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西游记》都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一部文学名著。原因很简单,《三国》笔下的杀伐征战,《水浒》笔下的江湖恩怨,《红楼》笔下的情感纠缠,都需要更加成熟的心智才能理解和体会。但《西游记》不同,这个世界光怪陆离而又异常简单,像极了孩子们在其中驰骋遨游的童话天地。自从问世以来,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直到现在,猪八戒、孙悟空仍然是我们童年时代的最佳玩伴。
但与此同时,《西游记》又是四大名著中最费人评说的一部作品。古往今来,还从来没有哪一部文学作品像它那样被赋予如此丰富而充满矛盾的内涵。
儒家在悟空历经磨难终于取得真经的过程中看到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历尽艰难困苦,最终玉汝于成的责任与担当。
道家在悟空出身的那块“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的仙石,以及悟空、八戒、沙僧、唐僧、白龙马师徒五人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完美对应中,断定悟空的一生,就是对自家“金丹大旨”的完美演绎。
佛家更是坚定地认为悟空与佛家的关系是不证自明的:他的学艺师傅是如来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解空第一”的须菩提祖师;修行的师傅唐僧原本是如来的弟子金蝉长老,而他之所以在西行路上奔波十四年,目的无非是帮助唐僧传道弘法、利益众生。
而《西游记》的文化内涵还远不止限于传统文化的范围之内。在儿童文学工作者看来,孙悟空是一个完美的童话形象,他的行为举动,处处浸透着儿童所独有的童真和乐天的色彩。在教育学家看来,悟空的故事是对一个人成长历程的完美演绎:从天真烂漫的童年,到轻狂鲁莽的少年,以及奋发有为的壮年和功成身退的晚年。在管理学家看来,《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又是进行团队教育的素材素材。总之,《西游记》不仅凝萃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与现代社会有着最为完美的契合。
还是当年北大著名学者吴组缃先生说得好:假如中国文学名著只能留下一部的话,应该留下哪部,讨论的结果是《西游记》,因为中国文化几乎一切生长性的要素,在《西游记》中全都具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