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月河先生,冷眼看历史

——评《康熙大帝》

文/牛冲

当你刻画一个人物时,你会发现二者是互动的,仿佛刻画的人物与你说话,带着你去写,这个时候小说的魔力便展露无遗,二者的互动性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愈加强烈。

我曾经在紫荆山的书店里想买一套先生的作品集,可是苦于自己当时囊中羞涩未能购买,不过今春实现了,仍为不晚。先生是以帝王系列小说享誉中外的,其笔下的“落霞三部曲”洋洋洒洒五百多万字,诗词、歌赋、对联等中国传统文化充实其中绝非一般王室小说所能比。自看《康熙大帝》起,便一发不可收拾,夜里可看至两点,并不是我对传记小说缺乏免疫力,而是里面的文化营养俯拾即是,让人不舍昼夜。书中既有巧妙的情节,回肠荡气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又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对联、古代官制知识。包括相声、说书的手法都有,三教九流面面俱到,没有深厚的功力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一)形式与内容

按康德所说,作品是需要形式和材料的。朱光潜先生认为作品的美感取决于形式和材料的绝妙调和,而这个形式是由天才决定,材料是已存在的物自体。理想美是不存在的,只是天才凭借自己超强的敏感借用这些形象塑造出接近理想美的经验美。先生取帝王为题材,凭借自己的天才(此天才并不是指人)去塑造着一个又一个接近理想美的艺术形象。又由于艺术超于现实,在现实中有缺陷的人本来是丑的,但是经过艺术加工在书中有缺陷的人却让人感受到了美。每一个人物的美服务于塑造一代明主康熙,人们就对康熙产生了超越美的感受,这种超越美的感受就是康德所说的崇高,这样的感情和人们面对苍茫的大地和无边无际的大海所发出的赞叹有一样的性质,人们对于康熙的赞美不再是从平静的内心流出的涓涓细流,而是从奔涌的心灵发出的海量崇敬。故事将我们心灵的力量提高到超出惯常的凡庸,使我们显示出另一种抵抗力,有勇气去和这种美进行较量。

(二)内容和情节

短篇小说贵在情节,我在习作短篇的时候就非常在意情节,巧妙的情节有时能够使整个小说显得虎虎有风。但是长篇就不太一样了,长篇注重的是整个叙述的把控能力,整部小说的大局观,假如整部小说布局有误,那么推到重新进行写作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所以长篇小说最显作家的功底。姚雪垠写历史小说《李自成》,从1957年动笔,历时30余年完成,分五卷写成,卷帙浩大,波及事件繁复杂乱,仅是写成就是了不得的。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狄更斯的《双城记》写的也是历史小说,但是如果没有对法国大革命的深刻了解恐怕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这就需要作家有学者求实的毅力,记者一探究竟的虎气,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先生的《康熙大帝》在大局观做好的前提下并没有放下细节的推敲。由于人物众多,仅是要理清这些人物就不是一个小的工程,这些人物什么时候该出场,说什么话,干什么事,都是需要推敲的。当然不排除小说用本身具有的魔力带着作家去写,但更多的还是小说家的构思能力。我每每读到一些精彩之处时,恰恰是前面的人物再次回场的时候,这种欣喜和惊异是令人倍感舒适的,总想拍案叫绝。

先生在小说中所描写的很多事件都有史实作为支撑,当然也有很多虚构之处。读罢掩卷,我又重新在网络上搜一些里面的人物介绍,很多有其人,有其事,也有些虚构之处,这都无可厚非。艺术本来是虚实相生,生生不息的。学界大都对《雍正皇帝》这部书评价甚高,但我认为“落霞三部曲”是个整体,评述也要上下贯通,从小处着手,细节间寻妙处,我看书中很多古诗词都值得研究一下,有些是引用,但很多也是出自先生之手。

(三)人物刻画

刚读《康熙大帝》前几章时感觉先生是受过红楼梦影响的,每个人物的出场都是特别的强调,而且描写非常到位。整个小说是用章回体写成,很容易让人接受,首先具有像读《封神演义》般的趣味性,当人们进一步去阅读著作时,突然发现:“哦,原来不是徒有其名,而是名副其实。”我比较喜欢看前三部分《夺宫》、《惊风密雨》、《玉宇呈祥》,情节曲折周密,悬念层出。刻画了亦师亦友伍次友,博学柔情的苏麻拉姑,文武双全的周培公,忠心不二的魏东亭等等。这些人物的刻画不是靠一件事情的描写来刻画的,是由一系列故事来刻画的。这样避免了人物落于窠臼,丰满不至。随着故事的发展,时光的老去,里面的人物也愈加丰满,人们对其的喜爱也愈多一层。

我比较喜欢写小说,以前想写部长篇小说,但是写至途中终于感到力不从心,于是搁笔改为中篇。当你刻画一个人物时,你会发现二者是互动的,仿佛刻画的人物与你说话,带着你去写,这个时候小说的魔力便展露无遗,二者的互动性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愈加强烈。我也经常认为任何传记都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好的传记人的作品让你感觉不是作者在述说这部故事,但是先生恰恰在写作的时候不刻意回避自己是个写传记的作家,他的目的恰恰是以史作记,以古讽今。

(四)取材绝妙

先生帝王系列小说之所以叫“落霞三部曲”大概源自清朝是近代以前的最后一个朝代,这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成就了中国封建体制下的最后的辉煌。康乾盛世几乎媲美唐朝开元盛世。读史可以知兴衰,可以知得失。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之凌辱,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清朝处于封建体制崩溃前的最后二百七十五年,期间发生的事情对近代中国更具有参考意义。而且康熙、雍正、乾隆是民间戏说最多的皇帝,皇帝的勤政爱民也是为人称道。在中国迅速发展的今天,传递正能量当然是作家的首选。题材的深度注定了这部作品的非凡意义。自我感觉,就像金庸、古龙为以后的武侠小说设定了框架,先生的作品为以后王室小说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网络小说九宫夺嫡等等情节大都取材于《康熙大帝》最后一卷《祸起萧墙》。想写古典小说需先研读红楼,想写武侠需研读金庸、古龙,想写王室小说先研读二月河。

(五)叙述张力和把控能力

先生的叙述张力和把控能力是非常强大的。洋洋洒洒160万字的《康熙大帝》,每一个时间段都有历史人物粉墨登场,先生抓住其中的主要人物刻画,但不冷落其他的小人物,这是最明显的一点。让我们耳熟能详的不仅仅是有权臣明珠,大儒伍次友,还有太监小毛子,假朱三太子杨起隆等。这些人物组成了巨大的历史画卷而不至于小说空虚,让人有到充盈之感。当描写到细节时,先生总是不吝笔墨,这对于主要人物的刻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俗话说观其行、察其色可知其人,先生将人物的行、色均具体描述,人物形象便饱满有至。都知道先生是研究红学出身,胡适之在研究红学中首立考据学和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之说,想必先生的考据能力也是十分了得,清朝的宫廷、仕宦体制、规矩都十分清楚,这些都需要考据功夫,这些东西也对小说起到了充实细节的作用。

小说整体多而不杂,按时间、事件的发生顺序,运用插叙、倒叙等叙述手法弥补了小说难以掌控的弊病。 e35KAALzPEoREdhWRqkmxDDpJdjDfdtvFGkaKuHaYbC+JyWhj5RWrq0Yekv9bTX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