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爱吃的都是我的!”独生子女都不懂得谦让吗?

【心事问答】

Q:

5岁的女儿是家里的独生女,整日娇生惯养,她喜欢的东西从来都不会和别人分享,一点儿谦让的意识都没有,这样下去怎么能够健康成长呢?

A:

谦让,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现在的孩子,一家一个小皇帝,小公主,都以自我为中心,所有的人和事情都希望围绕着自己转,看来家长还需要正确的引导。

【案例】

5岁的灵灵是家里的独生女、小公主,一直娇生惯养。她的东西从来都不会和别人分享,更不要说谦让了。

有一次,小姨带着小弟弟到家里做客,小弟弟想玩一下灵灵的天线宝宝,结果灵灵就是不给玩儿,两个小孩子抢来抢去,灵灵还把小弟弟推倒了。妈妈批评她,她却反驳说:“这本来就是我的,凭什么给他玩儿?”

奶奶生病了,就想吃点儿西瓜,当时家里就只有给灵灵榨西瓜汁的半个西瓜了,妈妈就先给奶奶吃了,结果,灵灵知道后也是大哭大闹:“我的西瓜,为什么你要吃?”

妈妈觉得灵灵越大越不懂事,真是伤心极了。

现在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给了孩子。什么玩具零食呀,都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因为只有一个孩子,也不会有人去和孩子争抢这些物品。但这样的环境很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如何去分享,从而也就不懂得如何去谦让。

在平时,父母不要过于溺爱孩子。不要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要适当的满足,如果是毫无理由或是胡闹不要答应。刚开始孩子也许会哭闹,但只要你坚持,孩子就会放弃。

要让孩子建立起一个正确的和他人之间,以及孩子和一些物品之间的关系,这样也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去分享的一个基础,父母可以加强孩子对物品的归属感的一些教育。

【专家分析】

幼儿心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幼儿只注重自己的需要,很少主动满足他人的需要,因此大都不喜欢谦让。

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大约到了3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认为周围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关。他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来进行行为选择和活动设计,而不考虑他人。

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只是知识程度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果自我倾向过于严重或到了4~5岁,甚至6~7岁,还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这就成了问题。

由于父母的溺爱以及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也会形成幼儿自我、不懂谦让的心理。

父母和祖辈把注意力全集中于孩子身上,这样很容易溺爱

孩子。溺爱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长辈们理所当然地围着自己转,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于是更加不懂得谦让与分享。

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没有完善。

宝宝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之后,社会性技能的发展就随之开始了。社会性技能主要包括:交往技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关心、同情他人的情绪。当孩子的社会性技能发展不完善时,他不愿意听家人的意见,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不能和同伴愉快共处。社会性发展的不完善也是造成他霸道的一个原因。

“谦让”的重要意义。

谦让是一种可以给幼儿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伴互动行为。它有助于克服幼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帮助他们意识到他人的需要,推动其个体的成长。谦让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别人的需要,因而可以抑制幼儿“自我中心”的苗头,并从中帮助幼儿获得观点采择能力、协调能力、交往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给家长的建议】

对于孩子的霸道,不懂得谦让,家长不必恐慌。发现孩子问题本身就是一大进步,孩子正处于各方面生长发育较快的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家长认真对待,方法得当,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创造分享的家庭气氛

家长从孩子最在乎的食物开始,如果孩子独占的话,家长就要把食物拿过来公平地分开,不能再放任不管。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大哭大闹或苦苦哀求,但家长绝不能让步,一定要坚持到底。偶尔的“旧病复发”也是正常的,只要家长坚持就一定能纠正过来。

满足孩子的要求要适当

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适当满足,对于不能及时满足的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过分迁就,即使孩子很强硬,家长也要把正确的方式坚持到底,不给孩子留余地。如果有一次妥协,孩子就知道下次有机可乘,所以,家长要有狠心、恒心和耐心及坚持到底的决心。

通过经典故事,让孩子理解谦让的含义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可以让他诵读经典,并给他讲讲故事中的含义,当“孔融4岁能让梨”这样朗朗上口的句子印在他的记忆里的时候,故事所蕴藏的内涵,也就会慢慢地深入到他的心里了。这样正面的例子,会不知不觉成为孩子愿意学习和效仿的行为规范。

在游戏中帮他体会谦让的乐趣

当孩子大到可以玩角色游戏的时候,就可以设计一些这样的情景和他一起来玩。比如,让他扮演小猫和小狗,你扮演大熊,小猫是有礼貌的孩子,小狗是没礼貌的孩子,小猫主动把座位让给大熊爷爷受到了表扬;小狗不让,惹得大熊爷爷很伤心;也要让孩子扮演大熊,体会别人让给他座位和不让给他座位,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启发孩子思考和判断,自己该不该谦让

当和孩子一起在游乐场或其他环境玩耍时,如果遇到相应的场景,就可以和孩子讨论,是否该谦让,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只有让孩子从内心深处对谦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认可,那么他在今后的生活中也才会不断地遵守。

分享是人在社会交往中一种积极的表现。让小孩慢慢学会与他人分享,这对于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谦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是一种幸福感。谦让是一种美德,而不是虚假的表面文章,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6InF/FfpyebubXZ87Q6vw6lRA9wASu49WUPYgFJB0a+sjteliZxHyZzCOCtjHpG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