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孩子总喜欢装病,是不是教育方式有问题?

【心事问答】

Q:

孩子经常没病装病,说自己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装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样下去岂不是慢慢成了小骗子了?等真正有了病也鉴别不出来了。

A:

孩子装病一般发生在父母是“少温暖”型或过分溺爱型的家庭中。父母在孩子偶然患病时,一改过去不太关心爱护的态度,开始溺爱孩子,就使孩子明显体验到生病与不生病父母对自己的不同态度,一次两次或者四次五次,孩子渐渐也明白了“病”的作用和好处。

【案例】

5岁的洋洋,经常没病装病,说自己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比如:有一次她不想去幼儿园,就说肚子痛,要妈妈帮她请假,妈妈照办了,可是她在家里活蹦乱跳的一点儿生病的迹象都没有;前一段时间,在体操练习过程中,她突然蹲下了,说自己的腿痛,吓得老师赶紧抱着她去了医务室,结果到了那里,什么事都没有;昨天晚上,妈妈忙着备课,她非要妈妈讲故事,说自己头很痛,睡不着……虽然家长和老师也知道洋洋很多时候可能是在“装病”,但因为洋洋的体质确实比较弱,容易生病,所以家里人和老师也就挺照顾她的,谁知道哪次是真的、哪次是假的。可“装病”毕竟不是件好事,怎么做才能让洋洋改掉“装病”的毛病呢?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可能都和洋洋妈妈有过同样的经历——孩子本来身体好好的,一到要上奥数课、钢琴课、书法课,或需要进行技能训练,做某些事情时,就喊头疼、肚子疼。相信孩子吧,这病也来得太突然了;不信吧,又怕真耽误了孩子。对于爱装病的孩子,许多父母都感到头痛,不知道如何是好。

【专家分析】

>专家认为,一个后天通过学习而形成的行为,一般都需要以下几个关键要素:一、需求,也就是内在的驱动力。一个后天的行为不会白白产生,一定反映了某些内在的需求。二、偶然的成功经验,也就是该行为让需求得到了意外的实现。三、多次的成功经验,使行为得到巩固。如果尝试一个行为,连续多次都能得到好的回应,那么这个行为将会被定格下来,成为寻求需求满足的手段或者途径。反之,如果一个行为多次尝试都得到了消极的结果,那么就很可能被淘汰掉。“装病”这种后天习得行为自然也需要这些关键要素。

孩子肯定不是天生就会装病,这一行为必定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孩子真的不舒服的时候,家长,尤其是妈妈可能特别关心孩子,而且对孩子的要求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尤其是那些平时不能实现的愿望,生病的时候都可能实现了。多次“不舒服”以后,让孩子建立了这样的一个印象——只要我不舒服,妈妈就能满足我,于是只要想得到妈妈的满足时,我就生病。

体验到生病的好处后,孩子不愿上学或者不想做某件事情时,就以装病的伎俩来获取“豁免权”,而且通常都能如愿以偿。因为他们已经懂得,当他们生病时,父母往往会给予生活上的特别优待和行为习惯上的特别宽容。

【给家长的建议】

应对孩子装病小妙招——

降低焦虑

不要孩子一说不舒服,就流露出过度的担心和焦虑,一旦这种焦虑被孩子捕捉,很可能就成为其装病的把柄。

延迟满足、给予关爱

当孩子生病时不要对其过度溺爱。建议家长要注意将孩子的“不舒服”与“愿望满足”分开来,即使在孩子真的生病的时候,也不能过度满足孩子,尤其是无理的要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孩子懂得“生病”与“愿望满足”是两回事,逐渐让孩子意识到“不舒服”也不能成为“愿望满足”的工具。同时,这也要求父母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就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不要让孩子因为缺少爱而装病,让装病成为孩子博得父母关怀的一种工具。

分清真假

善于观察,总结真病与假病之间的区别。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只要大人细心一点,假的就真不了。所以,家人要善于观察孩子平时的行为举止,留意“真不舒服”与“假不舒服”之间的区别,并与老师积极沟通,让老师知道孩子的这个伎俩,以免老师过度担心而经常找家长。

自现原形

让“不舒服”变得麻烦起来,使“假不舒服”自现原形。孩子喜欢用装病来达成愿望,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个方法简单又快捷。所以,如果家人或老师让孩子的不舒服变得麻烦起来,延缓了孩子的愿望实现或者让孩子的“如意算盘”落空,那么多次以后,孩子就会觉得这个方法一点也不灵,就会逐渐放弃这个行为。

注意倾听与观察孩子的真实愿望与需求,给予合理的满足与引导

虽然孩子的“装病”行为需要改善,可这背后的愿望与需求并非都是不合理的,所以如果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帮助孩子消除或者改善装病的源头,那么孩子也就懒得装病了。 CrdOzg2PvDk5IlTp7gnegkcH31dzhIL80ZiBUh2MDkCbRJ1D+fdMx46GhQASkM9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