小,也会在心理蒙上阴影。

另外,家长如果想让孩子听话,不要说复杂的语言。

·3~6岁

父母应该学会真诚的赞美孩子,不要简单、一成不变地说“你真聪明!”,要花脑筋想出不同的赞美方式,即使只是很小的好事,也要加以肯定与承认,这样才能强化孩子的优点。孩子努力去做一件事时,最好及时说一些勉励的话,或者注视着他,对他重重地点头认可,孩子的努力需要大人承认和支持才能继续。

·6~12岁

孩子开始进入小学阶段,家长在引导孩子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应表现出最大的爱心与耐心;同时,父母还可以提供机会,让孩子能顺利参加各种活动或团体,这样孩子可以获得胜任感;此时,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开始发展,因此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并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

当父母在教育中遭遇难题,或者亲子关系出现裂缝,无论孩子处于哪个年龄阶段,有两个方法都是适用的:第一,通过书本、互联网了解该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还可以多看看心理学家和其他父母的心得、建议;第二,倾听,孩子年龄越大,倾听越重要。 H1Pzc67HULiwrfC71XutW6EDrUC1t1zvx7e3fka4dDTN3EyP5W0jA35fvG6/u47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