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基本思维逻辑

中国文化的

谈到中国文化,人们常言以博大精深,滔滔不绝于孔孟、老庄、诸子百家、儒释道三教以及浩如烟海的经史典籍。但从本质上来讲,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非来自经史典籍的浩如烟海,而是来自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即思维方式或说思维逻辑的精深,亦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性。文化的博大精深尽管经常表现为经史典籍的浩如烟海,但经史典籍的浩如烟海并不是文化的博大精深本身,事实上是思维逻辑的科学和理性造就的对世界和人本身理解上的博大精深从而造就了经史典籍的浩如烟海。

文明社会是用语言文字来思考的,具有思想意义的文字主宰着人们的思维逻辑,甚至主宰着整个文明的运作方式,最后决定了文明的高度。文化的表象可能纷繁复杂、丰富多彩,但思维逻辑却往往可以简单归结到几句话、几个字。考察中国文化的思维逻辑,事实上只有三个字:道、易、和。道、易、和犹如圆环上的三个结点,内外相扣、有机联系、密不可分,构成循环往复的思维线路,致大而穷宇宙之理,致小则通无微之变,涵盖了中国人最基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是中国人理解和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万物之间关系包括自身所遵循的基本思维逻辑,深刻影响甚至决定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放在足够的时空背景考察中国历史,一个人、一项事业、一个社会,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所做贡献,就取决其对道、易、和三个字的理解程度和运用水平——尽管这种理解与运用未必完全出于自觉。

道。 如果必须仅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文化信仰,那就是“道”。道的思想,于中华先祖学会思考之初便已起源,经历世思想家及《周易》《老子》《鹖冠子》《淮南子》等经典作品不断总结、阐释、发扬,乃成为中国哲学最高范畴。在中国哲学范畴中,道是世界本原,即“终极真理”,是最高法则,包含了人与人、人与世界、世界万物之间一切运行规律及其关系。道的思想作为中华文化之骨髓,渗透于中国文化各个层面。鲁迅说“中国哲学根柢全在道教(笔者认为其道教应指广义上的道家思想系统)。”道的概念,尽管在理解上不尽一致,但各哲学流派、宗教甚至社会世俗生活都广泛使用并按照自己的理解予以阐释,故而儒论道学,佛立道场,道家道教当然更普存于世;学问上存道、术之别,悟道为知识心性修养最高境界;世俗中讲经商之道、为官之道、做人之道、处世之道、持家之道,遇事先讲道理;政治上则称有道明君、无道昏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道治世、无道乱世。有道与无道是中国人评判事物的基本标准,事实上也是最高标准,从古至今,万祀而不改。

易。 如何做到有道?老子说“道法自然”,也就是要顺应自然法则,尊重规律,以使自己符合于道。然而,道虽有恒,时变事迁,且人非圣贤,信息的不完全、知识积累的不足够、认识和判断上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原先的有道变为现实的无道,因此就要“易”。易是中国文化另一个重要信仰。易,本指阴阳消长,引申为变,在直白理解上也就是变化、转化、变革,包括客观条件、外部因素的变化和主观因素及事物内部的转化。《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中,易因道而生,道因易而存,天地生成、万物发育皆为易,无易便无更新与进化,万事万物皆在易的过程之中,即所谓“变为永不变”。梁任公认为“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要做到有道,就要通变,辩证地看待问题,不断适应和变革。《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管子》谓“王者乘时,圣人乘易”。易的意义就在于,不苟安于现状,循道而行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和。 何为有道?如何而易?是否存在较为客观的判断标准?这便涉及到中国文化思维中一个重要价值观念,就是“和”。和作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思维逻辑中所要达成的基本目标。《礼记·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最初指阴阳调和。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其为万物共存共生之源泉。西周思想家史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广雅》解:“和,谐也。”因此,和之谓,并非一味混合、混同,而是事物多样性之下的对立统一,“不同”事物相互依存、各自发挥作用、和谐共处而生生不息,达成一种协调的平衡状态。古人喻其为经过精心烹调的美味:“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火单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左传·昭公二十年》)。世界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从不平衡到平衡,因发展演进又出现新的不平衡,因此总是处于不断调整的过程中,这意味着和的状态不可能一成永固,而是一种动态平衡。何谓有道?就是趋向于和的状态。何谓和?就是合于道的状态。在和与道的关系上,易起着关键作用。朱子曰:“和为道之用”。和就是事物通过易来不断调整,适应自然、人类社会以及人本身的运行规律而达成符合于道的动态平衡。

“道—易—和”的思维逻辑,是朴实的唯物主义的辩证:道生万物而存于万物之中;万事万物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之中;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依循道即自然法则而进行的;事物必须适时应道而易,即顺应规律而运动、变化和发展,才能实现自身及与外界的平衡,并最终达成和的状态;万事万物相互作用、普遍联系,事物自身也在发展变化,平衡不断被打破,新的环境形势条件总是要求事物以新的运行方式遵循道而易来达成新的和。“道—易—和”往复作用的过程,是事物不断演进的过程,也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在继承与进化中推动自身与世界协和发展而螺旋上升的过程——《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比喻来说,道,如同太阳,光耀乾坤,赋予我们思想以生命;易如同月亮,阴晴圆缺,时时提醒我们宇宙运行之规律变化;和如同星星,闪烁着永恒的光芒,在黑暗中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XIhnP0pSeC0UWWk96YzjKc182XYm5RqnkOaW6yLJQ9TeOYg0jxCajiV5lrbO1MF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