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女儿上学前班了,最近在她的书包里总是发现有很多文具,橡皮呀,铅笔呀,问她从哪里来的,她一会儿说是小朋友送的,一会儿说是自己捡的,经过再三逼问她才承认是从小朋友的文具袋里拿的,遇到这种事情该怎样处理呢?怎样能让她改掉这个坏毛病呢?
A: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常会碰到小孩子未经别人允许就私自拿别人东西的事情,这往往令我们比较头疼,我们既要搞清楚其中的原因,还要注意教育方法,同时也要顾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我家儿子7岁半,有一次我看到他在家玩一个玩具,我从来没见过,就问是哪来的,他说在同学那儿拿的,我问他同学知不知道,他说不知道,我怀疑他是不是偷偷拿了人家的东西,真是伤透脑筋。
幼儿时期,孩子的物权意识薄弱,对物品所有权的是非概念混淆,常常分不清“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误以为自己喜欢的、想要的东西就可以拿走,这是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导致的,这时候是“误拿”而不是“偷拿”。上学的孩子已经发展了明确的物权意识,能够掌握行为规范上的对错概念,你要敦促孩子严格遵守“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如果想要别人的东西,应该自己买,或者向别人借,不能随意占有。明确了是非与对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之后,孩子就能明辨品德上的好与坏了。
心理学家认为,3岁前的孩子看到他喜欢的东西,不与别人打招呼就拿了。这年龄阶段的孩子不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所以家长也不要去责怪。可以对孩子说,“我们家里也有许多玩具”。真正的“偷窃”行为是发生在4~5岁之后。据一个儿童心理咨询门诊的资料,44名有不同程度“偷窃”行为的孩子中,6.8%是在4~5岁时拿家里的钱;63.7%发生在小学阶段;29.5%到12岁以后才有“偷窃”的行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物权意识,开始以“占有”为目的去拿别人的东西,其心理动机大致可以分为:
心理平衡动机。看到别的孩子有的东西,自己没有,也想要。两个一起玩儿的小伙伴,看到其中一个有奥特曼的玩具,另一个没有,就会产生一种据为己有的想法。
好奇心理。孩子看到没有见过的东西,出于好奇就想据为己有。比如看到邻居叔叔有一块精美的手表放在桌子上,就趁其不注意,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环境影响。这主要是指父母,家庭以及周围同伴之间潜移默化的影响。
心理缺陷。主要是指家长对孩子的关爱程度和方式不当,于是孩子通过拿别人东西的方式来弥补心理缺陷。典型的例子就是家长不给孩子零花钱。于是就会出现孩子“偷”父母的钱,“偷”超市或者商场东西的现象。
惩罚误区
有的家长认为只有“打”才是改正“偷窃”行为的最好对策。其实错了,打得厉害,就疏远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他更会感到孤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哪一个有“偷窃”行为的孩子是被父母责打后改掉的?相反,偷窃的行为非但没有改掉,而且不敢回家,流浪在外,与社会上的浪子交往,被他们所利用,最后走入歧途,甚至会触犯法律受到制裁。
孩子早期的偷窃行为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孩子将来的健康发展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家长们必须要重视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如何矫正孩子的偷窃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建立物权的概念
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他专用的日常用品,例如碗筷、衣服、鞋子等不要和人混用,帮助他从小建立“我的”“你的”“他的”的概念。给孩子一个房间或一个他自己的地方来放置他自己的东西,让他自己管理。同时帮助孩子建立这样的观念: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域,不经同意,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还有,帮助孩子养成征求别人同意的习惯,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之前一定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而别人要向他借东西的时候同样也必须要征得他的同意。例如,要借孩子的铅笔的时候,一定要先问问他,如果孩子同意借,不要忘了说声“谢谢”,用完以后一定要归还。
信任孩子
孩子背着爸爸妈妈拿别人的东西,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心理不一定就有“偷”的概念,因此,父母不必大惊小怪,而应该巧妙地让孩子讲清楚来龙去脉,如:我喜欢这个东西,可是家里没有,我就拿了别人的;他欺负我,我就拿他的东西,让他找不着……父母应该相信孩子不是有意去偷别人的东西,即便是因为发泄不满的情绪有意去做的,父母也要耐心地跟孩子讲清楚道理,说明这样做是不对的,鼓励孩子把东西归还给人家,只要孩子把东西还回去了,就应该表扬他。这样孩子明白了事理,并体会到父母的信任,类似的事情就会避免发生了。
分辨是非
孩子年纪小,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需要成人用浅显的语言和直观的方式进行教育。例如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让孩子体会故事、游戏中小朋友丢失东西后的着急心情,感受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给别人造成的麻烦,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让孩子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不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榜样作用
孩子的模仿能力强,他们模仿的对象首先是父母。因此,父母首先要严于律己,不贪小便宜,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如果发现孩子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应该耐心教育,让孩子及时归还,并且告诉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应该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对孩子的“拿”、“偷”行为一定要引起重视,并采取科学的方法策略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