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旭是用一生演绎林黛玉。
扮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剃度出家成为这几天娱乐新闻的重头戏,这位当年几乎家喻户晓的红楼梦中人终于撇开尘世,躲进自己的世界里。不论这个消息是否有什么炒作的嫌疑,不论是否因为是陈晓旭沉疴在身,更不论陈晓旭是否真的就是那么清净淡然,知道消息的那一刻,我胸口有些闷。我没有加入办公室各色男女口沫横飞的议论,我甚至不敢看网上关于这件事情的详细报道和网友众说纷纭,我很怕要是看了,或者是加入了那样讨论,我心目中圣洁的林黛玉形象会裂变,会发酵。我希望自己在那一刻能够像一个鸵鸟一样将头埋进黄沙,不管自己的那个腚是否裸露着,因为那样我至少可以在我心中保留着陈晓旭一尘不染,甚至带着一些光晕,超凡脱俗的形象,我真的不想这样的形象在一夜之间崩溃。
陈晓旭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孕育生产这样的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年拍摄《红楼梦》的做法在今天看来很奢侈,很绕远,很基础,效率也很低。比如将所有遴选出来的青年演员集合起来,办红学培训班,而且这样的班不是办一天两天,点缀一下,而是真正沉下来,静下来,在脑袋瓜里装上东西,这个过程整整延续了拍摄电视剧的全部时间。这当然是和当时选用演员的方式和层次有关系,这些演员都很年轻,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也没有更多的文学鉴赏能力,在表演上也都不是科班出身,用这样纯白色的白纸来描绘红楼梦既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但是更是一件幸事,一件空前绝后的幸事。这年头再也不流行这样认真执著地拍电视了,时兴的是玩电视,卓有成效的是电视娱乐,这与当年《红楼梦》剧组的做法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当年看《红楼梦》时有一件事情印象很深,在片尾有一个顾问委员会,主任是王昆仑,副主任是王朝闻,成员是在红学领域术业有专攻的著名专家和著名作家,他们的名字耳熟能详,如雷贯耳,有曹禺、朱家溍、周汝昌、沈从文、启功、吴世昌、吴冷西、吴祖光、周扬、杨乃济等,光是这个名单足以让我们肃然起敬。我们不是说现在的电视剧在这方面不重视,但事实上,那时节人的思想的的确确要纯粹简单得多,顾问那就是实实在在的顾也实实在在的问。那些专家很多都在培训班讲过课,亲自传授关于历史,关于民俗,关于文学方面的知识。
就是在这样一个创作集体,就是在这样一个学习氛围,就是在这样一种拍摄模式中,陈晓旭完成了她人生第一个最主要的艺术角色,她已经将自己融进了林黛玉的生活,或者说林黛玉已经灵魂附体,陈晓旭再也走不出林黛玉的影子。后来她还拍摄过《家春秋》但是了无踪影,后来她还做过其它事情,但是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成功的。
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陈晓旭演技的局限,很多人认为她的林黛玉不如同时代电影版的林黛玉陶慧敏,认为陶慧敏更有灵气,更不如王文娟的越剧版林黛玉。我不太同意这样的分析。陶慧敏的林黛玉和我们印象中的林黛玉相去甚远,几乎很难找到那个多愁善感,有才气很敏感,有些颓废注定悲惨结局的美女影子。相反我一直以为陈晓旭的演绎是准确的,或者说,王扶林选择陈晓旭演林黛玉是慧眼识宝。至于王文娟的林黛玉其实和陈晓旭的林黛玉没有多少可比性,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让林黛玉固定成一个符号和概念,王文娟其实不是演绎人物个性出色,而是在表演越剧这个艺术样式,王文娟的成功在于唱腔优美,做功精湛,这和电视剧的演技完全不是一回事。就如同拿姚明和刘翔比较谁的技术更高这样,永远也不能决定胜负。但是,我还是同意陈晓旭演技有些不能突破的问题,抑或是她自己不想突破,像邓婕那样勇敢地走出王熙凤的影子。这方面,扮演贾宝玉的欧阳奋强一样吊死在了一棵树上。
有人说电视剧《红楼梦》不但塑造了艺术形象,也塑造了演员的人生,陈晓旭是个典型。三年演出林黛玉在陈晓旭的人生肯定是短短的一瞬。也许我们可以看作是王扶林选择了一个具备林黛玉性格的演员,而不是三年演戏的生活陈晓旭投入太深,将自己生生变成了林黛玉。应该说,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是从梯度出家的消息,从演出《红楼梦》之后陈晓旭的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我宁可相信是三年演绎红楼给了陈晓旭灵魂,给了陈晓旭思想,林黛玉耗光了她全部的心血。拿一个时髦的比喻就是,陈晓旭有存储器的所空间都留给了林黛玉,致使她这台电脑再也不能运行其它程序了,结果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死机”。
她有两个选择,可以做到电脑不死机,一是换一个容量更大的存储器,另一个是删除林黛玉文件夹下的所有内容,清空文件夹,腾出相应的空间运行其它程序。
陈晓旭是选择了“死机”。她留给我们所有热爱她的一个遗憾,但是保持了自己一个完整的洁净的灵魂。
让我们所有爱她的人,为她祈祷,让她自由地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