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还小,他们懂什么?”“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管。”这是家长们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家里有什么事,他们不愿意告诉孩子,家里有什么重大决策,他们也不会去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样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呢?
A:
民主的家庭中,家长会充分保障孩子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决权。维护孩子的知情权既尊重了孩子,又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意识,让孩子知道:这件事情和我有关,我必须好好地想一想!这还训练了孩子的思考能力。
6岁的豆豆从幼儿园回到家后就给爸爸妈妈提了这样一条建议:我可否参加一些家庭小会议。以前,我是小孩子,不懂事,参与也是调皮捣蛋。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我想我已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我是家里的一员,应该适当参与家庭会议,这样便可以多一个人出主意想办法,也能够提高我的遇事分析能力,增长社会经验。而且老师还说这样可以锻炼我们的责任意识,班里很多小朋友都参加家庭会议,可每次我们开家庭会议的时候,就把我哄到一边,说什么“大人有事,小孩子别添乱”,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都已经长大了,每次你们把我支开的时候,我的心情都很难过。
全家人都被豆豆认真的表情给震惊了,真的从来没有想过让他参加家庭的决策,而且觉得他也没有能力参加家里的决策。难道真是我们错了吗?
孩子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特别是现在的孩子,远远超出成年人的想象。父母认为孩子不能做的事,可能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做了。因此,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这样孩子才可以增强责任心。
当孩子能够参与讨论家里的问题时,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而父母一方面可以调动孩子的责任心,使自己清楚地认识孩子的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得到有关自己教育的反馈信息。
社会心理学家约翰·迪法兰和尼克·史汀曾询问过100名儿童:“你认为什么样的家庭才算是一个快乐的家庭?”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列出的不是金钱,不是大房子,也不是大屏幕电视机,最多的回答是:“与家人一起做一些事。”
当孩子慢慢长大,他就会希望像大人那样,承担一定的义务,并且也希望像大人那样拥有自己的空间。而有些父母却不注意这一点,在孩子尝试着自己做主的时候,他们往往告诉孩子“你还小”、“你不懂”、“这个你不行”,等等,阻止孩子的行为,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很多父母不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是大错特错的事。当孩子从小被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的时候,家里的一些事和孩子商量,尽管孩子太多问题几乎不懂,但是他会感觉被尊重。他是家庭的一员,他的行为对家庭有影响。而这种感觉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孩子实施自己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这样才能让孩子感觉到他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培养他的主人翁意识和大局观。
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它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一个人只有具备责任感才能自觉地学习、工作,并做出成绩。责任感也是应着力对孩子进行培养的重要方面,从小培养起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习惯,长大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家长不得不知的教育方法
◎当父母有重大事情要向孩子宣布或者向孩子征求意见时,必须以 严肃的态度,郑重其事地告知孩子。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选择何种方式来看待这件事。
◎父母应该找准时间和孩子沟通。如果是重要的事情,应该选择一 个相对宽裕的时间,比如晚饭后,或者是睡觉前。不适合于早上孩子准备去上学时急匆匆地告诉孩子,这样既影响孩子一天上学的情绪,也不能使孩子得到被重视的感觉。
◎征求孩子的意见不是形式,也不是表面文章。即使家长对自己的 孩子已经非常了解,也必须以很真诚的态度来和孩子探讨。当孩子提出异议,家长不能一味地否定孩子,而应该努力做好思想疏通工作,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再征求孩子的想法,直到问题真正被化解,或者全家得到一个统一的解决办法。
◎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感受,不能轻视孩子的困惑。如果是关于 一个家庭的决策,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平衡,涉及孩子的事无小事。所以,家庭决策本身需要慎重!
◎赋予儿童过多的权利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但让儿童参与家庭的 日常事务却可以培养他们在家庭决策中的参与精神,让他们学会回馈,并学着像成人那样独立思考。因此,哈佛大学儿童心理学专家丹·金德伦指出,让子女参与家庭决策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其前提是家长必须在儿童参与决策时让他们感觉到父母是可以依靠的,而且必须让他们意识到父母与自己的身份、角色界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向父母提出建议或者影响家庭决策的行为将是一种双赢的活动。
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懂得,从孩子呱呱坠地那天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对孩子的责任心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引导,是我们家长责无旁贷的责任,家长不必无所不能,而应该让孩子亲自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