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宝宝是个“人来疯”,每天跟打了兴奋剂一样!
我家孩子性格过于外向,有时的“人来疯”会让我们很尴尬,应该怎么改变他这种习惯呢?
如何面对外向的孩子?
其实宝宝的“人来疯”是一种正常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孩子情感上的宣泄,但这种宣泄却常被家长错误地贴上了“疯”的标签。
孩子“人来疯”,究其原因,是孩子在2岁以后,自我意识增长,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增加,当“新面孔”出现的时候,就会渴望得到关注,显示自己的存在。
·小宇今年3岁了,性格外向,从来不怕见生人。特别是家里一有客人来时,他就会像打了鸡血一样,满地跑,一直围着客人转。大人们说话的时候,他还会无理地打断,显得很没规矩。妈妈批评他两句,他立马坐到地上“哇哇”哭个不停,弄得客人和我们都很尴尬。
·云云妈妈的同事来家里聊天,正在玩耍的云云见有客人来,丢下手里的玩具,到大人中间,蹦来跳去,一会儿扮鬼脸,一会儿问客人自己的裙子漂亮不?一会儿往客人嘴里塞个苹果,没人理她,就站到客人面前大声地唱歌、跳舞,搞得客人很烦,又没法说。
·5岁的奔奔聪明伶俐,活泼好动。特别是家里来了客人之后,他更是活蹦乱跳、大声喧哗、玩法翻新、花样百出,活像马戏团里的小丑。爸爸妈妈对他的劝解无效,只好动粗动武,可是他却闹腾得更加厉害,还满地打滚、哭声震天,使父母无法收拾残局。
………
知心大叔:
有的孩子平时挺听话,规规矩矩,很乖巧可爱,可是家里一有客人来,孩子就一反常态,表现得特别淘气,有时把玩具丢得满屋子都是,或者在客人面前跑来跑去,显得很“野”。这种行为让很多父母很头疼。
田艾米:
这种情形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来疯”,它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它的形成也不是偶然的,和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知心大叔:
儿童在2岁左右已学会区分自己和周围客体。从这以后,孩子独立的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开始有强烈表现自己的欲望,想方设法让别人注意自己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儿童自我中心”的表现。
田艾米:
是的,“人来疯”归根到底只是心理正常发展的外在表现,是孩子缺乏生活经验才会导致的行为失当,父母对此应当给予合适的引导。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宝宝性格外向、“人来疯”是一种正常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孩子心理上的宣泄,但这种宣泄却常被成人误认为行为有问题,家长眼里的好孩子应该说话文雅、谦虚,行事得体,而不是在外人面前更加疯,殊不知,在孩子的世界中,“疯”只是最正常的反应。
孩子的“人来疯”常常由以下原因造成:
随着孩子独立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会希望有人注意他的存在,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认为这种表现能够引起别人的重视,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表现得更为积极。
孩子可能属于多血质外向型的孩子,活泼且表现欲很强,很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但不能很好地掌握尺度。
家长因为工作忙,平时很少带孩子出去走走,孩子在家里总是和家人、玩具或电视打交道,交往圈子窄,而孩子又喜欢探索,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刚开始学习与人交往,当接触到新的朋友或者客人时,他们就感到好奇、兴奋,希望别人注意到自己。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一举一动都有要求、限制,压抑孩子的心理,当有外人来的时候,孩子就会过度表现自己。
宝宝不管出于哪种原因“人来疯”,自我表现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求知欲望被激发,思维被锻炼,情绪得到抒发。但是,宝宝“人来疯”也有一定的弊端,一方面妨碍了大人做事,使得宝宝讨人嫌;另一方面“人来疯”次数多了,有可能上升为一种人格行为,见人就表现,造成人格缺陷,影响正常的生活和交际。
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克服孩子的“人来疯”:
父母可以在平时扩大孩子的人际交往圈,给孩子寻找一些玩伴,多让孩子与小伙伴交往,减少孩子在家中缺少玩伴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感。
当遇到孩子“人来疯”发作时,家长不要大声呵斥,这样会伤害到宝宝的自尊心,也会使客人感到尴尬、为难,家长不妨尝试带孩子离开或者通过周围的人与孩子对话、聊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以稳定孩子的情绪。
父母应多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改变过度溺爱或过度严厉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多关注孩子的行为,提供展示孩子能力并取得成功的机会。
父母可以在客人到来的时候,把孩子介绍给客人,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适当给孩子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孩子感到被重视,满足孩子表现自己的欲望。
父母在孩子出现“人来疯”的行为时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制止,在客人走后给孩子讲道理,告诉他这种行为不好;而在平时父母应有意识地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让孩子知道哪种行为在客人来的时候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